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小军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地震
  • 3篇汶川地震
  • 2篇震区
  • 2篇植物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渗透
  • 2篇土壤渗透性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物理性质
  • 2篇紫色土
  • 2篇紫色土区
  • 1篇地震次生灾害
  • 1篇地震区
  • 1篇养分
  • 1篇灾害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篱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4篇四川省水土保...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三峡库区植物...

作者

  • 8篇徐小军
  • 8篇何丙辉
  • 4篇熊明彪
  • 4篇胡恒
  • 2篇李建兴
  • 2篇李振林
  • 2篇陶俊
  • 2篇阎丹丹
  • 2篇孙文艳
  • 1篇冯军辉
  • 1篇马云
  • 1篇刘锦春
  • 1篇谌芸
  • 1篇何建林
  • 1篇李天阳
  • 1篇覃引燕
  • 1篇杨圆
  • 1篇罗亚
  • 1篇陈云英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峡库区4种不同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10
2013年
研究了三峡库区4种不同草本植物根际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粒径分布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的范围在2.6786~2.6939之间,大小顺序为:T2(百喜草)〉T4(香根草)〉T1(紫花苜蓿)〉T。(狗牙根)〉T5(对照);不同草本在相同土层的全N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土壤pH值规律类似;不同草本植物根际土壤的分形维数与0.5~0.25,0.25~O.1,0.1~0.05mm粒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005~0.002,〈0.002mm粒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的颗粒越小,分形维数越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容重、pH值和全N含量等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用作评价三峡库区不同草本植物根际土壤肥力大小的定量指标。
陶俊何丙辉李天阳谌芸徐小军孙文艳
关键词:根际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草本植物
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新生水土流失对汶川震区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刀法,分层次取样,研究草坡河小流域4种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在新生水土流失的作用下,地表裸露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和人工种植样地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持水能力较对照样地(完全未遭地震破坏)差。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速率和75 min渗透总量在4种处理样地均表现为对照样地>人工种植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地表裸露样地。土壤入渗性能与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的关系不显著。运用综合判断值(F)评价震后不同恢复类型样地的土壤入渗性能优劣,表现为对照样地(1.2569)>人工种植样地(-0.2252)>自然恢复样地(-0.4578)>地表裸露样地(-0.5738);回归分析表明:通用经验模型和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比较适合于地震区域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Kostiakov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最差。【结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水分入渗存在影响,汶川震区对照样地的土壤容重1 g.cm-3左右,土壤总孔隙度50%左右,非毛管孔隙度20%—40%,土壤入渗性能最好。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植被等措施可以调控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状况,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
徐小军何丙辉胡恒熊明彪杨文兵李振林
关键词:土壤入渗
生物埂护坡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生物埂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以无生物埂+坡耕地为对照,对四川丘陵山区生物埂护坡下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经济林、水保林、耕地)的土壤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埂护坡下的6种土地利用类型均好于无生物埂的坡耕地,渗透性大小依次为生物埂+枇杷×牧草>生物埂+黄柏林>生物埂+柏木林>生物埂+枇杷林>生物埂+柑桔林>生物埂+坡耕地>无生物埂+坡耕地;通用模型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渗透过程拟合效果最好,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次之,Philip模型最差;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砂粒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及非毛管孔隙与土壤入渗性能各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主导因子方程。
李建兴何丙辉徐小军
关键词:丘陵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
汶川草坡乡地震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的恢复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汶川县草坡乡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次生灾害迹地和2个对照群落人工恢复群落和未受地震破坏的原始群落上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次生灾害迹地恢复群落上共有高等植物11科17属19种,群落结构简单,以菊科等先锋草本植物为主;②3种次生灾害迹地上物种多样性较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但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3种次生灾害迹地均处于演替阶段的早期,生存条件的缺失是地震后群落恢复较慢的主要原因.
刘锦春何丙辉徐小军胡恒熊明彪罗亚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植被恢复
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通过对土壤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机械组成、容重及含水率的测定,研究了新银合欢植物篱对紫色土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区坡度为10°条件下,植物篱对于农耕地小区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作用大于经济林地小区的。对农耕地小区土壤0-20 cm层微团聚体粒级为0.05~0.02,0.01~0.005,0.005~0.002,<0.002 mm的质量百分含量影响作用显著;对20-40 cm土层经济林地小区粒级为0.25~0.05 mm土壤微团聚体、农耕地小区粒级为<0.002 mm土壤微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影响作用显著。在农耕地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植物篱对坡度为10°及15°小区的土壤微团聚体在垂直方向分布也有很大程度影响作用,对土壤0-20 cm层各粒级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土壤20-40 cm层的影响作用。植物篱对于坡度为10°小区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作用大于15°小区的。植物篱对于农耕地及经济林地小区土壤含水率及容重影响作用不显著。植物篱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结构性能的提升效果明显。
马云何丙辉何建林吴咏向明辉徐小军覃引燕
关键词:植物篱土壤物理性质土地利用方式
汶川地震区土壤物理性质与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1年
以汶川县草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震后4种恢复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和渗透性的坡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由于地震造成的生态破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在坡面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2)坡面不同部位对自然植物恢复坡面的最大持水量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对有植物长期演替的对照坡面的非毛管持水量有显著的影响,其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3)不同恢复类型土壤入渗率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不一致,但在时间格局上表现出相同的3区段变化趋势,土壤渗透速率与入渗时间呈非线性关系,经拟合表现出对照地块的土壤渗透数学模型的拟合度最高,且随坡面部位下移拟合度越高。(4)同一坡位的渗透性能在不同恢复类型坡面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照地块>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完全裸露,坡位对同一恢复类型土壤渗透率在坡面水平分布上的影响表现为坡上高于坡中和坡下。
徐小军何丙辉胡恒熊明彪陈云英阎丹丹杨圆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
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土壤可蚀性K值与侵蚀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4种农作物引入复合种植模式中,以土壤可蚀性K值、径流量、侵蚀量为指标,对紫色土区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与水土流失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与单一的种植模式相比,不同复合种植模式使水土流失敏感性增强,K值增大,土壤容易被侵蚀。(2)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7;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C含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1,-0.637;与粉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6。黏粒及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反映紫色土区土壤抗侵蚀能力强弱的有效指标。(3)与柚子纯林种植模式相比,复合种植模式的径流截留效益显著。综合各项指标发现,柚子—粉葛复合模式抗侵蚀效果最好,最适宜推广种植。
陶俊何丙辉徐小军李建兴孙文艳
关键词:紫色土区复合种植模式径流量侵蚀量
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工种植、对照样地处于丰富状态,在地表裸露、自然恢复样地处于贫瘠状态,铵态氮含量在对照样地最高,硝态氮在新生水土流失作用下流失严重。(3)土壤全磷含量在地表裸露和自然恢复样地低于人工种植和对照样地,通过降雨-地表径流、渗漏淋失等途径流失,速效钾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土壤全钾含量在对照样地最大,自然恢复样地最小,各种恢复类型样地速效钾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人工种植样地由于培肥的作用速效钾含量得到提升。
徐小军阎丹丹何丙辉胡恒熊明彪冯军辉李振林
关键词:水土流失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