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璐

作品数:79 被引量:318H指数:13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9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8篇中药
  • 15篇汤剂
  • 11篇电子舌
  • 10篇掩味
  • 10篇甘草
  • 9篇饮片
  • 9篇色谱
  • 9篇色谱法
  • 8篇液相色谱
  • 8篇液相色谱法
  • 8篇相色谱
  • 8篇高效液相
  • 8篇高效液相色谱
  • 8篇高效液相色谱...
  • 8篇甘草酸
  • 8篇甘草酸铵
  • 7篇正交
  • 7篇正交试验
  • 7篇传统汤剂
  • 6篇盐酸

机构

  • 62篇河南中医药大...
  • 24篇河南中医学院...
  • 8篇河南省食品药...
  • 5篇湖北省中医院
  • 3篇湖北省中医药...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中药科...
  • 2篇郑州众生实业...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市中医药...

作者

  • 79篇张璐
  • 60篇刘瑞新
  • 53篇李学林
  • 44篇施钧瀚
  • 27篇姚静
  • 24篇王艳丽
  • 21篇康冰亚
  • 11篇高晓洁
  • 8篇王青晓
  • 8篇陈鹏举
  • 5篇陈树和
  • 5篇陈洪燕
  • 4篇陈天朝
  • 4篇王君明
  • 4篇孟祥乐
  • 4篇曹英杰
  • 4篇张璞
  • 3篇张辉
  • 3篇张珊珊
  • 2篇孟菲

