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秋凤

作品数:82 被引量:1,63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生物学
  • 25篇农业科学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3篇生态系统
  • 29篇陆地生态
  • 28篇陆地生态系统
  • 12篇涡度
  • 11篇涡度相关
  • 10篇土壤
  • 9篇生态
  • 9篇
  • 7篇数据集
  • 7篇水分
  • 7篇碳循环
  • 7篇气候
  • 7篇
  • 6篇利用效率
  • 5篇蒸散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碳收支
  • 5篇碳通量
  • 5篇通量

机构

  • 82篇中国科学院
  • 29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科学院华...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青岛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82篇王秋凤
  • 67篇于贵瑞
  • 17篇何念鹏
  • 10篇朱先进
  • 8篇孙晓敏
  • 8篇王建林
  • 7篇何洪林
  • 7篇郑涵
  • 6篇张雷明
  • 5篇张扬建
  • 5篇温学发
  • 5篇方华军
  • 5篇闫俊华
  • 5篇贾彦龙
  • 5篇刘迎春
  • 5篇任传友
  • 5篇牛栋
  • 5篇李英年
  • 4篇张法伟
  • 4篇赵新全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10篇地理科学进展
  • 10篇中国科学数据...
  • 8篇第四纪研究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资源科学
  • 3篇Journa...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环境保护与循...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型数据融合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研究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发展了生态模型数据融合方法体系,研发多尺度生态数据产品和生态数据共享、分析与模拟平台,系统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碳氮水通量的大小、趋势和年际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推动我国生态信息学领域的技术发展,深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和气候相互关系,提高我国生态系统评估与管理能力。
何洪林陈智张黎张黎何念鹏任小丽王秋凤何念鹏贾彦龙王秋凤郭学兵牛忠恩苏文张心昱唐新斋朱剑兴常清青于贵瑞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被引量:72
2013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评估陆地增汇/减排效果,预测分析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功能影响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耦合过程基础上,论述了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机制,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1)植物叶片冠层生物学过程和根系冠层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控制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互作关系;(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及其对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3)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探讨对推动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于贵瑞高扬王秋凤刘世荣申卫军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对温湿环境的调节效应被引量:8
2019年
森林具有改善气候、调节微环境的作用,森林小气候的研究对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例,基于2003—2014年林内通量塔气象资料及其附近气象站空旷地的同时段气象资料,对其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表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气温和相对湿度分别呈现单峰型和U型日变化规律,日较差较林外低2.31℃和8.3%,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恒定,阔叶红松林减缓了温湿度的日变化.夏季主要为降温效应,冬季表现出显著的增温效应.夏季林内气温和土温比林外低1.30和3.91℃;冬季林内气温和土温比林外高2.06和5.44℃.森林对最高温和最低温的调节效应显著.在季节尺度上,夏季森林降低最高气温和土温1.80和5.45℃,冬季提高最低气温和土温3.69和7.92℃.在年尺度上,林内年最高气温和土温分别较林外低1.60和4.99℃,年最低气温和土温分别较林外高1.12和8.82℃.森林对土温的调节效应强于对气温的调节效应.气温和土温均以对低温的保温作用为主.
王珮环陈智于贵瑞王秋凤王秋凤韩士杰
关键词: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小气候
一种室内土壤微生物呼吸连续测定装置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土壤微生物呼吸自动连续测定装置,包括恒温培养系统、CO<Sub>2</Sub>起始浓度控制及气体采样系统和CO<Sub>2</Sub>浓度分析仪。该装置可以根据需求调节开始测定时装置内的...
何念鹏温学发于贵瑞孙晓敏王秋凤王晶苑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地球系统的碳库和碳循环过程变化是影响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研究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减缓和适应对策分析领域的科学研究热点。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于贵瑞方华军伏玉玲王秋凤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与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被引量:4
2014年
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自然保护区,使之真正发挥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综述国际上主要的保护区分类体系以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现状,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结合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原则,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综合分类体系、分类体系与管理模式的关联化、管理机构的明确化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等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马安娜王秋凤盛文萍郑涵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有效管理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被引量:76
2002年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体的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工程,必须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以国家调控下的区域间互补的市场经济机制为运作体系,必须在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补偿机制的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为此,该文讨论了西部地区自然植被的地理格局、适度的退耕规模和退耕后的植被恢复重建、植被恢复工程的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生态产业与经济补偿机制、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改良等科学问题,指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倾向。
于贵瑞谢高地王秋凤牛栋
关键词:环境服务功能生态产业经济补偿机制退耕还林
利用通量观测数据对16种潜在蒸散量模型模拟实际蒸散量参考值能力的评估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分量,准确量化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的大小和变化趋势不仅对于作物的灌溉管理以及自然植被需水量的确定至关重要,还对气候变...
郑涵于贵瑞王秋凤朱先进闫俊华王辉民石培礼赵风华赵亮李英年张军辉王艳芬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涡度相关CHINAFLUX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6
2020年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通过站点尺度通量长期动态观测,明确了不同气候区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强度基线及其季节与年际变异特征。通过多站点联网观测,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变异特征,揭示了区域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控制机制。该文概括地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假设与系统构成,总结了涡度通量长期联网观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并对通量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世苹游翠海胡中民陈智张雷明张雷明
关键词:碳通量水通量
1990-2015年亚洲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被引量:1
2021年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包括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它们是衡量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固碳效应以及气候调节强度的最直接的生态系统指标。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亚洲区域(除中国区域外)1990–2015年间基于涡度相关协方差技术观测获取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经过数据质量控制,构建了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组分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了亚洲区域45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和净生产力观测值,站点涵盖了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冷温带、北方林到亚极地的7个气候区,和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4种生态系统类型。此外,数据集还包含了经纬度、海拔、植被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等气候和植被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期望为亚洲区域生态系统的固碳效应评估、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及区域碳循环模型的优化和验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陈智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张雷明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生产力涡度相关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