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际银
- 作品数:39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之互观被引量:3
- 2008年
- 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发展并不同步,但唐人小说中拥有大量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进入小说的机率越来越高,小说中诗歌与唐诗发展的风貌愈益相合。唐代诗歌与小说用诗的流程嬗变有着明显的可比性。从"四期说"的角度比对唐诗与小说的用诗,初唐诗坛因中有革,小说用诗低迷。盛唐诗坛呈现鼎盛之态,小说用诗出现俗诗短章。中唐诗人探索求新,小说用诗与唐诗和谐融通;晚唐诗坛出现衰退之象,小说用诗逐渐繁富。
- 崔际银
- 关键词:唐诗唐人小说文学体式
- 持布衣操守 作豪纵文章——苏洵为人为文特征论略
- 2002年
-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其声名在很多人看来,不仅远远不及韩柳欧苏(注:单称“苏”时,特指苏轼),而且较之王安石、曾巩,亦相去多多。但是,如果对苏洵的人生经历有所了解,对其散文予以通读细品,我们就不难发现,苏洵是一位个性鲜明、创作风格特色独具的散文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独特性在“八大家”中无人可比。现在,我们拟就此略作罗列阐析。
- 崔际银
- 关键词:为文散文家论略操守
- “六经”与我——传统文化认知过程刍议
- "六经",本指儒家最重要的六部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处借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历代承传、积淀而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精神文明,对每一个人都产生...
- 崔际银
- 文献传递
- 李白诗歌名篇传播论略
- <正>诗歌作品的传播,是其可否称为名篇佳作的重要标志(散文、小说等亦然)。大致而言,流传空间广大、时间久长者,皆可称之为名作。严格说来,任何一位诗人的诗作都不可能皆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有些诗人只存留少数传世名篇,并不意味着...
- 崔际银
- 文献传递
- “诗与唐人小说”研究述略被引量:2
- 2003年
- 唐代小说中拥有大量诗歌,这一现象得到古今学者的关注。当代学者或在著作中辟出专门章节、或在行文中涉及、或撰成专题论文予以阐析,取得了若干很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全面了解相关研究状况,对于深化“诗与唐人小说”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 崔际银
- 关键词:唐诗唐代小说诗笔诗歌
- “采桑”新解——兼谈《陌上桑》的主题被引量:2
- 1999年
- 〕“采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于表示采桑劳动过程的同时,亦有男女情爱之意蕴。这在《陌上桑》
- 崔际银
- 关键词:采桑比喻罗敷
- 韩愈成为文坛领袖原因试绎
- 1999年
- 联系中唐文坛实际、社会状况及韩愈的个性特征、文学素养等方面,我们对韩愈成为文坛领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其凭借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把握历史机遇、成就散文革新大业的才智与功绩。
- 崔际银
- 关键词:历史机遇
- 诗与唐人小说
- 崔际银
- 关键词:唐诗唐代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唐人小说
- 陆游评述苏轼刍议
- 2016年
- 陆游对苏轼极为仰慕且多有评述。评苏的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品性形象"和"评价各类作品";评苏的方式,则是运用"诗、文、序、跋"等多种文体,并且通过"记叙、抒情、议论"等加以表达。陆游身为著名文学家,拥有相应的理论素养与视野眼光,对苏轼其人其作的阐释合乎情理、结论令人信服。考察陆游评述苏轼的状况,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苏轼,亦可领略陆游的文学理念、政治观点,以及精细观察、严谨求证、立论公允的治学风范。
- 崔际银
- 李白人格精神现代价值论略
- 2013年
- 李白的诗歌作品是展示其人格精神的重要载体。终生不渝地坚持信念理想、关心社会且勇于批判现实、积极进取、坚持个性独立、真诚热爱大自然等是李白人格精神的基本表现。这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鲜明特征,对促进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崔际银
- 关键词:人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