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药动学
  • 3篇生物利用度
  • 2篇丹参
  • 2篇丹参素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药物
  • 2篇药效学
  • 2篇液相色谱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皂苷
  • 2篇色谱
  • 2篇色谱法
  • 2篇鼠脑
  • 2篇鼠脑缺血再灌...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武汉大学
  • 4篇武汉科技大学
  • 3篇湖北中医药大...
  • 3篇马应龙药业集...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武汉钢铁股份...
  • 1篇武汉钢铁(集...

作者

  • 14篇严常开
  • 5篇曾繁典
  • 4篇胡霞敏
  • 3篇胡先敏
  • 2篇徐诗强
  • 2篇刘惟莞
  • 2篇胡威
  • 1篇刘韦成
  • 1篇王仁娣
  • 1篇明章银
  • 1篇赵德平
  • 1篇黄晓玲
  • 1篇龚培力
  • 1篇敖英
  • 1篇曹晓璐
  • 1篇林萱
  • 1篇苏伯萍
  • 1篇邓有盛
  • 1篇何汉武
  • 1篇夏东

传媒

  • 2篇中国医院药学...
  • 2篇中国药师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成药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氧氯普胺与恩丹西酮对化疗或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对甲氧氯普胺与恩丹西酮预防化疗 /术后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 196 6~ 2 0 0 2年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disc) 1978~ 2 0 0 2年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由 2名评价者各自独立地对入选文献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摘录和质量评价 ,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结果 共收集 33篇合格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报告 ,评分在 6 5~ 95分之间 ,其中优质文献 (≥ 85分 )19篇。甲氧氯普胺治疗恶心、呕吐的近期 (用药时程为 1d和 3d)有效率明显不如恩丹西酮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远期 (用药时程为 3d以上 )有效率差别不大。甲氧氯普胺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和腹痛、腹泻不良反应明显多于恩丹西酮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而引起便秘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恩丹西酮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引起头痛不良反应与恩丹西酮相仿 ,差异无显著性 (P =0 .4 1)。当甲氧氯普胺的日均剂量小于 2 0mg时 ,未见锥体外系症状发生 ;当日均剂量超过 10 0mg时 ,其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为 17.4 %。结论 甲氧氯普胺治疗恶心、呕吐的疗效较恩丹西酮差 ,但远期疗效比较接近。
严常开曾繁典
关键词:恩丹西酮甲氧氯普胺锥体外系症状时程CBM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通脉口服液中丹参素含量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建立丹参通脉口服液中丹参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色谱柱YWG C18(10 μm ,4.6mm× 2 5 0mm)。流动相为甲醇 0 .5 %冰醋酸 (1∶8)。紫外检测波长 2 81nm ,流速 1.2ml·min-1。结果 :丹参素的回收率为10 0 .87% ,RSD为 3.5 3% (n =6 )。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作为该制剂的质控方法。
严常开苏伯萍魏立兵郭凌云王仁娣刘炜
关键词:丹参素丹参通脉口服液HPLC
复发棕榈口服液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何汉武卢惠明严常开王仁娣赵德平李双一邓有盛黄晓玲林萱
为探讨中医药制剂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临床效果,自选课题,旨在探忖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于1999年5月至1999年12月对61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复方棕榈口服液连续治疗三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功能变化,治疗三个月后,...
关键词:
关键词:糖尿病
龙珠软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龙珠软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用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基质组、龙珠软膏组和丁酸氢化可的松组,于给药前1,2 d在小鼠腹部外搽0.5%DNFB致敏,连续用药6 d后于小鼠右耳均匀外搽0.2%DNFB诱发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激发皮炎1 d后,测定各小组小鼠耳肿胀度、HE染色,观察小鼠耳朵的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干扰素-γ和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表达。结果:龙珠软膏处理组耳廓肿胀度显著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组织水肿明显消退。免疫组化分析显示,龙珠软膏能减少INF-γ表达,200倍镜下观察,龙珠软膏组CD68阳性细胞数比模型组表达显著减少(P<0.01)。丁酸氢化可的松组CD68阳性细胞表达与龙珠软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珠软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淋巴细胞分泌INF-γ,减少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胡威马源源宋伟明章银严常开范彦博
关键词:龙珠软膏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组化
