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璐

作品数:41 被引量:54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土壤
  • 13篇红壤
  • 9篇水稻
  • 7篇氮肥
  • 7篇施肥
  • 5篇长期施肥
  • 4篇氮素
  • 4篇有机碳
  • 4篇PH
  • 3篇稻田
  • 3篇玉米
  • 3篇水稻产量
  • 3篇水稻土
  • 3篇配施
  • 3篇作物
  • 3篇小麦
  • 3篇交换性
  • 3篇旱地
  • 2篇调理剂
  • 2篇养分

机构

  • 3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5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江西省红壤研...
  • 3篇长江大学
  • 2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金正大生态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云南省烟草公...

作者

  • 39篇张璐
  • 16篇蔡泽江
  • 15篇文石林
  • 14篇张会民
  • 12篇徐明岗
  • 12篇刘立生
  • 11篇黄晶
  • 10篇韩天富
  • 8篇柳开楼
  • 7篇李冬初
  • 7篇王伯仁
  • 6篇刘淑军
  • 3篇高菊生
  • 2篇张文菊
  • 2篇余强毅
  • 2篇董春华
  • 2篇孙楠
  • 2篇朱建强
  • 2篇李亚贞
  • 2篇上官方钦

传媒

  • 9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烟草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北农机化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教育家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4篇2024
  • 10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钢渣源调理剂对水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钢渣富含硅、钙等养分,是优良的土壤调理剂原料,但其肥效和合理施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渣的养分含量和组分,本研究选取白色钢渣调理剂(W)和黄色钢渣调理剂(Y)2种性质不同的钢渣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不同施用量(W调理剂0.74、1.47、2.94、5.88 g·kg^(-1)和11.76 g·kg^(-1);Y调理剂1.47、2.94、5.88、11.76 g·kg^(-1)和23.52 g·kg^(-1))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NPK相比,添加W调理剂对水稻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而Y调理剂施用量为11.76 g·kg^(-1)和23.52 g·kg^(-1)时可提高晚稻籽粒产量20%,且当Y调理剂施用量为5.88~23.52 g·kg^(-1)时显著提高晚稻秸秆产量24.02%~35.23%。施用Y调理剂促进了晚稻对氮、磷、钾素的吸收,提高幅度分别为12.61%~21.55%、7.63%~38.31%、11.89%~54.13%。综合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水稻土(pH 6.51)上,添加W钢渣源调理剂未促进水稻生长,而施用Y调理剂对晚稻生长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璐蔡泽江蔡泽江上官方钦文石林张会民
关键词:钢渣调理剂水稻生长
长期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4
2020年
为探明湘南双季稻区绿肥还田下的氮肥适宜施用量,设计了始于2008年冬季开展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09-2017),研究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双季稻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2017年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共设计6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空白对照、仅紫云英、习惯施肥、紫云英与100%无机氮配施、紫云英与80%无机氮配施、紫云英与60%无机氮配施。结果表明:与习惯施氮量相比,绿肥结合习惯施肥以及绿肥与化肥氮减量20%~40%配施均能保持甚至提高2009-2017年稻谷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早、晚稻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绿肥与化肥氮减40%时,产量变异系数最低和产量可持续指数最高。试验9 a后,与2008年相比,稻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与习惯施肥相比,绿肥与化肥氮减量20%~40%能维持土壤磷素与钾素的供给。综合考虑,紫云英还田下,化肥氮减施40%仍能获得高产稳产,且氮肥利用率最高,产量稳定性最好,并可缓慢提高土壤肥力,是湘南双季稻种植区较好的施肥模式。
张璐黄晶黄晶曹卫东高菊生杨志长
关键词:绿肥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养分
种草莓活动,从倾听开始
2023年
在幼儿园中,倾听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每逢种植时节,关于种什么的话题,就会成为幼儿议论的焦点。经过一番交流与讨论,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最终决定种草莓。从种草莓的准备工作开始,教师对幼儿的倾听也随即开始了。故事一:选地风波。种植前,幼儿对种植地进行了一番讨论。他们认为,要想草莓长得好,就必须找一块营养足的土地。霖霖说:“大五班的地就很不错,去年就他们班的萝卜长得最好!”浚浚紧接着说道:“我们今年能不能跟他们换一换地?”教师思考:换种植地的想法源于幼儿对上学期种植地的期望,我们要善于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激发幼儿深度思考,积极地解决问题。
张璐
关键词:倾听教师思考
双季稻田氮肥减施效应与机制研究
双季稻面积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65%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75%以上,农民常施用过量氮肥以获得高产。为减少因氮肥施用过多而造成的养分浪费及引起的环境污染,在维持水稻高产前提下提出一个合理的施氮模式,本研究先通过调查分析水稻主...
张璐
关键词:双季稻田高产高效土壤供氮
文献传递
