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少坤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地幔
  • 5篇动力学意义
  • 4篇地幔过渡带
  • 4篇增厚
  • 2篇地壳
  • 2篇接收函数
  • 1篇低速层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各向异性
  • 1篇东北缘
  • 1篇动力学特征
  • 1篇远震
  • 1篇远震接收函数
  • 1篇正弦
  • 1篇上地幔
  • 1篇频率域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北...
  • 1篇褶积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7篇司少坤
  • 6篇田小波
  • 6篇滕吉文
  • 4篇张洪双
  • 2篇张忠杰
  • 1篇张中杰
  • 1篇李秋生
  • 1篇高锐
  • 1篇叶卓
  • 1篇刘震
  • 1篇张建利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贝加尔裂谷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裂谷带,其动力学成因机制是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长期运行台站TLY和ULN的远震资料,分别计算了P波接收函数(1748条),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分区域叠加,获得了研究区下方的410km和660km间断面以及地幔过渡带(MTZ)的厚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即蒙古地区地幔过渡带厚度基本正常(250km);贝加尔裂谷地区地幔过渡带明显增厚(292km);裂谷下方存在小幅度的减薄现象(230km).综合分析推测,大范围的MTZ增厚,可能原因是中生代的蒙古华北板块(Mongolia-North China Block)与西伯利亚高原碰撞,或者地幔岩浆物质侵入到下地壳,使地壳和岩石圈增厚,致使下地壳产生榴辉岩化,导致重力不稳发生拆沉作用,拆离的部分落入地幔过渡带.拆沉作用诱发软流圈上涌,且拆离部分携带的水分加剧了上地幔熔融程度,使地幔对流速率加快,有利于裂谷的发育.我们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拆沉的破坏作用及其引发一系列活动对裂谷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裂谷下方局部MTZ减薄所指示的热物质上涌对岩石圈的破坏可能进一步促进了裂谷的发育.
司少坤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
贝加尔裂谷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裂谷带,其动力学成因机制是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长期运行台站TLY和ULN的远震资料,分别计算了P波接收函数(1748条),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分区域叠加,获得...
司少坤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
文献传递
贝加尔裂谷区地壳上地幔复杂的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的贝加尔裂谷是最典型的大陆裂谷之一,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本研究使用一种改进的横波分裂测量方法———全局最小切向能量法,对研究区宽频带固定台站ULN和TLY记录的SKS震相和接收函数PmS震相进行分裂测量,得到了裂谷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各向异性属性.ULN台的SKS分裂测量结果表明,台站下方存在双层各向异性结构,其中,上层的快波偏振方向为N74°E,快、慢波分裂时差为0.80s,下层的快波偏振方向为N128°E,快、慢波分裂时差为0.80s;PmS震相分裂测量结果表明,台站下方地壳内存在单层各向异性结构,其快波偏振方向为N77°E,与SKS分裂测量的上层各向异性的快波偏振方向相近,快、慢波分裂时差为0.26s,这说明SKS分裂测量的上层各向异性同时包含了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对TLY台进行SKS分裂测量时发现,台站下方上地幔结构表现出横向非均匀性:当反方位角<90°时,快波偏振方向在N60°E左右,快、慢波分裂时差为1.27s;当反方位角>90°时,快波偏振方向约为N120°E,快、慢波分裂时差为1.40s;PmS震相分裂测量没有获得有效的结果,并且不同方位的PmS震相到时基本一致,说明TLY台下方地壳结构接近各向同性.根据分裂测量结果,结合贝加尔裂谷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得到以下结论:(1)ULN台双层各向异性的上层主要是岩石圈原始结构的反映,并且存在地壳与地幔岩石圈的一致性形变,而下层指示着现今软流圈地幔的流动;(2)由于刚性的西伯利亚克拉通的阻挡,地幔流动方向在克拉通南缘发生了偏转,在深部绕克拉通边缘流动,因此形成了TLY台下方上地幔结构的横向变化.
张建利田小波张洪双司少坤张中杰滕吉文
关键词:地震各向异性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
幔过渡带厚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即蒙古地区地慢过渡带厚度基本正常,贝加尔裂谷地区地幔过渡带明显增厚;裂谷下方存在小幅度的减薄现象。综合分析推测,大范围的MTZ增厚,可能原因是中生代的蒙古-华北板块(M...
司少坤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关键词:地幔过渡带动力学特征
接收函数提取的多正弦窗方法被引量:7
2014年
接收函数方法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稳定、可靠的提取接收函数的方法是实现的基础.频率域反褶积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接收函数的方法,在加窗截断数据时,单一窗函数会降低信号的饱和度并造成频率泄露.为解决这一问题,引入了正交数据窗函数,对信号多次采样实现互补,保证了数据信息饱和度并有效抑制频谱泄露.多正弦窗是一种最小偏差正交窗函数,具有解析表达式,应用方便.在此文中,我们用多正弦窗来提取接收函数,且把震前噪声作为计算接收函数的一部分,增强了接收函数的稳定性.对观测数据的试验效果显示,多正弦窗频率相关估计方法提取的接收函数稳定性好,精度高,是一种提取高质量接收函数的方法.
司少坤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
关键词:接收函数
贝加尔裂谷区地幔过渡带大范围增厚与局部减薄现象及其动力学意义
贝加尔裂谷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裂谷带,其动力学成因机制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贝加尔裂谷是由于岩石圈地幔之下异常热上地幔发生穹窿作用的结果;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作用引起喜马拉雅山脉与欧亚大陆之间的...
司少坤田小波张忠杰滕吉文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动力学含义——远震接收函数提供的证据被引量:26
2015年
利用青海和甘肃地震台网2007—2009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相邻地块下方0~10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下地壳之间普遍存在一个S波速度低速层,其深度由南端的约35km向北变浅约为20km,推测该低速层为一壳内滑脱层,表明东北缘地区的上地壳变形与下地壳解耦,从滑脱层的深度分布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自南向北进行,现阶段以上地壳增厚为主;(2)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厚度较北侧的祁连地块薄,一种推测是西秦岭造山带的下地壳抗变形能力更强,也可能这种差异在块体拼合前已经存在;(3)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块的下地壳S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正梯度增加的S波速度结构反映较高黏滞性的下地壳,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结构不利于下地壳流的发育.
张洪双高锐田小波滕吉文李秋生叶卓刘震司少坤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滑脱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