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芬

作品数:32 被引量:56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9篇盆地
  • 15篇四川盆地
  • 7篇勘探
  • 6篇地质
  • 6篇油气
  • 6篇层序
  • 4篇地层
  • 4篇气藏
  • 4篇克拉通
  • 4篇发育
  • 4篇凹陷
  • 4篇层序地层
  • 4篇长兴组
  • 3篇岩溶
  • 3篇油气藏
  • 3篇震旦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裂陷
  • 3篇茅口组
  • 3篇格架

机构

  • 32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化
  • 1篇辽宁省化工地...

作者

  • 32篇李秋芬
  • 13篇王铜山
  • 12篇江青春
  • 7篇姜华
  • 7篇翟秀芬
  • 7篇汪泽成
  • 6篇苗顺德
  • 4篇谷志东
  • 4篇鲁卫华
  • 4篇胡素云
  • 3篇殷积峰
  • 3篇牛嘉玉
  • 3篇冯有良
  • 3篇林潼
  • 3篇李军
  • 2篇张宝民
  • 2篇徐安娜
  • 2篇周慧
  • 2篇李永新
  • 2篇袁文芳

传媒

  • 5篇石油学报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第四届中国石...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八届中国含...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
<正>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发育三大海槽(开江-梁平海槽、鄂西-城口海槽、盐亭-潼南海槽),其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相继发现了多个生物礁滩气藏,如龙岗气田...
李秋芬苗顺德王铜山徐安娜翟秀芬江青春
文献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岩性油气藏地质评价与有利目标预测
本论文主要针对辽河西部凹陷南段地区进行岩性油气藏地质评价研究与有利目标预测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一套对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建立一套相应的岩性油气藏识别预测技术。 论文概括介绍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
李秋芬
关键词:辽河西部凹陷岩性油气藏层序地层地震储层预测成藏特征地质评价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体天然气多源供给的成因特征
本文从天然气碳同位素、储层固体沥青成因、氢同位素测年、以及天然气-储层沥青-烃源岩碳同位素对比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海槽东侧川东北地区礁滩体天然气以油型裂解气为主,具有多源供给的混源特征,海槽西侧仪陇-平昌地区礁滩天然气主...
王铜山汪泽成王红军李霞李秋芬江青春李永新
关键词:四川盆地天然气碳同位素油源对比成藏机制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储层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潜力被引量:15
2020年
统计四川盆地寒武系钻井中膏盐岩含量,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刻画了全盆地膏盐岩分布。为此,将四川盆地寒武系分成以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及斜坡区为主的膏盐岩不发育区和以川东-蜀南地区为主的膏盐岩发育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描述揭示洗象池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颗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包括孔隙型、溶洞型和裂缝型3大类9小类,且溶洞型是主体。物性测试结果显示膏盐岩不发育区岩心孔隙度多数在2%以下,储层段在3%以上;膏盐岩发育区岩心孔隙度平均为3.5%,最高可达5%。沉积微相是洗象池组储层发育基础,颗粒滩是主要微相类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是膏盐岩不发育区规模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膏盐岩发育区,埋藏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展望了洗象池组油气勘探潜力,寒武系膏盐岩不发育的古隆起及斜坡区应以寻找叠加了大气淡水岩溶作用为主的优质滩相储层,优选老井试油,勘探突破值得期待;寒武系膏盐岩发育的川东-蜀南地区以寻找叠加了埋藏溶蚀作用的改造型储层为主,优选成藏条件好的目标进行钻探,是未来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
石书缘王铜山刘伟姜华李秋芬刘鑫曾乙洋邹翔胡丽
关键词:四川盆地寒武系岩溶膏盐岩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及勘探方向
姜华汪泽成翟秀芬付玲李秋芬
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为例被引量:64
2017年
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遵循构造控制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思路,分析了克拉通盆地的构造分异型式及其对油气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及生烃中心,与侧翼台缘带优质储集体构成良好的源—储组合,近源成藏条件优越;②克拉通内发育的差异剥蚀型、同沉积型、褶皱型3类古隆起及深大断裂,有利于碳酸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③多期、多类型构造分异的叠合区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具有有利油气成藏条件的德阳—安岳裂陷东翼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川中—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等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重视。
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徐安娜江青春姜华黄士鹏李秋芬
关键词:四川盆地
黄骅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模式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但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仅十多年.在很多盆地中还没有进行全面综合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如黄骅坳陷地层格架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案不统一。笔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划分原则入手,通过对一级、二级、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特征和识别标志的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并将该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通过对代表性剖面的研究.提出同生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引起沉积斜坡明显突变,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控制着层序和低位砂体的发育。建立了两种坡折带与层序关系的模式,并指出坡折带下部是有利低位砂体的发育带。
苗顺德李秋芬欧阳诚
关键词:古近系层序地层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缺失量计算及成因探讨被引量:26
2018年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换、旋回特征分析,识别出曲线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进而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定量计算了该地层的剥蚀量并探讨其缺失成因。结果表明:(1)茅四段仅在宜宾—雅安—江油地区和石柱地区残存,在其余地区则普遍缺失,并且表现为由川南—川中—川北地区地层缺失强度逐渐加大;(2)茅口组地层缺失量介于0~200 m,其中川西南、川东北地区缺失厚度介于0~60 m,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地层缺失厚度介于140~200 m;(3)茅口期末的地层剥蚀是由冰期海平面下降侵蚀所致,川北地区海平面下降幅度较大;(4)中二叠统岩溶地貌继承了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岩溶地貌从川西南—川中—川北地区,由侵蚀高地逐渐过渡为岩溶上斜坡和岩溶下斜坡,与吴家坪期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一致。结论认为,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计算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结果可靠、方法有效,可用于其他盆地海相地层缺失量的恢复研究。
江青春胡素云姜华翟秀芬任梦怡陈晓月李秋芬张运波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世茅口组冰期岩溶地貌
四川盆地栖霞-茅口组中粗晶白云岩成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川西和川中地区白云岩发育的2条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实测,并结合11口井的岩心薄片观察发现栖霞-茅口组主要发育细晶白云岩和中粗晶两种类型的白云岩,其中中粗晶白云岩可作为有效储层。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与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联合...
江青春杨晓萍李秋芬王铜山薄冬梅
关键词:四川盆地流体包裹体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宣汉—开江古隆起的发现及意义被引量:36
2016年
通过多种地质资料研究,基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区3方面依据,提出该区发育前震旦纪—早寒武世宣汉—开江大型继承性古隆起:1地震显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由周缘向宣汉—开江地区超覆沉积;2灯影组厚度显示宣汉—开江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3城口、巫溪等露头灯影组发育碎屑岩间接指示古隆起的发育。通过对古隆起的发育特征、形成演化分析,发现古隆起平面近穹窿状、南北向延伸,面积约1.6′104 km2;纵向划分为核部平台区、西侧陡坡带与东侧缓坡带3部分;晚震旦世早期为水上剥蚀型古隆起,晚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转为水下沉积型古隆起,形成受基底隆升、克拉通内裂陷、基底断裂与区域抬升运动联合控制。古隆起及斜坡区有利于高能沉积相带与岩溶风化壳储集层的发育,是川东地区近期重要战略接替勘探领域。
谷志东殷积峰姜华李秋芬翟秀芬黄平辉彭平杨帆张航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隆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