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会民

作品数:134 被引量:1,724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5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9篇土壤
  • 49篇施肥
  • 35篇长期施肥
  • 27篇红壤
  • 24篇水稻
  • 24篇小麦
  • 16篇养分
  • 16篇钾素
  • 16篇旱地
  • 15篇冬小麦
  • 14篇稻田
  • 14篇农田
  • 13篇肥力
  • 12篇钾肥
  • 10篇增产
  • 10篇水稻土
  • 10篇土壤钾
  • 9篇氮肥
  • 9篇玉米
  • 9篇土壤肥力

机构

  • 102篇中国农业科学...
  • 39篇江西省红壤研...
  • 29篇河南科技大学
  • 1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洛阳农业高等...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贺州学院
  • 6篇西南大学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4篇吉林省农业科...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贵州大学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湖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34篇张会民
  • 45篇黄晶
  • 42篇徐明岗
  • 37篇柳开楼
  • 30篇韩天富
  • 28篇李冬初
  • 27篇刘红霞
  • 16篇刘立生
  • 15篇蔡泽江
  • 14篇张璐
  • 14篇王伯仁
  • 14篇苗艳芳
  • 13篇刘淑军
  • 13篇张文菊
  • 13篇李友军
  • 11篇周文利
  • 11篇王浩
  • 11篇黄庆海
  • 10篇李忠芳
  • 9篇孙楠

