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瑾
-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科研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黄酸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及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以大黄酸和相应金属盐为原料,合成3种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比较其抗癌活性大小。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结构表征;采用MTT法测试三种配合物对于人肝癌Hep G2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通过光谱法证实有配合物生成,并推测出其可能结构。MTT测试显示配合物和配体均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其中大黄酸-Fe(Ⅲ)抗癌活性最强,其IC50值达17.44μg.m L-1,优于配体大黄酸(IC50=116.741μg.m L-1),大黄酸-Cu(Ⅱ)(IC50=54.427μg.m L-1),大黄酸-Cr(Ⅲ)(IC50=63.584μg.m L-1)。结论:大黄酸金属配合物抗癌活性相比配体增强。
- 向晖潘晓丽熊永爱张仕瑾谭玉柱董小萍
- 关键词:大黄酸金属配合物HEPG2细胞抗癌
- 配位导向的钯催化(sp~3)碳氢键活化反应修饰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
- 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持生理、自身防御和种群繁衍的功能。天然活性物质具有结构多样性、独特性和新颖性,是中药以及其他天然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新药创制的重要来源...
- 张仕瑾
- 关键词:结构修饰钯催化Β-内酰胺
- 文献传递
- 蜘蛛香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蜘蛛香Valeriana jatamansi Jones的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HPLC制备柱,对蜘蛛香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再观察其对CoCl_2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从中分得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蜂斗菜内酯B(1)、蜂斗菜内酯D(2)、jatamanvaltrate E(3)、jatamanvaltrate A(4)、valtrate hydrine B8(5)、valeriotetrate C(6)、valtral C(7)、chlorovaltrate A(8)、β-谷甾醇(9)、β-谷甾醇乙酸酯(10)、棕榈酸(11)。化合物2、4、6、8能显著抑制PC12细胞凋亡(P<0.05)。结论化合物2为首次从败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8具有神经保护活性。
- 王茹静陈银黄青雍妍张海张仕瑾陈雅兰谭玉柱
- 关键词:蜘蛛香化学成分神经保护PC12
- 缬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被引量:16
- 2016年
-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缬草属植物除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外,化学成分主要集中于单萜类、倍半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中单萜类成分主要以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主,根据其结构是否裂环分为环戊烷环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药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镇静、解痉、抗抑郁、抗肿瘤、抗A1阿糖腺苷受体性和细胞毒性,并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鉴于目前缺少对缬草属研究的系统回顾和综述,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缬草属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王茹静黄青雍妍李鸿翔张仕瑾陈宝华朱利霞陈银唐鑫宋珊珊董小萍谭玉柱张海
-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 Plackett-Burman联用Box-Behnken效应面与正交试验优化棘茎楤木总皂苷提取工艺及其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优选棘茎楤木总皂苷(以下简称楤木总皂苷)提取工艺,并对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联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方法1)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2)两种方法。方法1以楤木总皂苷质量分数为因变量,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优选提取工艺;方法2以楤木总皂苷质量分数为因变量,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优选提取工艺。结果:方法1确定最佳工艺是加38倍量95%乙醇,80℃提取2次,每次3h;方法2确定最佳工艺是加3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方法1与方法2优选的最佳工艺比较,楤木总皂苷质量分数相差不大,但是前者试验精度和重复性高、可预测性好。
- 董满良董小萍李鸿翔谢运飞张仕瑾谭玉柱
- 关键词:BOX-BEHNKEN效应面法正交设计
-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桦褐孔菌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化合物和2个甾醇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羊毛甾-8,24-二烯-21-醛(1)、羊毛甾醇(2)、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白桦脂醇(4)、桦褐孔菌醇(5)、栓菌酸(6)、3β,21-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齐墩果酸(8)、乌苏酸(9)、白桦脂酸(10)、桦褐孔菌素A(11)、桦褐孔菌萜D(12)、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13)、麦角甾醇(14)、麦角甾烷-4,6,8,22-四烯-3-酮(1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D;化合物9、13、1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 张仕瑾谢运飞谭玉柱陈胡兰梅任强董小萍吴滨
- 关键词:桦褐孔菌三萜乌苏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