我国小麦和玉米相对产量差时空变异及其对氮肥的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近15—20年我国小麦和玉米相对产量差的时空变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力水平下相对产量差对氮肥的响应,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及实现小麦和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耕地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用施肥区与无肥区作物产量之差代表由肥料投入和由此引起的土壤性质改变所贡献的相对产量(RY),利用高产农户统计法获取最高相对产量(HRY)、平均相对产量(ARY)和相对产量差(GRY),根据无肥区产量划分低、中、高基础地力水平,量化不同基础地力水平下小麦、玉米相对产量差与氮肥用量的关系,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施肥和土壤因素对相对产量差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全国小麦的HRY为3.83—6.75 t·hm^(-2),ARY为2.10—3.42 t·hm^(-2),GRY为1.73—3.33 t·hm^(-2),相对产量差占最高相对产量的44.64%—49.06%。小麦HRY、ARY和GRY均是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区>西南区。玉米的HRY为6.53—8.20 t·hm^(-2),ARY为3.37—4.12 t·hm^(-2),GRY为3.16—4.08 t·hm^(-2),相对产量差占最高相对产量的44.78%—50.52%。玉米HRY、ARY和GRY均是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西北区。除华北区外,各个区域HRY和GRY均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除西北区外,在低、中地力土壤上GRY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在高地力土壤上,下降不显著。华北区小麦和玉米、长江中下游区小麦和东北区玉米在低、中地力土壤均出现了氮肥施用平衡点。整体而言,在低、中地力土壤上,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和玉米GRY相对重要的因子;高地力土壤上,钾肥用量对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区的GRY影响较大,有机质含量对西北和西南区的GRY影响显著。【结论】土壤地力水平越高,施用氮肥降低相对产量差的效应越低,高地力土壤应适当减施氮肥。为保证作物增产的同时避免氮肥的浪费和�
申哲韩天富曲潇林马常宝王慧颖柳开楼黄晶都江雪张璐张璐李继文刘立生
关键词:小麦玉米氮肥
中国稻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20年
基于全国282个水稻土监测点,分析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特征(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华南),结合丰缺标准,揭示中、微量元素丰缺程度。结果表明:东北水稻土交换性镁和有效硼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锌含量最低;长三角有效锰含量最高、有效硫含量最低;长江中游有效铜含量最高,有效态铁、锰和钼含量最低;西南交换性钙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铜含量则低于其他地区;华南有效态铁、钼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而交换性钙、镁含量低于其他地区。中国水稻土交换性钙、镁及有效铁、锰、铜含量整体丰富;长三角和华南缺硫水稻土比例分别为42.2%和41.8%;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和华南缺锌水稻土比例分别为75.0%、52.3%、31.9%、53.2%和10.4%,缺硼分别为38.5%、65.2%、92.2%、88.6%和78.3%,缺钼28.6%、60.4%、82.6%、42.0%和33.4%。可见,东北和长三角水稻土以缺锌为主;长江中游以缺硼、钼为主;西南以缺硼为主;华南以缺硼为主。研究可为全国和区域尺度水稻土中微量元素的管理和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张璐蔡泽江蔡泽江于子坤韩天富柳开楼韩天富柳开楼刘立生张会民
关键词:水稻土
红壤有机碳组分中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均匀度决定其矿化特征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有机碳矿化是陆地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有机碳组分的矿化特征及其微生物学响应,以明确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固存过程和损失机制。【方法】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肥力长期试验的撂荒(CK0)、不施肥对照(CK)、氮磷钾化肥配施(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4个处理,通过物理分组方法获得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以该4个处理的有机碳组分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有机质的矿化动态。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测定各组分中的微生物量及组成,再利用冗余分析明确微生物群落特征对有机碳矿化的贡献。【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升了红壤总有机碳水平,显著提高了活性有机碳组分(cPOC、fPOC、iPOC)的占比。有机碳组分的矿化速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矿化1~35天)矿化迅速,后期逐渐变缓并趋于平稳。各组分平均最大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表现为fPOC>cPOC>iPOC>MOC,表明fPOC组分的活性最高,可矿化性最强。与CK相比,CK0处理的cPOC、fPOC、iPOC和MOC组分最大矿化速率分别提高了158.0%、36.4%、67.3%和146.0%;NPK处理的4个组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与CK无显著差异;NPKM处理分别提高了246.0%、62.9%、21.4%和183.0%。土壤有机碳组分快速矿化阶段(矿化15天)的总PLFA生物量表现为fPOC最高,平均为94.5 nmol/g,约为其他组分(平均26.1~35.0 nmol/g)的3倍。各组分中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比例表现为MOC(6.06)>cPOC(5.18)>fPOC(1.26)>iPOC(1.03),平均真菌/细菌(F/B)为iPOC(0.11)>fPOC(0.10)>MOC(0.06)>cPOC(0.03),fPOC和iPOC组分F/B值较高而G+/G–值较低,且二者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都高于其他组分,表明二者群落结构更稳定,所受养分胁迫较少,群落多样性高。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组分矿化的总解释率达96.4%,�
