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光
- 作品数:42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被引量:7
- 2013年
-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与西方强势文明的全面输入,儒家文化圈的既有格局开始发生裂变。在近代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不仅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也使儒家文化圈中的各主要国家对儒家文化相继展开反思与批判,并分别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儒家文化的影响渐趋式微。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儒家文化圈正逐步走出历史发展的低谷,迎来新的生机。
- 曾光光
- 桐城派研究学术史回顾被引量:4
- 2006年
- 长期以来,桐城派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桐城派的研究成果才日益丰富,研究视角也日益多样化。从具体文化领域的各个角度对桐城派予以全面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桐城派研究的新特征。
- 张晨怡曾光光
- 关键词:桐城派学术史文学领域文化领域学术界
- 桐城派与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被引量:1
- 2006年
- 桐城派末流虽然是新文学运动致力批判的对象。但近代桐城派诸人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改革、以古文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的努力,确实为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 曾光光
- 关键词:桐城派新文学运动翻译
- 曾国藩与“桐城中兴”
- 2011年
-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 曾光光
- 关键词:曾国藩桐城派古文洋务派
- 桐城派与汉学关系辨析被引量:3
- 2006年
- 从表面看,桐城派与汉学家的矛盾似乎起于个人恩怨,但从本质分析,学术分歧才是两者交恶的根本原因。晚清以降,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汉宋学兼综会通成为当时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桐城派出于现实的而非学术的原因,顺应了汉宋兼采的学术大势。
- 曾光光
- 关键词:桐城派
-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被引量:3
- 2006年
- 桐城派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还与社会思潮、学术、教育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并非一味保守,无所作为,他们在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守,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 曾光光
- 关键词:桐城派晚清文化保守
- 徘徊于“文”、“道”之间的桐城派被引量:4
- 2004年
- 桐城派文士在“文”、“道”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他们一方面以文章家自居,将“文章之学”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一方面又紧紧依附于程朱理学,他们所持的“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论几乎使古文沦为护道卫道的工具。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士,尤其是晚清桐城派中的部分人士甘以文士自居的坦然态度,将“义理”与“文章”相剥离的思想倾向,使传统文学向着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 曾光光
- 关键词:晚清时期桐城派
- 桐城派与晚清史学经世思潮被引量:3
- 2015年
- 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社会大浪潮下涌动着史学经世的思潮,在经世致用思潮中颇为活跃的桐城派相当程度上也以史学经世的方式加入到经世致用的浪潮中。经世思潮初兴时,桐城派学人将笔触逐渐转向现实、经世与夷务,这种转换使嘉道时期的桐城派诸人与同时代的经世史家站到了同样的历史高度。洋务思潮是经世致用思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直接延续,作为洋务的倡导与实践者,'中体西用'的文化观深刻地渗透到桐城派学人的历史观中,并成为他们剪裁西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准;他们借助古文笔法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介绍,为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西方的窗户。
- 曾光光仇钰奕
- 关键词:桐城派经世致用
- 桐城派的宿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被引量:3
- 2009年
- 桐城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发起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需要一个集中了"旧文学"、"旧道德"特征的批判目标,桐城派正是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目标。当新文化运动逐渐退潮以后,桐城派是否应该被批判就成了一个被质疑的问题。客观分析,以倡导白话文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学运动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晚清桐城派诸人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改革,以古文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的努力,对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一定贡献,对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 曾光光
- 关键词:桐城派新文化运动古文
- 梁启超与"中华民族"的最初提出
- "中华民族"一词为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提出。这一提法不仅包含了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也包含着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深意,还包含着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既分别又兼容的文化开放姿态。正因为如此,梁启...
- 曾光光
- 关键词:中华民族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