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地塞米松治疗
  • 1篇伊达比星
  • 1篇伊马替尼
  • 1篇伊马替尼治疗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后复发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复发
  • 1篇髓系
  • 1篇髓系白血病
  • 1篇髓样
  • 1篇体外
  • 1篇中危
  • 1篇自体外周血

机构

  • 3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张晓梅
  • 2篇顾伟英
  • 2篇谢晓宝
  • 1篇吴炜
  • 1篇王彪
  • 1篇朱远东
  • 1篇范江砂
  • 1篇郑卓君
  • 1篇曹祥山
  • 1篇孙爱宁
  • 1篇凌云
  • 1篇董伟民
  • 1篇刘佳
  • 1篇张晓燕

传媒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用大剂量伊达比星(IDA)联合马利兰(Bu)组成的IBu预处理方案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以IBu预处理方案(IDA 2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移植前13至移植前11 d;Bu 0.8 mg/kg,6 h 1次,静脉滴注2h,移植前5至移植前2 d)的auto-PBHSCT治疗的11例低、中危AML(低危5例,中危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不良反应和移植相关死亡(TRM)。以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累积复发率(RR),以Cox回归对DFS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例患者获造血重建,1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死亡,TRM为9.1%。患者对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31.6(8.7-52.5)个月,结果7例患者(63.3%)仍然存活,其中6例患者(54.5%)处于持续完全缓解(CR)状态,中位OS及DFS未能获得;3年OS为(57.7±16.3)%,3年DFS为(52.5±17.6)%,3年RR为4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诊断至移植间隔时间、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组(低危或中危)、移植前疾病状态(CR1或CR2)、回输单个核细胞数对DFS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AML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吴炜顾伟英董伟民王彪张晓梅郑卓君谢晓宝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伊达比星白消安
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比较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4例符合条件的初诊费城染色体阳性 CML慢性期(Ph+ CML-CP)患者给予6个周期(24周)的氟马替尼400 mg/d、600 mg/d 和伊马替尼治疗,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10、12、16、20、24周进行血液学评价,给药前及给药后12、24周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在有效性方面,治疗6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的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率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4/9)比14.29%(1/7),P=0.017]。治疗3个周期,氟马替尼600 mg/d 组 bcr-ablIS≤10%的患者比例高于伊马替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分析也提示氟马替尼600 mg/d 较400 mg/d 更有可能使患者在早期获得分子学反应。在安全性方面,氟马替尼400 mg/d 组、氟马替尼600 mg/d 组和伊马替尼组Ⅲ~Ⅳ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马替尼组较常见皮肤毒性和胃肠道反应,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腹泻,未发生心脏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水肿的发生率低于伊马替尼组。结论氟马替尼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初诊 Ph+ CML-CP 患者,600 mg/d 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临床起始剂量。氟马替尼和伊马替尼在临床上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刘佳谢晓宝顾伟英张晓梅孙爱宁张晓燕
关键词:伊马替尼
地塞米松治疗手术后复发Rosai-Dorf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3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因“持续高热伴颈部肿块1个月”入院。患者于5年前因双侧颈部巨大肿块于当地卫生院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当时未行肿块病理等检查。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5℃~39.5℃,伴鼻塞、流涕、乏力、眩晕、纳差;
范江砂凌云张晓梅朱远东曹祥山
关键词:地塞米松复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