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凰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滋病并发肝脏机会性感染的CT表现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艾滋病并发肝脏感染的CT表现,初步探讨其CT影像特征。方法:收集13例经实验室、CT影像检查和临床诊断性治疗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并发肝内机会性感染病例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内机会性感染CT表现大致分为3种:第1种表现为无强化的多发或弥漫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小结节、细小结节或粟粒样影,见于结核(4例)、非结核分枝杆菌(2例)、白色念珠菌(1例)和曲霉菌(1例)感染。第2种表现为具有环形强化的多发小脓肿、弥漫性微脓肿或脓肿样改变,见于白色念珠菌(2例)和曲霉菌(1例)感染;第3种表现为两者兼而有之,见于细菌、真菌和结核的混合感染(2例)。结论:艾滋病肝脏机会性感染在CT影像上主要呈多发而细小的脓肿和低密度结节,无明显特异性,将CT表现与机体免疫状态及临床相结合有助于诊断。
- 胡菊林戴小平吴任泉熊林平邓秋华田克凰
- 关键词:艾滋病肝脏机会性感染
- 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螺旋CT表现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灶TACE术后平扫碘油呈完全填充型,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双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41个(66.1%)病灶在CT平扫表现为部分填充型,增强双期扫描后其中30个病灶动脉期见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呈"快进快出"特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斑片状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见斑片状强化;5个(8.1%)病灶在CT平扫碘油沉积表现为稀少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无明显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及治疗效果,对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 吴国云李琳华田克凰
- 关键词:肝肿瘤化疗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我院PACS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 2002年
- 黄志华田克凰罗江
-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HISPICS
- 肾综合征出血热CT分级对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 2014年
- 目的探讨CT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情程度分级的可行性及其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并分析1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头颅、胸部及腹部CT资料,对每个患者的渗出水肿、积液及出血状况进行CT评分,然后将这些病例按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4组。计算各组CT总评分平均值,取其95%可信区间作参考范围值,进行CT分级(对应临床分型,CT分级分为A、B、C、D4级)。比较CT各级之间及临床各分型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各型之间及CT各级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82例(82%)患者的CT分级与临床分型相符合。6例死亡者中有4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应用CT对HFRS进行病情程度分级评估是可行的,CT检查能快速、简单、直观、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颅内出血者,预后不良。
- 戴小平胡菊林汪建辉田克凰罗晓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CT评分CT分级
- CT评价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及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关系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 胡菊林戴小平周建波李金明梁青肖影群邓秋华田克凰
- 关键词:门静脉
-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X线和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菌肺炎胸部X片及CT片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8例患者胸部X线和CT片均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其中两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两肺间质性改变2例;两肺多发实变影1例。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其胸部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 吴国云侯刚田克凰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影像诊断
- 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CT表现,以提高对艾滋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25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接受CT扫描,对其中83例并发肝脏损害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异常主要包括肝脏弥漫性改变和肝实质病灶,前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肿大10例,单纯肝密度减低9例,肝肿大同时伴肝密度减低36例,弥漫性脂肪肝8例和肝硬化2例;后者表现为肝脏机会性感染10例,艾滋病相关性肝血管瘤6例,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2例。结论: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病情的准确判断。
- 胡菊林戴小平梁青邓秋华熊林平田克凰
- 关键词: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肝脏损害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10月收集的9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选择同期单纯性肺结核44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累及多个肺叶多见,主要表现为淡薄片状、结节融合状及弥漫性粟粒影。两组累及肺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为(5.1±6.3)个/μl与(66.7±1.8)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100-200个/μl、>200个/μl分层后,艾滋病合并典型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病例数分布情况,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200个/μ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个/μl和50-100个/μl在淡薄片状影、粟粒结节影、胸腔积液、肺外结核分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滋病晚期患者影像表现多不典型,往往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有关。了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 吴国云李琳华梁青陈国栋田克凰罗晓东
-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CD4+T淋巴细胞CT
-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影像表现分析
-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X线和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佐证。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菌肺炎胸部X片及CT片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摄胸部正侧位片及胸部CT平扫。艾...
- 吴国云田克凰
- 关键词: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X线诊断病理机制
- 文献传递
- 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及其原因分析
- 2013年
- 目的:对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AIDS临床期患者合并腹部异常的CT影像资料25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其中16例加做了上腹部增强扫描。结果:CT所见异常以单纯性肝、脾肿大(无实质内病灶)和(或)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相对较多见,其次为肝脾实质内病灶,胆道、胃肠道、胰腺及其他脏器的影像学异常相对较少。结论:在利用CT诊断AIDS腹部病变时,需要将影像所见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与机体免疫力状态结合,可有助于临床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
- 胡菊林戴小平吴任泉熊林平邓秋华田克凰
- 关键词:CT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