传媒

  • 2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8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土壤学报
  • 7篇中国土壤与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麦类作物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科教文汇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6篇2024
  • 11篇2023
  • 10篇2022
  • 3篇2021
  • 12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西地区红富士苹果叶片养分含量与果实品质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揭示苹果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豫西地区22个苹果园红富士苹果叶片N、P、K含量和果实硬度、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进行了分析。[结果]叶片N、P、K含量分别为(21.52±3.30)(、2.37±0.41)(、9.72±1.68)g/kg,Fe、Mn、Cu、Zn含量分别为(99.06±17.32)(、32.22±6.53)(、3.38±0.53)(、26.51±5.58)mg/kg;果实硬度、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分别为(11.13±0.98)kg/cm2(、113.7±8.2)g/kg(、2.35±0.20)g/kg(、48.81±4.98)。叶片养分含量与果实品质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K含量分别与硬度、总糖含量和糖/酸呈显著正相关,Fe含量与硬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果实硬度和糖/酸影响最大的是叶片K和Fe的含量,其他元素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
刘红霞张会民刘德鸿周文利王浩王留好
关键词:红富士苹果叶片养分果实品质
长期施肥和不同生态条件下我国作物产量可持续性特征被引量:81
2010年
采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法,研究了我国不同生态条件下20个长期试验点8个肥料处理的水稻、玉米和小麦产量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作物SYI值因施肥、作物种类和水热因子不同而呈显著差异.长期不施肥(CK)条件下,水稻、玉米和小麦的SYI值较低,分别为0.55、0.44和0.43;施肥尤其是NPK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水稻、玉米和小麦的SYI值分别为0.66、0.58和0.57;单施N肥或NK肥的玉米和小麦的SYI值在0.36~0.47.SYI值大于0.55表明可持续性较好,小于0.45表明可持续性差.经纬度和气象因子对作物SYI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种作物不施肥时,水稻SYI变异较小,与各因子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玉米SYI变异最大且与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小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NPK配施有机肥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是维持系统可持续性的最优施肥模式.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张淑香张文菊
关键词:长期施肥小麦水稻
我国小麦和玉米相对产量差时空变异及其对氮肥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近15—20年我国小麦和玉米相对产量差的时空变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力水平下相对产量差对氮肥的响应,为氮肥的合理施用及实现小麦和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耕地土壤质量监测数据,用施肥区与无肥区作物产量之差代表由肥料投入和由此引起的土壤性质改变所贡献的相对产量(RY),利用高产农户统计法获取最高相对产量(HRY)、平均相对产量(ARY)和相对产量差(GRY),根据无肥区产量划分低、中、高基础地力水平,量化不同基础地力水平下小麦、玉米相对产量差与氮肥用量的关系,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探讨施肥和土壤因素对相对产量差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全国小麦的HRY为3.83—6.75 t·hm^(-2),ARY为2.10—3.42 t·hm^(-2),GRY为1.73—3.33 t·hm^(-2),相对产量差占最高相对产量的44.64%—49.06%。小麦HRY、ARY和GRY均是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区>西南区。玉米的HRY为6.53—8.20 t·hm^(-2),ARY为3.37—4.12 t·hm^(-2),GRY为3.16—4.08 t·hm^(-2),相对产量差占最高相对产量的44.78%—50.52%。玉米HRY、ARY和GRY均是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西北区。除华北区外,各个区域HRY和GRY均随监测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除西北区外,在低、中地力土壤上GRY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在高地力土壤上,下降不显著。华北区小麦和玉米、长江中下游区小麦和东北区玉米在低、中地力土壤均出现了氮肥施用平衡点。整体而言,在低、中地力土壤上,氮肥施用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和玉米GRY相对重要的因子;高地力土壤上,钾肥用量对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区的GRY影响较大,有机质含量对西北和西南区的GRY影响显著。【结论】土壤地力水平越高,施用氮肥降低相对产量差的效应越低,高地力土壤应适当减施氮肥。为保证作物增产的同时避免氮肥的浪费和�
申哲韩天富曲潇林马常宝王慧颖柳开楼黄晶都江雪张璐张璐李继文刘立生
关键词:小麦玉米氮肥
南方酸化红壤钾素淋溶对施石灰的响应被引量:10
2020年
为探究石灰施用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对酸化红壤钾素的影响,依托始于1990年的国家红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化肥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半量秸秆还田(NPKS)及其增加常量石灰(NPL、NPKL、NPKSL)6个处理。室内土柱淋溶试验设置0 L、0.5 L、1 L和1.5 L石灰施用量,监测田间和淋溶后0~50 cm土层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pH及淋溶液中钾离子(K+)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石灰4年后,与NPKS、NPK、NP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相应土层的缓效钾含量;NPKSL和NPL处理分别增加了0~40 cm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2.06%~36.39%和27.26%。2)石灰施用量相同,各处理土壤累积K+淋溶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PKS处理、NPK处理和NP处理。施用石灰减少了NPKS和NPK处理淋溶液中累积K+含量,降幅为18.10%~57.70%,且K+淋溶率也下降。3)施石灰提高了表层土壤pH;土壤中钾素盈余情况下,石灰当季施用量每增加1000 kg·hm–2,K+淋溶损失率降低11.7%;施用石灰和施肥是显著影响平均淋溶K+量和K+累积淋溶量的主效应。可见,施用石灰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均能提高表层土壤pH;减少速效钾在剖面的运移,增加剖面下层缓效钾的含量;土壤淋溶K+量、累积K+淋溶量和K+淋溶率均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施用石灰而降低。合理的石灰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酸化红壤K+淋溶损失风险。
周玲红黄晶王伯仁王伯仁柳开楼李冬初张会民
关键词:长期施肥钾素石灰
鄱阳湖流域长期施肥下双季稻田的土壤基础地力被引量:7
2019年