传媒

  • 9篇中草药
  • 8篇医药导报
  • 7篇中国实验方剂...
  • 4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光明中医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华中医药杂...
  • 3篇中医学报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国药物经济...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2014第七...
  • 1篇中国药物滥用...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医研究
  • 1篇河南科技
  • 1篇中成药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0篇2023
  • 7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制定情况及其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为规范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国家药典委员会先后颁布实施20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但目前仍存在无统一标准的中药配方颗粒品种。为弥补国家标准以外品种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空白,各省积极投入到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工作中。截至2022年7月底,有29个省级行政区发布实施了合计5602个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涉及400多个品种。为了更好地了解省级标准的制定情况与特点,笔者以河南省已颁布实施的105个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为例,通过原料出膏率、指标成分含量及转移率、规格等质量控制指标对其制定情况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不同省份省级标准中相同中药配方颗粒品种的制定情况差异,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的规范制定及更多品种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提供参考。
苗妍路露张璐侯富国张迪范雪花桂新景王青晓王海波刘瑞新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出膏率当量比
基于HPLC,PCA与相似度评价的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差异规律分析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比较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方法:制备传统汤剂(TD)、自制配方颗粒汤剂(DGD-S)、市售A厂和B厂配方颗粒汤剂(DGD-A,DGD-B)共4类11批芍药甘草汤,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pH 2.42)梯度洗脱(0~8 min,16%A;8~35 min,16%~50%A;35~36 min,50%~100%A;36~38 min,100%~16%A;38~40 min,16%A),检测波长250 nm。以3批TD的平均信息为标准汤剂信息,从成分的出现或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面积、主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相似度共5个方面全面对比芍药甘草汤不同剂型的差异信息。结果:DGD与TD比较,未见有紫外吸收的化学成分的出现与消失。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DGD中甘草酸铵含量均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DGD-A中23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与TD无显著差异,而DGD-S,DGD-B的共有峰面积之和与TD存在极显著差异,二者分别相当于TD的2.5,3.2倍。在PCA中,DGD-A更接近于TD,表明其各单体成分的绝对量更接近于TD,而DGD-S,DGD-B的绝对量远大于TD。DGD-A与标准汤剂的相似度最小,表明DGD-A中各成分间的比例与标准汤剂相差较大。结论:芍药甘草汤DGD与TD间仅有成分比例的明显差异,并无成分本身的明显差异;应按比例调整某些DGD的用量以使其与汤剂等效。
刘瑞新施钧瀚张璐高晓洁李学林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汤剂甘草酸铵芍药苷
代谢组学——中药现代化的顺风车被引量:2
2017年
目前,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中药材资源开发、中药炮制、中药制备工艺以及剂型等方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比如:如何探究中药的药效基础,如何构建中药疗效的评价方法,如何在中药栽培过程中控制其有效成分等棘手问题。中药药效的特点是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因此中药药效的评价强调人或者实验动物对药物干预体系的整体作用。而代谢组学是寻找代谢产物的终端性信息、阐明药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靶点或受体,观察药物引起的内源性代谢物以及药物分子本身的动态变化。利用现代的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契机与挑战,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学林张帆刘瑞新高晓洁桂新景康冰亚张璐施钧瀚
关键词:代谢组学中药现代化中药安全性整体性配伍减毒
3种掩味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黄柏的掩味作用探究及掩味前后化学成分的比较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三氯蔗糖、阿魏酸钠和β-环糊精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黄柏水煎液的掩味效果,比较黄柏掩味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3种苦味抑制剂采用单独抑制苦味、两两联合抑制苦味、三者联合抑制苦味共计7种组合对黄柏水煎液进行掩味,考察掩味前后黄柏水煎液的苦度变化;利用HPLC建立掩味前后各样品液的指纹图谱,以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共有峰总面积为指标,分析其化学成分变化的程度与特点。结果:7种组合对黄柏水煎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苦作用。掩味剂联用后掩味效果更佳,优于单独使用,掩味后平均苦度均为Ⅰ级(不苦或几乎不苦)。指纹图谱共有峰有8个,掩味后7组供试品的56个峰中,除3个色谱峰在掩味前后相对峰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总变化率均<10%)外,其余53个峰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掩味前后黄柏的指纹图谱共有峰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种掩味剂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黄柏水煎液均具有较好的抑苦作用,且掩味前后对黄柏中化学成分的总量无显著影响。
李学林王盼盼刘瑞新仇继玺张璐桂新景陈小菲康冰亚施钧瀚
关键词:黄柏指纹图谱盐酸小檗碱
基于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方法的苦度评价中评价员分级探索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建立基于经典口感评价的苦度评价中评价员的分级方法,使苦度评价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方法:以前期19次实验数据为载体,以赋值精密度和数据有效率为指标分别进行评价员初步分级,结合二者建立综合分级;基于主观赋值法给予权重,选择研究不同浓度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β-CD,γ-CD,甘草甜素(GL),甘氨酸(GLY)和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对盐酸小檗碱溶液的最大抑苦度,并探讨抑苦能力与六者质量浓度关系的试验数据,以实测苦度排序、实测评分排序与已知苦度排序的接近度和苦度降低值与掩味剂质量浓度相关系数为指标,用赋予权重后的全部评价员数据和已分级评价员数据2种方式进行验证。结果:HP-β-CD,γ-CD,GL和GLY的验证试验结果Ⅰ,Ⅱ和Ⅲ实测苦度排序和实测评分排序均与已知苦度排序一致,β-CD的结果Ⅰ实测苦度排序与已知苦度排序不一致,SSPS的结果Ⅰ和结果Ⅲ实测评分排序与已知苦度排序的顺序不一致。6个试验各3个结果的排序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少数经分级并给予权重的评价员即可得到与多数评价员一致的评价结果,在实测苦度排序和实测评分排序方面,少数经分级并给予权重的评价员,或评价员中部分给予权重,能得到更接近真实的评价结果。
