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丕海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附63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该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以婴幼儿为主,亚裔男婴是高发人群[1];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了寻找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线索,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的63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 华丕海陈海生
-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急性发热性疾病后天性心脏病学龄前儿童发病机制
- 脑电图在小儿脑炎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选取我院儿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5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EEG检查,并与脑脊液(CSF)、头颅CT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GG组检查异常率(90.6%)显著高于头颅CT组(2.8%)和CSF组(60.8%)检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3岁)患儿EEG异常率(94.4%)显著高于低龄组(<3岁)(85.7%),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EEG组1~3d和4~7d异常率(28.1%、43.8%)显著高于CSF组(6.3%、2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的动态观察能较好地反映脑损害情况,对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是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方法。
- 李仙花华丕海杨华
- 关键词:脑电图小儿脑炎
- 喜炎平治疗34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40例,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2例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 d)静滴,对照组168例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 d)静滴,疗程3~7d,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临床总有效率、热退及皮疹消失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喜炎平在治疗手足口病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华丕海吴炽勇
-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喜炎平注射液
- 11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过敏原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血清中特异性IgE、总IgE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儿过敏原阳性和总IgE阳性62例,占53.4%。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中以户尘螨粉尘螨过敏者,16例,占25.8%,食入性过敏原中以虾蟹、腰果、花生、黄豆多见,分别占14.5%(9/62)、9.7%(6/62)。结论:多种过敏原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诱发过敏性紫癜,一方面可对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如积极抗过敏、抗感染等;另一方面,应检测患儿IgE水平,尽最大努力查找过敏原,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紫癜发生。
- 华丕海陈海生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小儿
- 91例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91例小儿川崎病住院患儿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性小儿川崎病82例,不典型性小儿川崎病9例。10d内明确诊断的83例,10d后明确诊断的8例,有冠状动脉扩张13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性病例存在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红皲裂、杨梅舌、肛周脱屑、手足硬性水肿容易诊断,不典型早期误诊常见;部分早期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少部分并发心、肝、凝血功能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尽可能做出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 张丽华华丕海张锦鸣
- 关键词:小儿川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