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外科
  • 2篇血管
  • 2篇血液
  • 2篇胰腺
  • 2篇术后
  • 2篇重症
  • 2篇连续性
  • 2篇疗效
  • 2篇静脉
  • 2篇集落
  • 2篇集落刺激因子
  • 2篇监护
  • 2篇ICU
  • 2篇存活
  • 2篇存活率
  • 1篇血管离断
  • 1篇血管离断术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液净化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8篇曾丽萍
  • 6篇何清
  • 4篇王捷
  • 3篇陈燕涛
  • 3篇叶华
  • 2篇吴畏
  • 2篇钟贵芳
  • 2篇刘尚礼
  • 1篇陈亚进
  • 1篇张贺云
  • 1篇孙健
  • 1篇区庆嘉
  • 1篇吕永丰
  • 1篇陈汝福
  • 1篇包蕴文
  • 1篇林青
  • 1篇李文滨
  • 1篇肖治宇
  • 1篇陈积圣
  • 1篇徐鋆耀

传媒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胰腺癌中表达
2008年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胰腺癌中PEDF和VEGF平衡关系的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93年至2005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胰腺癌病人,共51例,用SP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胰腺癌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两者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联系,与肿瘤血管密度和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作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组51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0.3个月(6-156个月)PEDF/VEGF与MVD之间存在显著关系,PEDF/VEGF值大小与肿瘤病理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密切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51例病人根据PEDF/VEGF值是否大于0.5分为两组,其中PEDF/VEGF≥0.5组生存曲线明显高于PEDF/VEGF<0.5组(log-ranktest,P=0.0005)。PEDF/VEGF比值(风险系数0.390;P=0.027)、淋巴结转移(风险系数3.38;P=0.005)、远处转移(风险系数3.447;P=0.003)是胰腺癌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PEDF/VEGF比值可较好的反映胰腺癌中的血管增生情况;它与胰腺癌病人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系胰腺癌重要的预后因子之一,可以为胰腺癌的抗血管增生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李文滨吕永丰曾丽萍吴畏林青王捷
关键词:胰腺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预后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在ICU中的治疗探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评价在常规综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同时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疗效,并探讨有效提高存活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SAP并发ALI患者,第1组(3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第2组(34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行CVVH,观察两组治疗后1周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肝肾功能和中心静脉压(CVP)变化,并比较其存活率。结果治疗后1周两组的APACHEⅡ评分、PaO2和PaO2/FiO2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第2组较第1组更显著(P均=0.000);第2组的血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CVP明显降低(P〈0.05);第2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第1组(79.4%和53.3%,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SAP并发ALLI的同时应用CVVH,及早机械通气并设置适度的呼吸机参数水平,能保护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提高存活率。
何清陈燕涛胡毅曾丽萍刘尚礼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肺损伤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存活率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MODS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在传统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同时行床旁连续血液净化(CBP)的疗效。方法 30例MODS患者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行CBP治疗,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使用瑞典Gambro...
叶华何清曾丽萍钟贵芳
文献传递
集落刺激因子与外科术后感染防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研究表明,外科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减退,感染的易感性大大增加。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CSF)是一种调节造血干细胞复制、增殖、分化以及增强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的小分子多肽,近些年来因在免疫效应细胞及分子的调节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将其用于非粒细胞减少的外科感染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就集落刺激因子在防治外科术后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曾丽萍何清王捷
关键词:集落刺激因子免疫抑制术后感染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抗生素治疗腹腔感染
2009年
目的:探讨在抗生素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大鼠腹腔感染预后的影响。方法:6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rhGM-CSF+头孢呋辛/甲硝唑组(A组)26只、头孢呋辛/甲硝唑组(B组)27只、生理盐水组(C组)15只。盲肠结扎穿刺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制造腹腔感染的模型。术后观察体重、摄食量的变化,检测血白细胞计数以及骨髓像,分析术后5 d生存率。结果:与B、C两组比较,A组大鼠术后平均体重降幅较小,摄食量恢复明显,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骨髓像增生极度活跃,术后5 d生存率为61.5%,显著高于B组和C组。结论:rhGM-CSF与头孢呋辛/甲硝唑联合应用可提高盲肠穿孔致腹腔感染大鼠的短期生存率,改善其行为活动。
曾丽萍何清包蕴文孙健叶华吴畏王捷
关键词:腹腔感染存活率分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科重症监护室5年医院感染资料回顾性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了解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SICU 2004年10月-2009年9月间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5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9.79%(119/1 216),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40.25%)、腹腔(28.39%)和血流(9.32%)。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7.03%(185/276),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2.83%(63/27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0.14%(28/276)。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检出率分别为38.46%和34.7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相应细菌中的构成比分别为60.00%和58.82%。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达86%以上;非发酵菌严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达45%以上;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 SICU医院感染及感染病原菌的耐药问题严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及时掌握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何清陈燕涛曾丽萍叶华钟贵芳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外科病原菌抗菌药物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比较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对自1990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行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236例病人(其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47例,改良Sugiura手术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8.2%,围手术期再出血率为2%。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7.9%,围手术期再出血率为3.4%。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随访率为91.9%,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9年,平均随访时间5.0年。术后累积出血率分别为5.7%(1年)、15.2%(3年)和25.5%(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8%(1年)、79.1%(3年)、69.7%(5年)。改良Sugiura手术组随访率为87.8%,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19年,平均随访时间5.0年。术后累积出血率分别为6.9%(1年)、16.3%(3年)和29.5%(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8%(1年)、85.0%(3年)和76.9%(5年)。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改良Sugiura手术两种治疗在围手术期病死率、围手术期再出血率、术后累积出血率、术后累积病死率及病死原因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张贺云徐鋆耀陈亚进肖治宇曾丽萍陈积圣区庆嘉陈汝福王捷
关键词:门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SUGIURA手术
术后胰瘘在外科ICU中的监护与治疗
2007年
目的探讨术后胰瘘在外科ICU中监护和治疗的方法及其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外科ICU收治的16例术后胰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在外科ICU的平均治疗时间为(12.4±9.1)d,病情平稳后均转回外科病房继续治疗,胰瘘于治疗后1~3个月愈合;1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在ICU的密切监护和治疗下病情均有明显改善。结论ICU监护的加强、有效腹腔引流的建立、生长抑素的应用、积极的并发症处理和心理治疗,对提高术后胰瘘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何清陈燕涛赵庆淞曾丽萍刘尚礼
关键词:胰瘘ICU监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