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磁共振
  • 2篇成像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患者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功能
  • 1篇实性
  • 1篇实性肿瘤
  • 1篇肿瘤
  • 1篇卒中
  • 1篇卒中后
  • 1篇卒中后抑郁症
  • 1篇脑卒中
  • 1篇脑卒中后
  • 1篇脑卒中后抑郁

机构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汪娟
  • 2篇王美豪
  • 2篇王维卓
  • 2篇程敬亮
  • 1篇吴恩福
  • 1篇滕红林
  • 1篇叶彩儿
  • 1篇李立丰
  • 1篇凌人男
  • 1篇徐坚民
  • 1篇翁旭初
  • 1篇杨运俊
  • 1篇王溯源
  • 1篇张勇
  • 1篇戴睿
  • 1篇陈兵
  • 1篇吴明祥
  • 1篇陈杨宗
  • 1篇黄梓芮
  • 1篇余鑫锋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语言功能脑区功能磁共振可重复性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D技术,考察参与汉语加工的脑功能区在语言任务中激活的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从而为临床术前定位和失语症神经恢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语义判断和语音判断两种语言任务,对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两次相同语言任务的fMRI扫描。通过组分析有效重叠激活图的方法,估计不同被试问语言任务fMRI的可复制性;在个体水平上计算被试前、后两次扫描同一ROI质心坐标的空间距离确定其稳定性。结果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可复制性结果最好。个体水平质心坐标空间距离比较,Broca区比Wernicke区稳定性好,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稳定性比语音判断任务要好。结论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可复制性和稳定性相对要更好,可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术前定位及失语症的语言神经恢复机制的研究。
王美豪汪娟黄梓芮陈兵戴睿王维卓翁旭初程敬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语言可重复性BROCA区
原发抑郁症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形状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抑郁症患者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形状改变模式的区别。方法选取22例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15例原发抑郁症(PD)患者及29例正常对照者,使用计算机自动分割和顶点分析技术,获得三组的校正后海马体积和海马表面模型,分别进行体积和形状的组间比较。结果体积比较显示P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左右侧海马体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P=0.90,右侧P=0.19),PS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左右侧海马体积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P=0.12,右侧P=0.25);形状分析显示PD和PSD组的双侧海马局部区域较对照组存在萎缩,PD组以左侧海马头部(CA1区)明显,PSD组以左侧海马体部(CA3区)明显。结论 PD与PSD患者的海马存在容易被常规体积测量方法所忽略的形状改变,其形状改变模式的区别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和探讨疾病间的潜在联系。
吴明祥陈宇凌人男汪娟徐坚民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症磁共振影像学诊断
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脾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穿刺或手术证实的脾实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最后统一意见判断其良、恶性。采用Fisher精确校正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脾良、恶性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脾有无肿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患者症状、病灶有无环形强化及腹腔或后腹膜淋巴结有无肿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CT对良恶性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5.7%、87.5%、75.0%。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鉴别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使一些良性肿瘤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切脾手术,帮助淋巴瘤患者及早明确治疗。
余鑫锋叶彩儿陈杨宗杨登法汪娟李立丰吴恩福
关键词:肿瘤
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在臂丛根性损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技术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对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3天)内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均未见明显臂丛根性损伤的特征性MRI表现;伤后10~15天(平均10天)后,再次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出现典型的臂丛根性损伤MRI表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等。结论三维MRI臂丛成像可以很好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通过动态成像可以显示臂丛根性神经损伤短期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动态三维MRI具有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美豪程敬亮王健汪娟滕红林杨运俊王溯源王维卓刘会茹张勇
关键词:臂丛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