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兴华
- 作品数:15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起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黔东南州一起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调查,分析该起疫情的流行病特征,为有效控制COVID-19的传播提供对策与依据。方法对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病例三间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该起家族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8例病例,有3例为确诊病例(A、D、E),5例为无症状感染者(B、C、F、G、H);传染源为武汉自驾来黔探亲的B或C,B和C自武汉来黔后居住在A、H家中,多次参与家庭聚餐,导致A、D、E发病。对A的154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进行COVID-19核酸检测,发现B、C、F、G、H核酸检测阳性,且均为无症状感染。结论武汉来黔无症状感染者为本次疫情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家族聚集、聚餐行为是COVID-19的高危因素,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集中隔离措施能有效防控疫情扩散,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隔离治疗对预防病毒在社区传播意义重大。
- 覃常宇邓茂铭罗涛唐德亮侯兴华杨熳欧阳建华
- 关键词:家族聚集密切接触者
- 2010—2012年黔东南州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黔东南州2010--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黔东南州2010--2012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3711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6.40/10万、28.10/10万、59.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3.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7和10-12月,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56%(1097/3711)和41.09%(1525/3711);男性发病2406例,女性发病1305例,男女性别比为1.84:1;病例主要集中在3-9岁年龄组,共发病2434例,占总病例数的65.59%;职业以学生最多,共2199例,占59.26%,其次为散居儿童(662例)和托幼儿童(557例),分别占17.84%和15.01%。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56起,报告病例558例,平均罹患率为1.42%,暴发疫情集中在4-7、9-12月,均发生在学校。结论黔东南州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主要为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做好免疫管理工作,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 罗涛邓茂铭白明书杨斌侯兴华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流行病学
- 2015~2019年黔东南州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 2022年
- 分析2015-2019年黔东南州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等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黔东南州2015-2019年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以及手足口病相关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黔东南州共报告手足口病11509例,年均发病率65.62/10万,其中重症病例109例,死亡1例。报告的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2.34%;主要累及以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占全人群74.25%,占5岁以下儿童77.06%);以男性为主,占64.30%;每年报告的病例主要集中在 4~7月(占50.19%);实验室检测,以EV未型最多,占67%。结论 2015-2019年黔东南州手足口病呈夏秋季高发,5岁以下儿童及散居儿童易感,男性儿童居多,应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针对性防控措施。
- 龙敏侯兴华龙水庭杨彰平裴峰锋
- 关键词:手足口病
- 2012~2017年黔东南州狂犬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2~2017年黔东南州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的狂犬病防控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黔东南州狂犬病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2012~2017年期间共报告狂犬病7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6/10万,发病数天柱县最高,全年呈散在分布;男女性别比为2.41∶1,以60~69岁组老年人发病最多,占2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7.33%;大多数病例暴露后伤口未处理,占52.83%,狂犬疫苗接种率仅为11.11%;Ⅲ度暴露的病例中狂犬疫苗接种率为10.91%,狂犬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为3.64%。结论:黔东南州狂犬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加强对重点人群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置,强化犬只管理等措施是防控狂犬病的关键。
- 邓茂铭杨彰平白明书侯兴华罗涛
-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
- 凯里市部分学生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结果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及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结核病的传播与流行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校园是学生聚集的场所,学生又是结核病的好发人群。为了解凯里市学生结核病感染情况,为防治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2011年对凯里市部分学校新入学的大、中、小学学生进行结核病预防性体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张爱丽侯兴华卫芳杨万忠杨修明
- 关键词: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小学学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传染病
- 2011年-2012年黔东南州农田土壤中铅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 2014年
-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因其隐蔽性,不可逆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对土壤圈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1]。了解黔东南州农田土壤中铅含量水平对保护群众健康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对2011年-2012年黔东南州参与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农村土壤中铅水平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张羽权侯兴华肖泽颖
- 关键词:土壤铅
- 贵州省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态势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前后疫情特征,为今后当地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制定有效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8年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疟疾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消除疟疾前(2005-2011年)、后(2012-2018年)当地居民疟原虫和流动人口疟原虫感染率,疟疾病例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疟原虫种类、传疟媒介种类等特征.结果消除疟疾前共报告疟疾病例1412例,其中本地病例1361例,占总病例数的96.39%;消除疟疾后报告病例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疟疾前,18~60岁人员比例为70.54%(996/1412),消除后的17例病例年龄均为18~60岁;儿童/学生比例由消除前的24.65%(348/1412)降至消除后的0;消除前疟疾病例发病高峰为6-10月份,且每月均有病例发生;而消除后,输入性病例呈散在发生;消除前疟原虫种类以间日疟为主(98.58%,1392/1412),消除后主要为恶性疟输入为主(70.59%,12/17);消除前后,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均为优势种群,2015年以后未发现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结论黔东南州消除疟疾后,存在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疟疾病例风险,建议当地相关部门今后应重点做好境外回归人员疑似疟疾病例处置及其媒介监测工作.
- 唐德亮罗涛邓茂铭狄静郭豫侯兴华杨斌石德慧杨彰平刘运维祁远方李琼潘晓彦吴国艳
- 关键词:疟疾疫情特征
- 黔东南州2014年人间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与服务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目的 了解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及服务能力现状.方法 按照《贵州省狂犬病暴露处置规范化门诊设置标准与工作要求》和《2014年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调查方案》.抽取16县(市)疾控中心...
- 吴念标邓茂铭杨彰平石德慧侯兴华
- 关键词: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规范化门诊
- 2012-2017年贵州省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处置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7年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就诊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17年,黔东南州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共接诊224200例狂犬病暴露病例,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9:1;暴露人群以0~14岁年龄组为主,占40.36%;职业以农民最多,占45.14%;狂犬病暴露主要集中在6-9月;伤人动物中犬类占84.06%;84.79%暴露者在医疗机构进行了伤口处理,79.50%的暴露者在24 h内接种疫苗,16.91%的Ⅲ度暴露者使用了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结论黔东南狂犬病暴露高危人群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Ⅲ度暴露者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低,且一犬伤多人犬脑带毒率高,应进一步规范暴露后处置。
- 杨彰平陶忠发白明书袁桢杨海文侯兴华邓茂铭
-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
- 黔东南州实施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对黔东南州实施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效果进行分析,探索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有效策略和措施。方法项目实施前后分别进行了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基线调查对全州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接生医疗卫生机构和好、中、差各1个乡镇卫生院的疫苗接种和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在抽取的3个乡镇中每乡镇按好、中、差各抽取1个村,每村随机抽取5名2009年出生的儿童家长和5名孕妇进行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调查。评估调查为随机抽取1个县级负责接生的医疗卫生机构和1个乡镇卫生院调查了解其2011年住院分娩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再对抽取的乡镇随机抽取1个中等水平的村,入村调查2011年在家和在医院出生的儿童各5名,了解其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同时对其母亲或监护人进行KAP问卷调查。以上资料结合乙肝疫苗接种常规报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项目关键指标实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1年的项目实施,黔东南州各县报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平均从2009年的54.93%上升到2011年的92.05%,并且实现以县为单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75%以上目标。农村孕产妇对乙肝疫苗接种知晓率、孕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从项目前的30.4%(437/1 439)和79.8%(41 231/51 668)提高到项目后的69.9%(202/289)和89.9%(44 494/49 4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全州在家和住院分娩儿童抽样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4.8%(39/46)和99.2%(247/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项目对提高该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效果明显,提高住院分娩率及在家分娩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仍是今后工作重点。
- 罗涛潘宏侯兴华邓茂铭吴运凤郭豫段林李吴念标杨斌
- 关键词: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