人参皂苷Rg_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是否为人参皂苷Rg1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方法大鼠给予人参皂苷Rg125,50和100 mg·kg-1ig,7 d。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分别用Longa等的计分法和TTC染色法测定大鼠神经功能及脑梗死面积;用伊文思蓝法测定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后对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脑缺血区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前给予人参皂苷Rg1(50和100 mg·kg-1)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内MPO活性及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增高。结论人参皂苷Rg1可通过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的途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胡霞敏严常开徐诗强胡先敏曾繁典
关键词:人参皂苷RG1脑缺血E-选择素
罗红霉素胶囊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人血清中罗红霉素的微生物测定法,研究受试与参比罗红霉素胶囊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别单次口服相同剂量的罗红毒素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浆罗红霉素浓度.采用DAS1.0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及峰浓度(Cmax)经对效转换后作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并计算90%可信区间,达峰时间(Tmax。)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据此作出等效性评价.
胡霞敏龚培力胡先敏严常开曾繁典
关键词:罗红霉素药动学生物利用度微生物法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痔组织形成中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痔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痔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混合痔行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切除标本100例,将突出的母痔组织作为病变组织,将正常的肛垫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病变及对照组织HIF-1α、VEGF的表达,通过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痔组织中HIF-1α阳性率(63%)及阳性细胞百分率(26.27±1.87)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8%;7.12±3.14)(P<0.05);痔组织VEGF阳性率(54%)及阳性细胞百分率(19.91±1.42)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10.57±1.36);两者阳性率一致性为67%(P<0.05),相关分析显示,VEG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与HIF-1α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表达呈显著相关(r=0.83,P<0.01)。痔组织中MVD(17.82±1.21)显著高于对照组9.47±1.58(P<0.05)。HIF-1α阳性表达组MVD均值为(13.10±1.42),显著高于阴性组(6.20±1.53)(P<0.05)。结论痔组织中HIF-1α升高,诱导VEGF表达,促进微血管形成,新血管形成是痔形成中重要现象。
夏子杰邓小月严常开夏东刘韦成彭利霞
关键词:CD34VEGF微血管密度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最新进展被引量:32
2016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以抗炎、调节免疫为主,其中氨基水杨酸类(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糖皮质激素类(glucocorticoid hormones,GCS)等为治疗UC的常用药物,新型生物制剂以及微生态制剂等也逐渐成为治疗UC的重要药物.随着UC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UC的药物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治疗UC药物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陈锋严常开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药物
丹参素胶囊制备工艺及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该文研究了丹参素(Danshensu)胶囊的制备工艺和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并初步探讨了其活血化瘀方面的作用.结论:(1)丹参素胶囊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且收得率高;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符合定量分析要求.(2)血浓测定方...
严常开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液流变性
文献传递
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3
2006年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u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前给予人参皂苷Rg1 25、501、00 mg.kg-1灌胃,7 d。末次给药1h后制备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分别用Longa’s法T、TC染色法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状态及脑梗死面积;用TUNEL法测定缺血再灌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程度;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脑缺血侧脑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g1(50、100 mg.kg-1)可明显减少MCAO再灌注后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症状,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脑缺血2 h再灌22 h后,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细胞凋亡程度、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同时Bcl-2的蛋白表达降低。给予人参皂苷Rg1(50,100mg.kg-1)后,缺血侧细胞凋亡程度、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而Bcl-2的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人参皂苷Rg1影响Caspase-3、Bcl-2的表达有关。
胡霞敏严常开胡先敏
关键词:人参皂苷RG1脑缺血细胞凋亡CASPASE-3BCL-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