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衍生物
  • 4篇吡唑
  • 4篇吡唑啉
  • 4篇唑啉
  • 4篇苯基
  • 3篇引发剂
  • 3篇荧光
  • 3篇吡唑啉衍生物
  • 3篇硫代
  • 3篇光诱导
  • 2篇电子转移
  • 2篇荧光猝灭
  • 2篇溶致变色
  • 2篇猝灭
  • 2篇酰基
  • 2篇甲酰基
  • 2篇光化学
  • 2篇光物理
  • 2篇光引发
  • 2篇光引发剂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杨国强
  • 13篇吴世康
  • 3篇蒋晓东
  • 2篇彭兆快
  • 1篇佟振合
  • 1篇赵刚
  • 1篇徐芳

传媒

  • 6篇感光科学与光...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化学学报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2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3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芳基苯并噁唑衍生物与光物理行为研究被引量:9
1996年
对2-芳基苯并唑衍生物的光谱及光物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与常见分子内共轭电荷转移化合物的特性明显不同。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该类化合物的较强的荧光发射能力与其分子中的C=N双键的异构化受阻密切相关。
彭兆快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衍生物光谱光物理
苯甲酰基硫代苯甲酸-S-苯酯的激发态性质
1998年
通过激光闪光光解技术对苯甲酰基硫代苯甲酸S苯酯激发态的瞬态吸收光谱和胺对该化合物激发态的猝灭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稳态光化学研究的结果,发现该化合物在强光激发下,其激发三重态量增加,由于其弱的C-S键,在强光照射下很快发生分子断裂.在与胺组成的体系中,其猝灭过程较特殊,主要生成自由基离子,但也可能通过质子转移生成半片呐醇自由基和胺自由基.研究发现,该过程与胺的离子化电位(Ip)有关,低Ip值有利于自由基离子的生成,此外也与受体分子的性质有关,BPTB分子具有较强接受电子的能力也促进了自由基离子的生成.
蒋晓东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硫代光引发剂苯甲酰基
N-取代N′-苯基哌嗪类化合物与硫杂蒽酮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引发聚合体系的研究
1991年
本工作对N-苯基-N'-乙基呱嗪作为酮/胺光引发体系中组分之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特殊的胺类化合物虽包括二甲基苯胺和三乙胺两个部分,但它和酮类相组合形成的光引发体系只有较低的尤引发速率。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加入酸类化合物使其中一个胺发生季胺盐化,用以改进光引发效率来进一步证实文中所讨论的机制。
杨国强詹羿吴世康
关键词:哌嗪硫杂蒽酮电子转移反应
二苯基吡唑啉衍生物发光态构象的研究被引量:3
1993年
本工作在合成了几种不同结构吡唑啉衍生物的基础上,测定了它们在相同极性,不同粘度介质中的荧光量子产率并表明:和1-位氮原子相联苯基的旋转松弛对该类化合物的发光具有决定意义,通过对化合物在极性与非极性溶剂内和在冻结与流动条件下(低温与室温下)荧光强度的比较,证明了二苯基吡唑啉化合物的发光态具有扭曲构象.
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吡唑啉衍生物发光荧光增白剂
2-芳基苯并噁唑的荧光猝灭和光诱导电子转移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 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彭兆快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荧光猝灭光诱导电子转移
噁唑类化合物的荧光猝灭及其与四氯化碳组合时所组成的光诱导引发体系被引量:1
1992年
本工作对噁唑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被四氯化碳的猝灭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常数与所用溶剂的极性参数E_T(30)值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一结果表明:这一猝灭过程具有明确的电子转移性质。在此工作基础上提出噁唑类化合物与四氯化碳所组成的体系可能是一种新的光诱导引发聚合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这一体系确能光引发单体化合物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对该体系的光引发聚合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杨国强赵刚吴世康
关键词:荧光猝灭四氯化碳
非平面扭曲构象对1,3-二苯基吡唑啉衍生物荧光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2
1995年
研究了1,3-二苯基吡唑啉(DPP)和1-苯基-3-(4-硝基苯基)吡唑啉(PNP)在室温及77K时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发现在非极性溶剂中77K时DPP的荧光强度远比其在室温时的低,而PNP则完全没有荧光,表明这些化合物激发态的构象松驰,形成非平面扭曲构象对分子的发光性质十分重要。同时发现这两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关键性扭曲部位,形成各自有利于发光的构象,N-1上及C-3上苯环的扭曲分别对DPP和PNP的发光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二苯基吡唑啉衍生物荧光
溶致变色法测定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分子二阶极化率被引量:2
1992年
近年来一些具有π电子共轭的有机化合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这是因其中有的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二阶分子极化率,因而有可能用作非线性光学材料,获得二次谐波(SHG)以及在电-光调制技术中得到应用。测定分子的二阶极化率一般的方法是通过所谓电场诱导二阶谐波测定,即EFISH法完成,但对一般的化学实验室要建该项设备并非易事,为此近年来对发展简易的测定方法受到重视。利用溶致变色法来测定上述数据是化学实验室易于完成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理论基本健全。
杨国强吴世康
关键词:非线性光学吡唑啉溶致变色
含偶氮苯基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光控释放小分子化合物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本工作合成了带有偶氮苯基的乙烯基化合物MAAAB。通过与不同丙烯酸酯的共聚得到了两组含不同组成有光响应能力的共聚物。比较了含小分子偶氮苯化合物的高分子薄膜与MAAAB共聚物的光控释放小分子的能力,发现后者具有较强的光控功能。此外,还对不同高分子母体材料的分子结构,分子运动以及松弛等对所构成薄膜光控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杨国强徐芳吴世康
关键词:偶氮苯基共聚物
疏水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 ⅩⅢ.△~5雄甾-3β-(1-萘乙酰)-17-丹酰酯在不良溶剂中的簇集和分子间能量传递被引量:1
1991年
在二甲基亚砜-水(DMSO-H_2O)混合溶剂中,随着水的体积分数(Φ)增大,△~5雄甾-3β-(1-萘乙酰)-17-丹酰酯(1)分子中丹酰基荧光峰逐渐红移,但当Φ>0.4时,丹酰基荧光峰突然由550 nm移至500 nm。表明1发生了簇集。用280 nm光激发时,伴随丹酰基荧光的蓝移,萘基的荧光明显降低,丹酰基的荧光增强,表明簇集体内1的分子相互靠近,有利于萘基向丹酰基进行分子间的能量传递。萘基向丹酰基进行能量传递的效率在簇集体外和簇集体内分别为18%和90%。荧光寿命的测定和使用不同激发波长的实验表明簇集发生后,仍有部分分子未发生簇集。
杨国强佟振合吴世康
关键词:光化学光物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