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鹏

作品数:2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石家庄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细胞
  • 7篇牙龈
  • 7篇纤维细胞
  • 7篇口腔
  • 7篇成纤维细胞
  • 6篇牙龈成纤维细...
  • 6篇人牙
  • 6篇人牙龈
  • 6篇人牙龈成纤维...
  • 6篇教学
  • 6篇病理
  • 4篇组织病理
  • 4篇组织病理学
  • 4篇理学
  • 4篇口腔组织
  • 4篇口腔组织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诱导分化
  • 3篇生物学
  • 3篇实验教学

机构

  • 2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二...
  • 1篇邯郸市口腔医...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宋鹏
  • 10篇侯亚丽
  • 10篇李荷香
  • 8篇张艳宁
  • 6篇王洁
  • 3篇张昊
  • 2篇董福生
  • 2篇许丽华
  • 2篇杨冬茹
  • 2篇侯彦
  • 2篇李涛
  • 1篇刘庆
  • 1篇王菲菲
  • 1篇于美清
  • 1篇刘慧娟

传媒

  • 4篇现代口腔医学...
  • 3篇实用口腔医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腔Burkitt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报道了发生在口腔牙龈的Burkitt淋巴瘤1例。患者男性,27岁,临床表现为下唇麻木伴疼痛1月。专科检查发现患者36、37颊侧牙龈区见一大小约2.0cm×1.5cm×0.5cm肿物。影像学检测显示,36、37牙周膜增宽,周围骨质呈低密度影像,边界不清。病理学观察发现,肿瘤由淋巴样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其中散在巨噬细胞,呈"星空"现象。本文就Burkitt淋巴瘤的发病、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等进行了讨论和文献复习。
宋鹏侯亚丽张艳宁李荷香王洁
关键词:BURKITT淋巴瘤口腔牙龈
肥大细胞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MC数量、脱颗粒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2种染色MC总数及甲苯胺蓝染色MC脱颗粒率较正常黏膜增高(P<0.05),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程及炎症轻重程度和黏膜固有层淋巴滤泡的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C总数和脱颗粒率在BLOM明显增高,提示MC增殖和脱颗粒在BLOM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昊刘慧娟李荷香宋鹏刘旭倩侯亚丽
关键词:脱颗粒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因其病理表现特殊,且变异较多,容易误诊。现报道1例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的病理学特点、刚果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病理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张艳宁侯亚丽于美清宋鹏郝亚丽李荷香
关键词: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病理表现
数字化切片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探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应用效果。方法:口腔医学本科生2014级53人使用数字化切片辅助教学为实验组,2013级48人使用传统切片教学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实验报告绘图、切片考试及理论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并对使用数字化切片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数字化切片辅助教学组在实验报告绘图、切片考试及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实验课应用数字化切片有积极评价。结论:数字化切片与传统切片相结合可以显著促进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宋鹏侯亚丽刘慧娟张艳宁李荷香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肥大细胞与微血管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BLOM中肥大细胞密度(mast cell density,MC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为寻找BLOM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类胰蛋白酶和CD10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MCD和MVD,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BLOM组MCD和MVD均值分别为55.0183±34.45887、19.8850±6.21789;正常对照组MCD和MVD均值分别为19.9554±5.29479、1.0000±0.8017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LOM组MVD与MCD呈正相关(r=0.619,P<0.01)。结论MC可能参与了BLOM中血管的新生,可能成为BLOM新的治疗靶点。
张昊敦铃霞谢以婷李荷香宋鹏刘慧娟侯亚丽
关键词:肥大细胞微血管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样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样细胞,联合ACVM-0.25%HLC-I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样组织的可行性,以及裸鼠体内作用力对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血管样组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含15%...
刘旭倩王洁宋鹏
文献传递
微信平台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级和2016级口腔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n=81)和对照组(n=89)。试验组采用微信平台辅助显微镜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显微镜实验教学。通过期末切片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切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大部分学生喜欢此教学方式。结论:微信平台辅助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侯亚丽宋鹏张昊刘慧娟杨艳霄李荷香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模拟比较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植骨前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采用ANSYS软件模拟牙槽突裂植骨,形成植骨后上颌骨模型。在2组模型上分别施加相同上颌扩弓力,观察比较牙槽骨区域三维方向位移形变情况。结果三维方向位移量比较,植骨前扩弓组均显著大于植骨后扩弓组(P<0.05)。水平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降低;植骨后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升高;植骨前后扩弓健侧牙槽骨位移量均显著大于患侧(P<0.05)。垂直向位移:植骨前后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均向下移动,牙槽骨后外侧均向上移动。矢状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向前移动,后外侧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移动趋势相反。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扩弓三维方向移动均较植骨后明显,植骨前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前移动并配合前牵引治疗,同时治疗中需警惕不对称扩弓及前牙开的发生。
袁玮侯彦宋鹏张晓焕黄威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上颌扩弓有限元分析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作为结缔组织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留取阻生齿拔除后,切取的正常牙龈组织,体外原代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采用抗vimentin、GFAP和MAP-2进行细胞鉴定。采用低糖DMEM,含1mmol/Lβ-ME,20μmol/L RA,2%DMSO诱导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应用ELISA检测神经样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结果人牙龈组织块培养5~7天,细胞爬出。传代后细胞鉴定发现,成纤维细胞呈梭形,vimentin呈阳性,胞质棕黄色;GFAP和MAP-2呈阴性,胞质未着色。诱导培养12天后,细胞胞体变为三角形或多角形,突起2~3个,细而长,突起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神经样细胞GFAP、MAP-2、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ELISA结果显示,神经样细胞具有分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功能,与对照组之间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1)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2)诱导形成的神经样细胞具有分泌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功能。
苏建芳宋鹏董福生刘慧娟张艳宁王洁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牙龈神经样细胞细胞培养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前牵引的对称性有限元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前牵引的对称性问题。方法:在已建立的植骨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应用Ansys软件模拟牙槽突裂植骨构建植骨后模型,在植骨前后模型上分组添加前牵引力,第一组:未植骨模型上添加对称性前牵引力;第二组:植骨模型上添加对称性前牵引力;第三组:未植骨模型上添加非对称性前牵引力;第四组:植骨模型上添加非对称性前牵引力。对矢状向位移量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前三组健侧位移均显著大于患侧(P<0.01),第四组健患侧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健患侧位移差显著大于第二组(P<0.01)。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行上颌前牵引会出现明显前移不对称,植骨可以使不对称性降低,若同时选用不对称前牵引力则前移不对称现象可消失。
张晓焕黄威宋鹏侯彦宁春柳
关键词:上颌前牵引牙槽突裂植骨对称性三维有限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