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雍长
- 作品数:33 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体现在甲骨文构形上的一种狩猎手段——释■、■、萑诸字
- 1992年
- 如上图,“(?)字甲文作(1),或作(2),旧不释。今案,此皆为系鸟之形,求其声义,当为“(?)”字之初文。《说文》:“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讠为)。(?),(?)或从繇。”段注:“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潘安仁曰:‘暇而习媒翳之事。’徐爰曰: ‘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曰媒。’”古人狩猎,为了提高禽兽捕获率、往往在布网设阱时投放活的诱物。这种诱猎手段即叫做“(?)”,所用诱物也叫做“(?)”,后世则称之为“媒”。《说文》所训“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便是指猎人用毕网捕鸟,缚系相应的活鸟(生鸟)充当诱媒,以招引野鸟入彀。《玉篇》、《广韵》等字书,“囮”、“(?)”二字即并训“鸟媒”。“(?)”谓鸟媒,或假“游”字为之,如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徐爰注:“游,雉媒名,江淮间谓之游”。“(?)”之为言诱也。
- 孙雍长
- 关键词:卜辞猎手初文《说文》读若
- 三教归一说“皈”字被引量:1
- 2006年
- 孙雍长
- 关键词:道家学派道家思想主流学派先秦时代魏晋时代道教
- 论“古今字”暨辞书对古今字的处理被引量:7
- 2006年
- 文章对自汉代以来有关“古今字”的研究加以综述,就各家见解之异同进行了简明的比较分析,认为对“古今字”名称的沿用及概念的内涵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和贯彻历史的承继性,主张将现今流行的“古今字”名称改为“区别字”或“区别文”。
- 孙雍长
- 关键词: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 “古今字”研究平议——兼谈字典词书中对“古今字”的处理被引量:6
- 1994年
- 本文对自汉代以来讫至当代有关“古今字”的研究加以综述,就各家见解之异同进行了简明而允当的比较分析,认为对“古今字”名称的沿用及概念的内涵应坚持历史的观点和贯彻历史的承继性,主张将现今较流行的“古今字”名称改为“区别字”或“区别字”。
- 孙雍长
- 关键词:古今字段玉裁颜师古《古代汉语》
- 论声训源流被引量:4
- 2002年
- 声训产生、发生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周、奏时代为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时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之中,多依附于作者的立言发论,尚未成为独立的训诂之事;两汉、魏晋时代为声训大盛阶段,此时声训已成为小学家从事训诂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例,而且产生了声训专著,使声训研究成为一门相对较独立的学问;唐代以后,声训渐微而趋于消失,而且声训的旨趣愈益不为人们所理解。到了清代,虽有乾嘉学者振其余绪,但终究已是强弩之末。所以,到了现代,声训之法乃至被简单地视为主观唯心的训诂之法了。
- 孙雍长
- 关键词:声训训诂学表达手法文献语言语源义
-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字规范被引量:2
- 2005年
- 北魏江式的《古今文字》和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在语言文字统一规范的过程中曾发挥超越时空的“无言之师”的作用。南北朝隋唐期间,颜氏家族对社会语言文字现象给予了密切关注,作了大量是正文字的工作,对汉字规范化作出了贡献。字样之学起始于隋,兴盛于唐,确立了楷书系统的正体地位,并垂范后世。
- 孙雍长李建国
- 关键词:魏晋书法字书颜氏家族
- 从甲骨文看殷周时代的田猎文化被引量:8
- 2007年
- 我国殷、周时代的文字在其形体构造上一般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的具象性。当时由于殷、周宗法社会的特定需求,田猎与国家的政治、军事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田猎文化。文章通过一系列有关的甲骨文形义关系的分析研究,描述了由古汉字文化具象所反映出来的殷、周田猎之种种情况;作者亦对某些未识的甲骨文提出了自己的考释性意见。
- 孙雍长
- 关键词:甲骨文
- 鸳鸯绣取从君看 更把金针度与人——训诂学教学方法初探被引量:1
- 2007年
- 于寻常不经意之处,积极引导学生读书得间。探本溯源,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沟通训诂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路。这是使训诂学的应用性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的三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 孙雍长
- 关键词:训诂学学科联系
- 宋元明清时期的汉字规范被引量:2
- 2006年
- 印刷术引发了书写方式和文字载体的革命,宋体字和此后的仿宋字一起成为印刷业的规范用字,有力地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康熙字典》正式提出“字典”概念,具有语言文字的示范性质。清代后期,社会用字讹误现象渐趋严重。有鉴于此,清代科举考试要求适应用字的规范,清代晚期产生了一批“字学”。
- 孙雍长李建国
- 关键词:印刷术康熙字典
- “瑟瑟”定谳被引量:4
- 2007年
- 古今学者对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或认为是形容“色之碧”,或认为是写“陨落貌”,或坚持认为是写萧瑟之声响。根据“案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经过分析与考察,可以确定“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系状声之词,是为正解。
- 孙雍长
- 关键词:瑟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