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辉
- 作品数:28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一起玩游戏
- 2015年
- 小朋友,玩游戏,
各有各的好主意。
你说东,他道西,
意见不一成难题。
- 彭荣辉
- 关键词:音乐教育歌词歌曲
- 如何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将相和》(五上)教学片段及评析
- 2022年
- 名篇解读:带着问题读课文。《将相和》是一篇著名历史故事,两千多年来代代相传。它的魅力在哪里呢?文章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将相和》这篇长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呢?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尝试带着问题分三个层次去阅读这篇课文。
- 孙双金彭荣辉
- 关键词:《将相和》提高阅读速度教学片段课文语文
- (第三学段)童诗里的世界
- 2013年
- 彭荣辉
- 同课异构:在团队研修中幸福成长的最佳路径
- 2019年
- 《穷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作品,主要记叙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她的丈夫主动收养邻居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他们身处困境却仍向别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善良品性。年级组同课异构选定此文,老师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篇课文,有什么值得推敲的吗?起初,我不以为然。写人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传神,突出人物的特点。文章人物有谁?桑娜和她的丈夫渔夫,他们的五个孩子,还有邻居西蒙,以及她的两个孩子。
- 彭荣辉
- 关键词:同课异构年级组统编教材《穷人》列夫·托尔斯泰
- 如何指导学生体会场景细节中的感情——《慈母情深》(五上)教学片段及讲评
- 2022年
- 名篇解读:感受反复的魅力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写的是“我”小时候在那个特殊困难的年代,向母亲提出请求,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母亲宁愿节衣缩食,也毫不犹豫满足了他的要求。从这件事看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 孙双金彭荣辉
- 关键词:《母亲》《慈母情深》教学片段
- 和青年教师对话梦想人生
- 2013年
- “梦想”之于每个个体而言,或许是个飘渺而遥远的概念,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梦想为我们标注了前行的轨迹.也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因为心怀梦想,我们一往无前。
- 孙双金彭荣辉
-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 “磨蹭娃”变形记
- 2022年
- 山重水复疑无路“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诗,其主题就是:不要小看小孩子。朋友隔三岔五来问,孩子早上总是磨蹭怎么办。其实,我教过她方法。可是,也许运用并不得法,或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一直效果不佳。于是,我只好再次手把手来教她。
- 彭荣辉
- 关键词:陶行知变形记磨蹭手把手小孩
- 不期而遇的“感谢”
- 2024年
- 下课铃响,我走进办公室,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机,发现一个添加我为好友的微信通知。对方备注:我是2009届胡小敏。虽然已十多年没联系,但我清楚地记得这名学生。我的第一反应是,她遇到了学习或教育方面的问题,期望我给她一些意见或建议。出乎意料,她不需要我“出谋划策”,只是想对我表达“感谢”。我一直以为,孩子品行的好坏,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所以她一说“感谢”,我条件反射地说她应该感谢她的爸爸妈妈,我不过做了一名老师应做的工作。可是,她执着地说:“老师,您真是我的榜样!”我有些好奇,故意逗她:“给你出道思考题:当你想要感谢我时,脑海里会涌现哪些片段?”她立即接话:“很多很多哦。”我感觉大事不妙,立刻提示:“三即是多,说三个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就可以。”
- 彭荣辉
- 关键词:老师出乎意料思考题
- 让班级在故事的土地上诗意栖居——“班级微故事”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1
- 2014年
- 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而树立道德榜样、用孩子来影响孩子是有效的方法。笔者所在学校每天夕会的10分钟交由班主任集中处理班务,为避免单纯的道德说教,我利用这10分钟开展了“班级微故事”的实践,即把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榜样行为,编成诗意的美德故事,让学生在倾听中受教育。“班级微故事”前期为“夕会故事”,类似微型小说;后期又简化浓缩为“一句话美德故事”,相当于当下流行的微博。“班级微故事”力求将视角切换到班级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努力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哪怕只是偶然,也借机放大,以固化成定势,让优秀成为习惯。
- 彭荣辉
- 关键词:班级工作诗意栖居故事道德教育道德榜样
- 古诗文教学也可指向表达——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为例
- 2019年
- 古诗文怎么教,历来颇受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以为,读读背背即可。好读书,不求甚解。先积累,待学生有了足够识见,自然就会明白。也有人以为,还是讲一讲为好。学生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明显就是囫囵吞枣。于是,能讲则讲,能多讲则多讲。
- 彭荣辉崔兴君
- 关键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文教学指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