为探讨鄱阳湖流域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基础地力变化规律,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采集定位30年时的不施肥(CK)、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土壤,于2012—2014年进行连续3年的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分析水稻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3年的水稻产量均表现出NPKM处理显著高于NPK和CK处理,尤其是在不施肥条件下,NPKM处理的年产量分别比CK和NPK处理增加37.7%~143.9%和20.8%~66.7%.3年间,CK、NPK和NPKM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41.8%~53.1%、45.2%~62.6%和59.1%~88.1%,且NPKM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显著高于NPK和CK处理.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平衡量与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在鄱阳湖流域的双季稻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该地区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且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平衡是土壤基础地力变化的关键因子.
柳开楼韩天富黄庆海余喜初李大明马常宝薛彦东张会民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双季稻长期施肥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联合调控红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粒组碳钾分配规律
2022年
土壤有机碳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矿物钾释放以及解钾菌特性而对土壤钾素产生影响,本文基于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对比常规管理(CK)、稻草覆盖(S)、稻草覆盖+香根草篱(S+V)处理,研究稻草覆盖及香根草篱措施对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团聚体粒组分布及碳和钾在土壤团聚体粒组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S+V处理的土壤pH、有机碳、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较高,与CK处理相比,S+V处理的土壤pH提高了0.23,有机碳、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6.52%、11.60%和11.49%。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粒组分布无显著差异,所有土壤团聚体粒组中均以>0.25 mm土壤团聚体粒组的比例最高。与CK处理相比,S和S+V处理的>2 mm土壤团聚体粒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9.42%和40.03%。与CK处理相比,S+V处理下>2 mm、0.25~0.053 mm和<0.053 mm土壤团聚体粒组中全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67%、4.92%和5.14%。同时,S+V处理下>2 mm和<0.053 mm土壤团聚体粒组中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20.10%和12.28%。因此,在红壤坡耕地上,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联合措施是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粒组碳钾分配的水保措施,一方面提升了>2 mm土壤团聚体粒组的有机碳含量,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2 mm和<0.053 mm土壤团聚体粒组的速效钾含量,从而有利于维持土壤结构,为保障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李继文柳开楼余喜初都江雪申哲李浩张会民
关键词:稻草覆盖红壤坡耕地
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观测分析了黑土长期不同施肥30年后不同形态的活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氮磷和氮磷钾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区组中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幅较大,分别在122%~258%和237%~351%之间,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分别在72%~98%和83%~112%。黑土不同形态活性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灵敏度为,轻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因此,轻组有机碳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较好指标。
仪明媛彭畅张会民张文菊汪怀建徐明岗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活性有机碳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采用钾素容量/强度(Q/I)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供钾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不同施肥影响,水稻土和紫色土的钾离子平衡活度比(AR0K)大小顺序均表现出: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化肥NPK配施(NPK)>不施肥(CK)>化肥氮单施(N)和化肥氮磷配施(NP);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ΔK0)和专性吸附钾(KX)大小顺序水稻土为NPKM>NPK>CK>N和NP,紫色土为NPKM>NPK和CK>N和NP。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钾位缓冲容量(PBCK)影响不明显,施肥15a后紫色土PBCK大小顺序为:NP>N>CK>NPKM和NPK。水稻土的AR0K、KL和-ΔK0值均大于紫色土,而其PBCK(21.7~29.1)和K+与Ca2++Mg2+交换自由能(-ΔG)值(11.4~13.9kJmol-1)小于紫色土(PBCK值为48.2~125.8,-ΔG值为14.9~19.9kJmol-1)。长期单施N和施NP条件下,土壤AR0K、KL、-ΔK0和KX值降低,而PBCK和-ΔG值升高,土壤(尤其是紫色土)钾素耗竭程度加剧,施NPK和NPKM减缓了土壤钾素的耗竭。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土钾素的耗竭程度均高于水稻土,前者年均钾肥或有机肥的施用量不足。
张会民徐明岗吕家珑石孝均陈义
关键词:长期施肥水稻土紫色土
一种便于拆卸的土壤解钾菌筛选鉴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拆卸的土壤解钾菌筛选鉴定装置,属于解钾菌技术领域,其包括筛选鉴定装置本体,所述筛选鉴定装置本体内壁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三个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上表面搭接有筛网,所述筛网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移动卡杆。该...
柳开楼张会民李亚贞黄晶韩天富吴艳宋惠洁刘淑军张璐刘立生
中国稻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20年
基于全国282个水稻土监测点,分析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特征(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华南),结合丰缺标准,揭示中、微量元素丰缺程度。结果表明:东北水稻土交换性镁和有效硼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锌含量最低;长三角有效锰含量最高、有效硫含量最低;长江中游有效铜含量最高,有效态铁、锰和钼含量最低;西南交换性钙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铜含量则低于其他地区;华南有效态铁、钼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而交换性钙、镁含量低于其他地区。中国水稻土交换性钙、镁及有效铁、锰、铜含量整体丰富;长三角和华南缺硫水稻土比例分别为42.2%和41.8%;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和华南缺锌水稻土比例分别为75.0%、52.3%、31.9%、53.2%和10.4%,缺硼分别为38.5%、65.2%、92.2%、88.6%和78.3%,缺钼28.6%、60.4%、82.6%、42.0%和33.4%。可见,东北和长三角水稻土以缺锌为主;长江中游以缺硼、钼为主;西南以缺硼为主;华南以缺硼为主。研究可为全国和区域尺度水稻土中微量元素的管理和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张璐蔡泽江蔡泽江于子坤韩天富柳开楼韩天富柳开楼刘立生张会民
关键词:水稻土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