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肝切除的9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精准肝切除组(精准组,59例)和常规切除组(常规组,34例)。精准组男28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5)岁。常规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56±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ALT、AST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精准组手术时间(210±61)min,明显长于常规组的(157±60)min(t=1.586,P<0.05)。精准组术中出血量(386±99)ml,明显少于常规组的(518±153)ml(t=-1.421,P<0.05)。精准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8(6~10)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0(8~15)d(Z=-2.018,P<0.05)。精准组术后1 d ALT、AST水平分别为(214±87)、(368±106)U/L,明显低于常规组的(594±133)、(625±165)U/L(t=-3.395,-2.047;P<0.05)。精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5/59),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3.5%(8/34)(χ~2=4.066,P<0.05)。结论与传统肝切除相比,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V)分型个体化手术治疗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CTPV分型个体化手术组(分型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其中分型组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45岁。传统组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23~62岁,中位年龄43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型组患者根据术前CTPV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传统组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门静脉高压症、术中和术后情况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影响。两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分型组患者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为(27±3)cm H_2O(1 cm H2O=0.098 k Pa),明显低于传统组的(33±8)cm H2O(t=-3.355,P〈0.05);手术前后FPP下降幅度为(13±6)cm H_2O,明显大于传统组的(9±5)cm H_2O(t=3.016,P〈0.05)。分型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188±84)min、(378±49)ml,明显少于传统组的(240±76)min、(463±57)ml(t=-2.687,-3.015;P〈0.05)。分型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为(12±4)d、(3.1±1.5)万元,明显低于传统组的(15±5)d、(3.6±1.5)万元(t=-2.061,-2.104;P〈0.05)。分型组的1、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05%、85.71%,传统组分别为87.50%、68.05%,分型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组(χ~2=7.000,P〈0.05)。结论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术前CTPV分型并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且具有创伤较小、预后较好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