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鎏达

作品数:29 被引量:13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预后
  • 6篇肝功
  • 6篇肝功能
  • 6篇肝硬化
  • 5篇急性肝
  • 5篇肝癌
  • 5篇肝炎
  • 4篇代偿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失代偿
  • 4篇衰竭
  • 4篇疗效
  • 3篇代偿性
  • 3篇药物性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腺病
  • 3篇腺病毒
  • 3篇慢性

机构

  • 19篇解放军第八五...
  • 7篇贵阳医学院
  • 4篇解放军第85...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复旦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一品红制...

作者

  • 29篇倪鎏达
  • 15篇陈成伟
  • 11篇傅青春
  • 8篇王晓今
  • 7篇周丰
  • 5篇施莉琴
  • 5篇张懿
  • 4篇李莉
  • 4篇江甫柱
  • 4篇汪学智
  • 4篇程明亮
  • 3篇陆海宇
  • 3篇王琳
  • 3篇季洪健
  • 3篇杨峻
  • 3篇孙双双
  • 3篇姜婷
  • 3篇吴婧
  • 2篇金银鹏
  • 2篇吴银霞

传媒

  • 17篇肝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结...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8例成人散发性急性乙型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任慧琼朱建宇桂丽琼王月兰倪鎏达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成人HBV感染乙型肝炎疫苗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接种
综合介入治疗伴肝功能失代偿肝癌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伴肝功能失代偿肝癌患者在内科治疗稳定后接受肝动脉节段性化学栓塞治疗(S-TACE),并在1~2周后序贯射频消融(RFA)或加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治疗。结果45例甲胎蛋白(AFP)升高患者于术后2~4周开始下降,32例(71.11%)逐渐达到正常;3个月后肿瘤缩小50%以上者为59.65%(34/57);中位生存期13.7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44%(43/57)、40.35%(23/57)和19.30%(11/57);变量Cox模型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靛氰绿15min排泄试验(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次数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HBV治疗。
倪鎏达陈成伟傅青春王晓今周丰
关键词:肝硬化肝肿瘤综合疗法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S-TACE,B组),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倪鎏达傅青春陈成伟王晓今周丰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介入疗法
MELD-EHBF模型建立及其对ACLF预后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建立无创有效肝血流量(EHBF)联合MELD模型,并评估其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预后价值。方法 63例ACLF患者,确诊后24 h内采用PDD法测定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以3个月内是否存活分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ELD-EHBF模型,并研判其短期预后价值。结果将MELD评分与EHBF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EHBF-MELD模型公式:ln(P1-P)=0.18×MELD-1.03×EHBF×102-3.29。COX回归模型比较MELD-EHBF、CTP、MELD、MELD-Na、MELD-ICG,显示MELD-EHBF模型最大似然卡方值最高和AIC值最小。MELD-EHBF ROC曲线下面积0.756(95%CI:0.632,0.856),临界值为51.77,敏感度47.6%,特异度为95.2%。以MELD-EHBF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明显优于CTP评分和KCH标准(P<0.05),亦优于MELD和EHBF(P<0.05)。结论 MELD-EHBF模型对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优于单一的MELD和EHBF。
吴婧倪鎏达江甫柱张懿孙双双程明亮傅青春陈成伟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
肝脏功能评估研究现状被引量:3
2012年
德国学者Sakka[1]把肝脏功能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静态检验和动态检验,现据此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脏功能评估方法作一综述。一、静态检验静态检验评估肝脏功能是临床上使用最早、最普遍的方法,其采用参数包括胆红素、凝血因子、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钠等常规血生化检查。
江甫柱倪鎏达
关键词:肝脏功能血生化检查凝血因子血清肌酐
一起B组7型腺病毒感染引起青壮年聚集性发病的70例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一起发生在南方沿海地区成人B组7型腺病毒聚集性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集中发病的70例患者的呼吸道和全身症状、咽喉部体征、胸部CT、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腺病毒B组7型聚集性病例以发热、咽痛、咳嗽为突出...
王琳汪学智夏凡季洪健倪鎏达陆海宇
关键词:聚集性
口含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2000年
我们从1996年起用肝灵素片(口含干扰素片)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6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男42例,女18例,年龄18~46岁,平均36.3岁,病程3.8年(1.5~6年),治疗前ALT>
王月兰倪鎏达徐赛芳汪学智黄炳辰陈成伟
关键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肝灵素传染科机体免疫功能
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开放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方法288例临床诊断DILI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加UDCA(750mg/d)治疗(A组),对照组144例采用保肝降酶治疗(B组),观察比较2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恢复情况。结果乏力、呕吐症状的改善A组较B组明显(0.0062和0.0344);在生化方面DBil、GGT下降明显优于B组(0.0016和0.0073),优效性检验(B组为对照)TBil、DBil两组差值有明显差异(0.0026和0.0002);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中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02、0.0000和0.0008)。结论UDCA可有效治疗DILI,尤其是对那些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更为合适。
倪鎏达谢青李捍卫韩文科徐伟民王琳谢敬东许昕陈晓蓉徐国光陈成伟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熊去氧胆酸
血清抗HBc-IgM检测值对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确诊为AHB,31例为CHB-AE。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数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绘制s/co值在区分AHB和CHB-A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得到s/co值在区分AHB与CHB-AE的cut-off值。结果(1)AHB组和CHB-AE组患者血清ALT均值分别为(1564±1037)IU/L和(695±553)IU/L,两组间ALT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AHB组1月内HBsAg定量明显下降者有89例,约占入院HBsAg阳性患者的61%,CHB-AE组中无明显下降的病例;(3)AHB组的s/co值明显高于CHB-AE组。结论 AHB和CHB-AE组的s/co值测定可有效区分AHB和CHB-AE患者,当s/co值>11.79,患者为AHB的可能性较大,若同时伴有高水平ALT且HBsAg定量在1个月内明显下降,更支持AHB的诊断。
周丰姜婷李莉杨峻施莉琴傅青春王晓今倪鎏达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M
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慢性肝炎疗效及用药安全性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用药治疗急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间在上海地区3家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1例),两组根据需要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炎保肝类药物进行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24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iv),qd。两组用药时间均为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d 7和d 14)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氨酶(γ-GG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血清前白蛋白(PA)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对于ALT≥200 U·L-1的患者,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AST较治疗前下降极显著(P<0.01),PA较治疗前上升极显著(P<0.01),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于ALT≥400 U·L-1的患者,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DBIL和AST较治疗前下降极显著(P<0.01),PA较治疗前上升极显著(P<0.01),且试验组改善程度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2.00±18.00)d,略短于对照组(25.00±17.00)d。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血液生化学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检查等安全性评价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各类急慢性肝炎在抗病毒药物和常规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较高剂量的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可显著改善肝功能疗效指标,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治疗确切,用药安全性高。
谢莹徐文胜高月求商斌仪倪鎏达张绍英滕飞王博
关键词:急慢性肝炎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临床疗效安全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