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卓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运动性
  • 4篇失语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静息态
  • 4篇梗死
  • 4篇成像
  • 3篇运动性失语
  • 3篇运动性失语症
  • 3篇失语症
  • 3篇脑功能
  • 3篇磁共振
  • 2篇失语患者
  • 2篇失语症患者
  • 2篇脑功能研究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功能
  • 1篇静息态脑功能
  • 1篇可重复性

机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市南开医...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6篇王维卓
  • 5篇王美豪
  • 3篇刘会茹
  • 2篇汪娟
  • 2篇闻彩云
  • 2篇程敬亮
  • 2篇王欣
  • 1篇曹国全
  • 1篇李建策
  • 1篇滕红林
  • 1篇翁旭初
  • 1篇杨运俊
  • 1篇王溯源
  • 1篇张勇
  • 1篇戴睿
  • 1篇陈兵
  • 1篇王汉旻
  • 1篇黄梓芮
  • 1篇李海燕
  • 1篇周晓军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观察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静息态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Broca区的功能连接.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2013年因初次脑梗死就诊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各10例,男6例、女4例,组间性别匹配.观察Broca区与全脑脑区低频信号的波动相关性,分析Broca区的功能连接.结果 健康对照组静息态下多个脑区体素(voxel)与Broca区低频信号波动呈正相关.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roca区与其周围邻近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最显著,而其对侧半球脑区与Broca区的功能连接降低,但与部分小脑、枕叶、颞中回及胼胝体压部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静息态存在广泛的运动性语言功能网络,右前扣带回、胼胝体膝及半球在运动性语言功能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Broca区周围邻近脑区及右小脑、枕叶、颞中回及胼胝体压部与Broca区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恢复的重塑代偿机制之一.
王维卓王美豪刘会茹原彬科汪娟李海燕周晓军王欣陶洁洁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症脑梗死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态
语言功能脑区功能磁共振可重复性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D技术,考察参与汉语加工的脑功能区在语言任务中激活的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从而为临床术前定位和失语症神经恢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语义判断和语音判断两种语言任务,对1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两次相同语言任务的fMRI扫描。通过组分析有效重叠激活图的方法,估计不同被试问语言任务fMRI的可复制性;在个体水平上计算被试前、后两次扫描同一ROI质心坐标的空间距离确定其稳定性。结果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可复制性结果最好。个体水平质心坐标空间距离比较,Broca区比Wernicke区稳定性好,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稳定性比语音判断任务要好。结论语义判断任务在Broca区的可复制性和稳定性相对要更好,可用于临床相关疾病的术前定位及失语症的语言神经恢复机制的研究。
王美豪汪娟黄梓芮陈兵戴睿王维卓翁旭初程敬亮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语言可重复性BROCA区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研究
目的: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技术,探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及志愿者行RS-f MRI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病...
王美豪刘会茹王维卓王欣陶洁洁闻彩云
文献传递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功能连接及局部一致性的方法研究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活动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研究语言神经恢复机制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应用GE Signa HDx3.0T磁共振对13名脑...
王维卓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症脑梗死
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在臂丛根性损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技术在诊断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技术对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行动态三维MRI臂丛成像,所有10例患者均手术证实为臂丛根性损伤。结果本组患者在伤后早期(1~3天)内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均未见明显臂丛根性损伤的特征性MRI表现;伤后10~15天(平均10天)后,再次行三维MRI臂丛成像,出现典型的臂丛根性损伤MRI表现:神经根消失或离断、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偏移等。结论三维MRI臂丛成像可以很好地地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通过动态成像可以显示臂丛根性神经损伤短期内动态变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动态三维MRI具有对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定位准确、无创、操作简单等优点,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美豪程敬亮王健汪娟滕红林杨运俊王溯源王维卓刘会茹张勇
关键词:臂丛磁共振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算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及志愿者行RS-fMRI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进行ALFF分析,并以左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比较两组脑FC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组ALFF明显降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前叶、梭状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额内侧回;ALFF明显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后扣带回。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FC下降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内侧回、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中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海马旁回、两侧楔前叶、后扣带回、胼胝体压部;FC增高的脑区主要以左侧大脑半球、左侧小脑齿状核、左侧小脑、右侧眶回、直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脑干较为显著。结论结合ALFF和FC两种技术,能从脑局部功能与功能网络的变化两个方面对脑神经活动进行评价,有助于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
刘会茹王维卓王欣陶洁洁闻彩云王汉旻程建华徐惠琴曹国全王美豪李建策
关键词:运动性失语症脑梗死静息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