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芳宏

作品数:15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教学
  • 4篇高职
  • 3篇英语
  • 2篇艺术
  • 2篇英语教学
  • 2篇院校
  • 2篇人性
  • 2篇女性
  • 2篇小说
  • 2篇莫里森
  • 2篇高职院校
  • 2篇公共英语
  • 2篇《最蓝的眼睛...
  • 2篇悲剧
  • 1篇心灵
  • 1篇心灵困境
  • 1篇性意识
  • 1篇虚拟语气
  • 1篇艺术表现
  • 1篇艺术表现力

机构

  • 11篇广东工程职业...
  • 3篇广东食品药品...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科学技术...

作者

  • 15篇刘芳宏
  • 1篇杨劲松
  • 1篇邹亚超
  • 1篇彭蕾蕾
  • 1篇顾忆华

传媒

  • 1篇中国市场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长春大学学报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安顺学院学报
  • 1篇吉林工程技术...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 1篇太原城市职业...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兰州工业学院...

年份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双“蓝眼睛”引发的悲剧——解读《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蕴被引量:2
2015年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刘芳宏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主题意蕴托尼·莫里森
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成长的困惑——解读《最蓝的眼睛》
2014年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以春夏秋冬作为不同视角的转化来记录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命运多舛,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峙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体,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难以摆脱命运的枷锁。论文就从黑白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成长困惑中去解读《最蓝的眼睛》。
刘芳宏
关键词:黑人女性《最蓝的眼睛》莫里森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胜任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5年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公共英语教师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胜任力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论文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胜任力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提出了加强教育引导,注重专业培训,创新培养方式等几点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发展策略。
刘芳宏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胜任力
试析《永别了,武器》中迷惘和悲剧的交织被引量:1
2015年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所著长篇小说,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小说中的悲剧人物亨利的描述表达了反战的情绪和对人生的困惑。小说揭示了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必然性。《永别了,武器》也是一战之后美国社会众多反战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刘芳宏
关键词:迷惘悲剧必然性
改进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思考被引量:6
2009年
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英语教学的战略定位。但是,英语口语教学目前仍然是高职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突破口。
刘芳宏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口语
微课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被引量:35
2015年
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微课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针对高职公共英语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对策。
刘芳宏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英语教学
跨文化博弈下的成长主题解读——以成长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
2014年
《一位女士的画像》作为一部美国成长小说,通过主人公伊莎贝尔从天真、受骗到觉醒、成熟的几个成长过程,展现了欧美大陆文化的博弈以及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的众生相。文章试图从伊莎贝尔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成长主题。
刘芳宏杨劲松
关键词:跨文化博弈成长主题
《喧嚣与骚动》中“意识流”艺术表现力的再认识被引量:2
2015年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经典著作《喧嚣与骚动》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了福克纳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角度,使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附着于情节之上。福克纳将时间的不连贯与空间的跳跃性描写、多视角的叙述以及对位式的架构巧妙运用于小说的叙事中,成功揭示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全过程。
刘芳宏
关键词:意识流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黑色声音的呐喊——解读《紫颜色》中女性意识
2015年
《紫颜色》是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它是一部书信体的小说。作品通过对女主人公西丽的描写,揭露了父权制社会下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文中着重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与上帝的对话中一步步走向意识的觉醒。本文阐释了西丽在双重压迫的困境中,如何寻求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女性主体意识的艰苦历程。
刘芳宏
关键词:《紫颜色》女性主体意识
闪耀的人性光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的人性魅力被引量:3
2015年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时期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斯坦贝克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图景,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部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作品中处于困境边缘的农民用自己不气馁的斗志去寻求生活的希望,尽管被社会的黑暗折磨得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仍倾尽所有去帮助别人,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芒正是该作品大受欢迎的原因。
刘芳宏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人性魅力人性光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