单会茹张璐高强段英华徐明岗
关键词:红壤有机无机肥配施有机碳矿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饲用芽孢杆菌产品益生特性的体外评价研究
为了建立简便有效的饲用芽孢杆菌产品益生特性的体外评价指标体系,以肉鸡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三方面研究: 试验一、分离三种产品中所含菌株,通过细菌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菌株鉴定。试验得出:三种产品所含菌株与标签注存...
张璐
关键词:饲用芽孢杆菌益生特性评价指标肉鸡
文献传递
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长期冬种绿肥稻田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水田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测定了1982年至2012年每6年一次的历史土壤-样品的颗粒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稻田土壤养分含量。试验设4个处理:1)稻-稻-冬闲(R-R-WF):2)稻-稻--油菜(R-R-RP):3)稻-稻-紫云英(R-R-MV);4)稻-稻-黑麦草(R-R-RG)。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土壤颗粒分级采用改进的Anderson离心法得到砂粒(53-2000μm)、粗粉粒(5-53μm)、细粉粒(2-5μm)、粗粘粒(0.2-2μm)和细粘粒(〈0.2μm)。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结果】1)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表现为细粘粒(28.05-28.27 g/kg)〉粗粘粒(25.76-26.91 g/kg)〉细粉粒(12.80-14.52 g/kg)、砂粒(13.83-14.92 g/kg)〉粗粉粒(1.67-2.62g/kg),与冬闲处理(R-R-WF)相比,土壤总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和粗粘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6%-42.4%、12.3%-13.2%、6.1%-10.9%砂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26.2%-31.6%(P〈0.05)。2)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在不同颗粒中平均分布比例为粗粘粒有机碳(45.0%)〉细粉粒有机碳(25.8%)〉细粘粒有机碳(15.1%)〉砂粒有机碳(11.5%)〉粗粉粒有机碳(2.7%),与R-R-WF处理相比,总有机碳在粗粘粒中的比例提高8.0%-12.8%在砂粒中的比例降低36.8%-42.9%在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中的比例提高5.3%-6.1%、5.5%-6.4%、6.5%-8.1%。3)长期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粗粘粒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累积速率分别为0.16 g/(kg·a)、0.31 g/(kg·a)、0.22 g/(kg·a);砂粒有机碳、粗粉粒有机碳、细粉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
刘立生徐明岗张璐文石林高菊生董春华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绿肥稻田
1988-2018年中国水稻秸秆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被引量:19
2021年
中国的水稻秸秆资源丰富,但不同地区水稻秸秆及养分资源量,还田替代化肥潜力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尚不清楚。该研究基于农业农村部1988-2018年在全国稻作区的水稻土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水稻秸秆和养分资源量及还田替代化肥潜力,为水稻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全国近10 a(2009-2018年)水稻秸秆和氮磷钾(NPK)养分资源年均量分别达到1.69×108 t和452.09×10^(4) t,比1988-1998年增加0.23×108 t和61.50×10^(4) t,东北增幅最高。全国水稻秸秆及养分资源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增长趋势,第一阶段(1990s-2000s)和第二阶段(2000s-2010s)水稻秸秆资源年变化速率分别为18.11×10^(4) t/a和211.47×10^(4) t/a,N、P、K养分资源年变化速率分别为(0.15×104)、(0.02×104)、(0.31×104)t/a和(1.76×104)、(0.25×104)、(3.66×104)t/a。70%以上的水稻秸秆和养分资源分布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西南,以长三角最高(4.15×107 t,NPK 111.05×10^(4) t),华南最低(2.20×107 t,NPK 58.54×10^(4) t)。30 a来,全国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秸秆还田带入农田的氮(N)、磷(P)、钾(K)养分量持续稳定增加,占化肥年均施用量的比例为10.88%~12.53%、11.83%~17.13%、116.22%~122.62%。全国水稻秸秆还田的氮、磷、钾肥年均可替代量为(28.90±0.14)、(5.80±0.03)、(180.46±0.52)kg/hm2,各区以长三角最高(N:(34.44±0.20)kg/hm2、P:(6.91±0.04)kg/hm2、K:(129.23±0.74)kg/hm2),华南最低(N:(25.80±0.23)kg/hm2、P:(5.18±0.05)kg/hm2、K:(96.83±0.87)kg/hm2)。充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重要保障。
刘淑军李冬初李冬初马常宝黄晶于子坤曲潇林张璐韩天富都江雪张璐张会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