张璐高晓洁桂新景施钧瀚康冰亚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Β-环糊精甘氨酸可溶性大豆多糖甘草甜素
基于HPLC指纹图谱考察3种复合掩味佐剂对御寒颗粒汤剂成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究3种复合掩味佐剂——咖啡味中药伴侣、巧克力味中药伴侣、甜橙味中药伴侣掩味前后御寒颗粒汤剂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揭示3种复合掩味佐剂对御寒颗粒汤剂的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以单味配方颗粒组成的御寒颗粒方为苦味载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参考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其化学成分的特征图谱测定方法,以掩味前后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的变化率以及总峰面积为指标,比较御寒颗粒汤剂掩味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掩味前后的御寒颗粒汤剂,特征图谱共有峰有22个,与原液相比,加入3类中药伴侣后的样品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变化率的绝对值均值分别为(0.18±0.04)%、(0.11±0.04)%、(0.17±0.06)%,均<0.2%;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变化率的绝对值均值甜橙味为(1.81±1.26)%,<5%;咖啡味和巧克力味相对峰面积的变化率绝对值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分别为:2.30%(1.45%-3.99%)、3.73%(2.70%-6.68%);与原液相比,总峰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种复合掩味佐剂中,甜橙味对御寒颗粒汤剂的化学成分几乎没有影响;咖啡味和巧克力味对其汤剂的某些成分有微小的影响,但对其汤剂中化学成分的总量无显著影响,是否会影响到其汤剂的药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药效学方面的研究。
姚静施钧瀚桂新景王青晓张璐康冰亚陈鹏举田亮玉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掩味
基于口尝评价和电子舌评价的药物苦味叠加规律研究被引量:18
2019年
中药汤剂含有复杂的苦味。该文以中药单体苦味物质简单混合为切入点研究苦味叠加的呈苦规律。以盐酸小檗碱(生物碱类)、栀子苷(萜类)、熊果苷(糖苷类)为母液物质,以槐定碱(生物碱类)、龙胆苦苷(萜类)、葛根素(糖苷类)为添加物质,将不同的添加物质按照浓度梯度分别与不同母液两两混合进行苦味叠加得到混合液,通过口尝评价(THTPM)和电子舌评价添加物溶液和混合液的苦度,以威布尔、对数曲线建立添加物溶液及混合液的苦度-浓度拟合模型。对比分析添加物溶液与混合液的苦度-浓度模型、苦度差值(ΔI0/ΔIe),探讨母液对混合液苦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添加物溶液苦度模型和混合液叠加苦度模型都符合威布尔模型和对数模型(口尝评价:R2≥0.8870,P<0.01;电子舌评价:R2≥0.7532,P<0.05),威布尔模型的拟合度普遍高于对数模型;口尝苦度差值(ΔI0)呈单调递减趋势;口尝叠加苦度和电子舌叠加苦度拟合方程:R2≥0.8742,P<0.01。该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药苦味物质相互叠加,进行口尝和电子舌联合评价,发现叠加后的苦度依然与添加物质浓度呈威布尔或对数关系;口尝评价显示苦味母液对混合液苦度的影响随添加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电子舌叠加苦度和口尝叠加苦度明显相关。但后期需通过筛选浓度梯度、增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验证。
李学林张耀陈鹏举陈鹏举施钧瀚王青晓姚静张璐王青晓马静张璐刘瑞新
关键词:电子舌
基于口尝法和电子舌法的多类苦味抑制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多类苦味抑制剂(bitterness suppressants,BS)对代表性苦味物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整理建立BS的若干定量化抑苦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以苦度为3的BBR溶液(0. 05 mg·m L^(-1))为苦味载体,分别加入安赛蜜等3类8种BS,借助所建抑苦效能评价指标比较各类BS的抑苦效能;分别建立口尝苦度降低值(ΔI)、电子舌苦度降低值(ΔIe)与BS浓度(ρ)的抑苦规律关系,探讨BS对BBR溶液的抑苦规律。结果 (1)建立了修正抑苦率、修正标准半效抑苦效价指数等5种口尝抑苦效能评价指标;电子舌先味降低值、回味降低值2种抑苦效能评价指标;(2)7种抑苦效能指标均能用于BS对BBR溶液抑苦效能的比较,其中8种BS对BBR溶液的最大口尝苦度降低值在1. 8以上;(3)建立了8种BS的ΔI-ρ威布尔规律模型,r^2均在0. 965 6以上(P <0. 01,n=6);建立了6种BS(HP-β-CD、甘氨酸和结晶果糖各有两根传感器响应,甜菊苷、可溶性大豆多糖和安赛蜜各有一根传感器响应)的9个ΔIe-ρ威布尔规律模型,r2均在0. 911 5以上(P <0. 01,n=6),传感器对黄原胶及阿斯巴甜无响应。结论基于口尝法和电子舌法建立了7种抑苦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其中最大标准抑苦效价指数普适于口尝法苦味抑制剂的开发,电子舌的两个指标均具有指示性。揭示了若干BS对BBR溶液的抑苦规律,能够为BS的科学开发应用及掩味研究提供参考。
刘瑞新王艳丽王艳丽桂新景施钧瀚张璐施钧瀚李学林
关键词:电子舌盐酸小檗碱
中药汤剂掩味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年
中药汤剂的口感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削弱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因此,在保持中药汤剂原有疗效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制剂生产技术,通过安全、简便的方法,对中药汤剂进行掩味,改善汤剂不良口感,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相关食品、化学制药、中药固体制剂等掩味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出色而且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但仍存在掩味技术方法受限、口感评价不完善、产业化生产困难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相对于中药汤剂这一块儿,研究少之又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中药汤剂的作用特点,结合掩味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利用复合掩味技术对中药汤剂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中药汤剂掩味问题研究的应对策略,为中药汤剂的掩味研究提供参考。
姚静施钧瀚施钧瀚张璐王艳丽张璐麻利杰王艳丽刘瑞新
关键词:中药汤剂掩味
电子鼻技术应用于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新方法,并探讨该技术用于中药饮片鉴定的可行性。方法:以川贝母为研究对象,收集80批待测样品,以电子鼻嗅觉感官数据为自变量X,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方法结果为主,并参考传统经验辨识结果作为标杆辨识信息Y,利用判别分析(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建立川贝母饮片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F(X);以辨识准确率、耗时为指标,对结果进行探讨。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真伪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正确率分别为93.75%,91.25%,95.00%和95.00%,以PCA-DA与PLS-DA辨识模型为最优;在规格辨识中,4种模型辨识正确率分别为86.67%,88.00%,89.33%和68.00%,以PCA-DA辨识模型为最优。电子鼻辨识真伪及规格模型的准确率均较高,耗时相对较短。结论:电子鼻技术可准确、快速地对川贝母进行鉴别,在时效性和正判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冯文豪田亮玉施钧瀚桂新景张慧杰张璞李媛媛张璐王艳丽姚静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电子鼻川贝母化学计量学平贝母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