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燕
- 作品数:60 被引量:102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IGLL1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IGLL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明确IGLL1在儿童T-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初诊T-ALL且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56例。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T-ALL患儿中IGLL1基因的转录水平,按照IGLL1转录水平的25%(cutoff value:448)将患儿分为IGLL1低表达组(17例)和IGLL1高表达组(3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IGLL1在T-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GLL1的转录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数、初诊白细胞(WBC)数等临床特点没有相关性,IGLL1高表达组患者较IGLL1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76.9%±6.7%vs 47.1%±12.1%,P=0.018)。进一步比较IGLL1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发现IGLL1高表达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要高于IGLL1低表达组(80.6%±6.6%vs 54.9%±14.0%),但两组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将临床常见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初诊WBC计数、强的松D7th治疗反应、治疗后D15th骨髓反应情况)及IGLL1表达水平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GLL1表达量(P=0.012)和强的松治疗反应(P=0.017)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T-ALL中,IGLL1基因高表达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儿,且IGLL1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提示IGLL1是儿童T-ALL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的指标。
- 吴水燕褚欣然吉奇林晓晨柏振江李建琴潘健陈子兴胡绍燕
- 以脑积水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型患儿2例临床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以脑积水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型患儿2例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型患儿2例的病例资料,观察患儿临床表现,进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并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2例患儿均为小年龄段起病,临床表现为运动神经发育倒退、脑积水及呼吸衰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例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即c.1408G>T和c.1267-1268insG杂合变异。1例患儿MTHFR基因发生c.1267dup纯合突变。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型是MTHFR基因变异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以脑积水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患儿积极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诊断。
- 韩美林洪怡黄赛虎柏振江吴水燕
-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脑积水呼吸衰竭
-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早期临床接触模式在儿科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
- 2024年
- 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早期临床接触教学模式在儿科专业低年级本科生中应用的效果,为儿科临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选30名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早期临床接触教学活动的2020级儿科八年制学生作为实验组,32名未接受相关教育的2020级儿科五年制学生作为对照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SPSS 24.0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儿科学本科生认为需要在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沟通、医患心理等方面获得相关培训;实验组学生在操作技能(p=0.019)、临床思维(p=0.02)方面有显著提升;两组学生对参加早期临床接触教学活动意愿强烈,积极性较高。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早期临床接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低年级儿科本科学生在技能操作、临床思维、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满足学生对医疗岗位知识的需求。
- 曾亮董弈刘睿卿吉奇黄洁吴水燕刘璐
-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儿科医学教育
- 血液净化治疗特殊类型糖尿病患儿一例
- 吴水燕
- RRD4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BRD4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定量PCR技术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BRD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进行...
- 吴水燕
- 关键词:T-ALL移植瘤
- 细胞因子模型预测儿童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后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因子模型对儿童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器官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44例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14 d内,每天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IL-17A。以CAR-T细胞治疗后14 d内各器官功能恢复或患儿死亡为终点,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预测患儿各脏器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44例患儿中,男31例,女13例,中位年龄7.96(5.19,11.48)岁。95.5%(42/44)的患儿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反应,其中88.1%(37/42)发生CRS 1-3级反应,16.7%(7/42)发生严重的CRS 4-5级反应。以IL-6>3892.95 pg/mL为最佳截断值,预测急性呼吸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8,敏感度为0.8,特异度为0.735,而联合IFN-γ>414.4 pg/mL、IL-6>3892.95 pg/mL和IL-2>27.05 pg/mL三者为最佳截断值,预测急性呼吸衰竭的AUC为0.741,敏感度为0.6,特异度为0.912。以IFN-γ>1699.5 pg/mL为最佳截断值,预测休克发生的AUC为0.908,敏感度为0.722,特异度为1。以IL-6>4607.3 pg/mL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肝脏损伤的AUC为0.964,敏感度为1,特异度为0.906;而联合IL-6>4607.3 pg/mL和IFN-γ>1446.2 pg/mL两者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肝脏损伤的AUC为0.977,敏感度为1,特异度为0.906。联合IL-6>6972.2 pg/mL和IFN-γ>3981.5 pg/mL两者,预测CRS 4-5级反应的阳性预测值为62.5%,阴性预测值为94.4%,AUC为0.846,预测敏感度为0.714,特异度为0.838,且患儿均合并2个及2个以上的脏器功能损伤。结论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6及IL-2联合指标可用
- 闰珂珂杨帆林晓晨张玥代云红吴水燕方芳柏振江李莺卢俊
- 关键词:器官功能损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S-腺苷甲硫氨酸在制备治疗脓毒血症相关性脑病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S‑腺苷甲硫氨酸在制备预防脓毒血症相关性脑病药物中的应用。S‑腺苷甲硫氨酸可以缓解SAE的相关症状,接受S‑腺苷甲硫氨酸治疗的盲肠结扎穿刺(CLP)小鼠,相比对照组,其死亡率有所降低,其神经系统的相关症状有不...
- 柏振江胡丽芳习璐樊丹侯晓鸥吴水燕陆洁黄贺范紫薇薛美珠魏农洪怡
- 文献传递
- IGFBP7基因在K562细胞中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一部分IGFBP7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K562细胞的表达 目的:构建IGFBP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在白血...
- 吴水燕
- 关键词:信号转导通路K562细胞
- 儿童重症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7例报道
-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高危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RCA,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
- 杜晓晨陈娇黄林林吴水燕项龙柏振江李莺
- Akt3介导IGFBP7基因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IGFBP7作为抑癌基因最先在脑膜瘤中发现,后来相继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黑色素瘤中被证实基因表达下调缺失。最近有关ALL的研究发现高表达IGFBP7与化疗耐药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IGFBP7基因...
- 吴水燕胡绍燕潘健岑建农祁小飞陈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