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
- 作品数:85 被引量:269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骨外骨瘤一例报告被引量:1
- 1995年
- 骨外骨瘤一例报告曹军柳建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52400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52400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以右跟腱上方渐大性肿物一年于1993年8月入院。患者于1992年9月无意中触及右跟腱部有一肿块,肿块如拇指大小,无红...
- 曹军柳建军
- 关键词:肿瘤病理学软组织骨瘤骨外骨小梁外科病理学跟腱
- 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v5、CD44v6和上皮钙粘素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探讨CD44v5、CD44v6和上皮钙粘素(epithelialcadherin,E-cd)在胃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20例胃粘膜上皮异形增生组织、185例胃癌原发灶及117例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v5、CD44v6和E-cd表达。结果:CD44v5、CD44v6和E-cd在胃粘膜异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0%(2/20)、20.0%(4/20)和85.0%(17/20)。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其阳性表达率依次分别为43.8%(84/185)、66.5%(123/185)、53.0%(98/185)和71.8%(84/117)、87.2%(102/117)、26.5%(31/117)。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CD44v5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血管淋巴管内浸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而CD44v6同上述因素在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E-cd阳性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类型及TNM分期显著相关。早期肠型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弥漫型(P<0.05)。而在进展期胃癌,CD44v5的阳性表达则同弥漫性胃癌显著相关(P<0.05),E-cd的阳性表达率下降主要见于弥漫型胃癌。结论:CD44v5、CD44v6和E-cd阳性表达同胃癌分化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预测其侵袭转移的有价值指标。同时,此结果也支持胃癌两种不同起源的假说。
- 姜汉国唐慰萍廖新波曹军吴冬梅林虹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CD44V5CD44V6上皮性钙粘素
- 雌激素受体与细胞周期蛋白B_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和细胞周期蛋白 B1 (cyclin B1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7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 ER和 cyclin B1 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情况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ER和 cyclin B1 的阳性表达在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ER和 cyclin B1 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学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 (P<0 .0 5) ,肿瘤愈大、病程愈晚期、淋巴结转移数目愈多则 ER的阳性表达率愈低 ,而 cyclin B1 的阳性表达则相反。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 cyclin B1 的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而 ER的阳性表达是预后良好的标志 ,检测两者的表达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许燕云黄卓敏曹军姜汉国
- 关键词: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细胞周期蛋白B1免疫组织化学
- 颈部恶性肿瘤88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887例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类型和转移癌的原发部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以51~60岁年龄组最多见(182/837,21.7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原发部位以鼻咽、肺、甲状腺、胃和食管多见(591/671,88.08%)。组织学类型以鳞癌多见(407/671,60.66%),多发生于鼻咽、肺和食管(380/407,93.37%)。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184/216,85.19%)。转移癌与淋巴瘤相比,在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量、质地、外观及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差异。结论广东地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原发部位主要来源于鼻咽。某些特异性免疫组化抗体及CT、MRI和超声技术对诊断淋巴瘤和确定转移癌的原发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 姜汉国唐慰萍曹军
- 关键词:颈部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超声诊断淋巴瘤肿瘤转移
-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和PC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 p5 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共同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法研究 10 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 p5 3蛋白和 PCNA表达情况。结果 :p5 3蛋白阳性率为 6 0 .2 % ,PCNA高表达率为5 5 .3% ;p5 3蛋白阳性、PCNA高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0 .0 2 87,P=0 .0 0 0 7) ;当两者共同表达时 ,淋巴结转移率比其单表达者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p5 3和 PCNA可能有协同作用。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同时检测 p5 3和
- 林虹黄应桂曹军黄冰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P53蛋白PCNA淋巴结转移
- 端粒酶活性及Ki-67蛋白表达在人脑胶质瘤中的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端粒酶、Ki-67蛋白与脑胶质瘤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Telomeraser PCRELISA试剂盒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脑胶质瘤标本和正常对照组10例标本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55例胶质瘤标本中,端粒酶和Ki-6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4%(42/55)和80.0%(44/55);对照组10例标本均不表达端粒酶和Ki-67蛋白,阳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胶质瘤中端粒酶、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其恶性度相关,均可作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 方琦曹军赵革灵罗学忠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端粒酶KI-67蛋白
- 检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G-CSF和CRP的临床意义(摘要)
- 目的: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人腹水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将48例病人分为SBP组28例,漏出液组20例,另设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
- 陈垦汤斌梁坚王婉梅曹军
- 关键词:CRPG-CSF细菌性腹膜炎
- 食管癌组织中p16、nm23、PCNA和p5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食管癌中 p16、nm2 3、PCNA及 p5 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 -P)方法对 10 4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p16、nm2 3、PCNA及 p5 3进行检测。 结果 (1) p16在无淋巴结转移及Ⅰ -Ⅱ期病例阳性表达率 (73.7%、75 .6 % )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及Ⅲ -Ⅳ期病例 (4 0 .4 %、4 5 .6 % ,P <0 .0 1) ,且在Ⅰ级鳞癌阳性表达率 (71.8% )与Ⅲ级鳞癌 (4 1.9% )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2 )nm2 3在有淋巴结转移及Ⅲ -Ⅳ期病例阳性表达率 (4 4 .7%、5 2 .5 % )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及Ⅰ -Ⅱ期病例 (82 .5 %、82 .2 % ,P <0 .0 1)。(3)PCNA在Ⅰ级鳞癌中表达率 (4 8.7% )明显低于Ⅲ级鳞癌 (80 .6 % ,P <0 .0 1)。 (4 ) p5 3与肿瘤分级、侵袭、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16及nm2 3可作为判定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黄应桂吴冬梅曹军
- 关键词:食管肿瘤
-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PTEN表达与葡萄胎恶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葡萄胎恶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正常绒毛 15例、未恶变的葡萄胎 30例、恶变的葡萄胎及绒癌 2 5例中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绒毛组PTEN阳性表达率为 93.3%,显著高于葡萄胎组的 34 .5 %(19/ 5 5 ) ,非恶变组PTE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恶变组 (P <0 .0 1) ;恶变组恶变前后相比较 ,恶变后PTEN表达率显著降低 (P <0 .0 1) ;侵蚀性葡萄胎及绒癌之间PTEN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PTEN表达下降与葡萄胎恶变有关 ,PTEN的表达可望成为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 王祥珍李英勇许燕云曹军
-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PTEN葡萄胎恶变抑癌基因基因表达
- 甲氨蝶呤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1999年
- 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预防。方法:行兔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对照组,手术时在灌注液中加入甲氨蝶呤( 分三种浓度:200μg/ml、400μg/ ml、800μg/ml) 为用药组。定期进行临床观察。术后3 个月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晶体后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 个月用药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 P< 0-05) 。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并可见B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附着。用药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吸附,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甲氨蝶呤可能为预防后发性白内障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 王一心王映芬严灿荣曹军蔡康荣梁艳屏朱天伦
- 关键词:甲氨蝶呤白内障摘除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