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先进

作品数:24 被引量:34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生态系统
  • 7篇养分
  • 6篇养分循环
  • 6篇施肥
  • 6篇微量元素
  • 6篇陆地生态
  • 6篇陆地生态系统
  • 6篇不同施肥
  • 4篇碳循环
  • 4篇农田
  • 4篇农田生态
  • 4篇农田生态系统
  • 3篇施肥模式
  • 3篇气候
  • 3篇作物
  • 3篇涡度
  • 3篇涡度相关
  • 3篇下辽河平原
  • 3篇辽河平原
  • 3篇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24篇朱先进
  • 12篇于贵瑞
  • 10篇王秋凤
  • 9篇宇万太
  • 7篇马强
  • 5篇周桦
  • 4篇姜子绍
  • 4篇郑涵
  • 3篇闫俊华
  • 3篇高艳妮
  • 2篇赵新全
  • 2篇陈智
  • 2篇胡中民
  • 2篇李胜功
  • 2篇韩士杰
  • 2篇展小云
  • 2篇李英年
  • 1篇张弥
  • 1篇张法伟
  • 1篇王辉民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初步评估被引量:24
2015年
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现状是实施区域碳汇管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基础.因此,定量研究全球以及不同国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在各种碳库或生态学过程中的利用与分配规律,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不仅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增强全球和国别温室气体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
王秋凤郑涵朱先进于贵瑞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
于贵瑞陈智朱先进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NPK+M>NPK>M>CK;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朱先进宇万太马强姜子绍周桦
关键词:施肥模式微量元素养分循环大豆
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9年
微量元素含量很低,但对生物却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因而微量元素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许多人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从农田生态系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及前人研究概况等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朱先进宇万太
关键词:微量元素养分循环农田生态系统
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19
2012年
河流是连接海洋和陆地两大碳库的纽带,其碳通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的数据为基础,就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5-2005年,中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平均为29.57 TgC.yr-1,占河流入海碳通量的42%,其中有机碳占36.02%,无机碳占63.98%,长江、黄河和珠江的颗粒态碳通量占全国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的96.25%。从2003年开始,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颗粒态有机碳通量在河流入海颗粒态碳通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年,全国通过河流泥沙输送到海洋中的碳仅为6.59 TgC,为1965-2005年平均输碳量的22.3%。由此可见,颗粒态碳通量在河流碳通量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准确评估中国河流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应对颗粒态碳通量进行细致研究。
朱先进于贵瑞高艳妮王秋凤
关键词:颗粒态有机碳通量碳循环土壤侵蚀
2001~201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的时空变异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人类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视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消耗是区域碳消耗的重要途径.量化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CCU)有助于准确评估生物圈与大气间的碳交换,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产品、草产品及林产品的统计数据,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区域2000s人类利用农林产品引起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结果表明:2001 ~ 2010年,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805.79TgC/a,占全国NPP总量的28.49%,最大值出现在山东、河南、广西等地.其中,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达到630.54TgC/a,最大值也出现在山东、河南和广西;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为114.90TgC/a,内蒙古、新疆和四川贡献的份额较大;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最少,仅为60.35TgC/a,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碳消耗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与农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山东、江苏等地;草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重庆、内蒙古、四川等地;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强度则出现在浙江、福建.中国区域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总量及强度在年际间普遍呈现增大的趋势,碳消耗总量年均增加22.02TgC.本研究表明,农林产品利用的碳消耗在维持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今后予以充分重视.
朱先进王秋凤郑涵李轩然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遥感评估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定量估算这一区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有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该地区NEE动态变化的净碳收支模型(NCBM)。该模型由来源于MODIS影像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以及来源于地面观测的空气温度和短波辐射共同驱动,并利用青藏高原地区的3种植被类型(包括高寒灌丛、高寒湿地和高寒草甸)的碳通量长期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在模型校准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模拟NEE观测值81%的变化,均方根误差(RMSE)为0.03mol C/m^2/d,模型效率(EF)为0.81。在模型验证站点年,NCBM模型可以预测NEE观测值84%的变化,RMSE为0.03mol C/m^2/d,EF为0.81。在大多数情况下,NCBM模型可以清晰地模拟各植被类型的NEE季节和年际变化。此外,NCBM模型因为结构简单,模型驱动变量易于获取等优势,具有在区域尺度上模拟NEE时空变化的潜力。但是该模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特别需要提高对植被非常稀疏地区NEE变化的模拟能力。
高艳妮于贵瑞闫慧敏王秋凤朱先进李英年张法伟石培礼
关键词:青藏高原MODIS数据
海北高寒灌丛草甸蒸散量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的重要分量,研究典型生态系统的蒸散规律有助于认识水分循环过程,进而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法研究了2003—2011年海北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水分收支状况.结果表明:2003—2011年,研究区蒸散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生长旺季的7—8月,达4.4—5.7mm·d-1;最小值多出现在1月或12月(0.09±0.04mm·d-1).蒸散量的年际动态明显,为451.3~681.3mm,其中,生长季占70%以上.年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的平均值为1.06±0.17,表明该生态系统的年水分收支状况基本平衡,几乎所有的降水都以蒸散的形式消耗.
郑涵王秋凤李英年朱先进
关键词:蒸散涡度相关法青藏高原CHINAFLUX
不同施肥模式下潮棕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状况被引量:10
2009年
了解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对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下辽河平原18年的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中Fe、Mn、Zn、Cu、Pb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下辽河地区所测微量元素含量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采用常规施肥方式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除了Fe以外,试验前后所测元素的变化量在施肥处理与CK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各元素的变化量在养分循环处理与化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长期试验过程中,对照处理除了Zn以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施肥处理除Cu以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重茬玉米地中Cu含量比豆茬玉米地高。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变化不同,但养分循环再利用能够增加农田中微量元素的输入,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朱先进姜子绍马强周桦宇万太
关键词:微量元素施肥养分循环潮棕壤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被引量:70
2011年
定量评估区域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可以为科学预测气候变化、服务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问题。虽然区域碳收支的定量评估和认证还很难用当前的各种直接观测和评估方法来精确实现,但是,近年来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此,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观测技术体系,重点分析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认为,为了定量认证中国区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行业以及与碳汇相关项目的碳汇功能及其时空格局,急需采用"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认知和跨尺度模拟"的研究思路,构建基于野外台站的碳循环及其通量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网络、发展地面站点-陆地样带-生态网络与卫星和航空观测结合的多尺度观测系统,发展观测数据-生态过程模型-卫星遥感模型-GIS空间分析系统。同时,本文指出: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间的耦合机制及其对碳源汇时空格局影响研究必将成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区域碳收支评估和定量认证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热点。
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