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悦

作品数:19 被引量:218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动脉
  • 8篇颈动脉
  • 7篇血管
  • 6篇脑血
  • 5篇动脉狭窄
  • 5篇脑血管
  • 5篇颈动脉狭窄
  • 4篇缺血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4篇成形术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血症
  • 3篇支架成形术
  • 3篇卒中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脑缺血
  • 3篇脑卒中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作者

  • 17篇刘悦
  • 12篇毕齐
  • 7篇范承哲
  • 5篇张茁
  • 2篇冯立群
  • 2篇王力
  • 2篇刘向荣
  • 2篇博力杨
  • 2篇王薇
  • 1篇贾妍娜
  • 1篇赵冬
  • 1篇郭旭
  • 1篇郭曦
  • 1篇贺建华
  • 1篇刘晶晶
  • 1篇张勤奕
  • 1篇杨威
  • 1篇刘光锐
  • 1篇王力锋
  • 1篇刘静

传媒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和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分别联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和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1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依达拉奉联合1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中剂量组(依达拉奉联合2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高剂量组(依达拉奉联合40 mg/d阿托伐他汀治疗),每组各27例。对比三组疗效、血脂、炎症因子、脑血流指标、相关量表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5)。治疗14 d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治疗14 d后,高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低剂量组,且高剂量组高于中剂量组(P<0.05)。治疗14 d后,三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外周阻力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三组间平均血流速度和外周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患者,可更加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机体血脂、炎症因子,较为安全可靠,但有关脑血流的改变可能与阿托伐他汀剂量无关。
刘悦王力王超刘晶晶刘广志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血脂炎症因子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取年龄、性别、城乡分布、受教育水平和吸烟状况均匹配的 116对脑卒中患者和未患脑卒中的来自自然人群的对象进行 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结果 :1 Hcy与脑卒中关系的单因素分析显示 :脑卒中组Hcy的几何均数为 14 1μmol 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2 0μmol L(P <0 0 5 )。脑卒中组高Hcy的患病率为 4 6 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 0 0 % (P <0 0 0 1)。 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了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脏病史、脑卒中家族史、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后 ,高Hcy血症的OR值为 3 7(95 %CI:1 4~ 10 1) ,P <0 0 5。结论
贾妍娜王薇张茁刘静刘飒钱怡宁刘悦赵冬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灌注磁共振结合脑血管造影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经灌注磁共振(PWI)后的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4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PWI检查,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8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极重度狭窄组(9例)。研究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达峰时间(TTP)。结果4组患者间rCBF和同组患侧rCBF与对侧r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患侧TTP与对侧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狭窄组和极重度狭窄组的TTP分别较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明显延迟(P<0.05)。随着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侧TTP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结论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其中TTP较rCBF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改变更为敏感。
刘悦张茁毕齐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
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观察组,两组各109例患者,其中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除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外并于2 d后即给予康复锻炼治疗,包括电疗和运动锻炼等;常规观察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经1个月的治疗,康复治疗的患者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常规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早期即给予康复治疗,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运动和自理能力的康复。
范承哲刘悦毕齐
关键词:卒中康复日常生活活动
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置入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经颈动脉B超证实颅外段颈动脉重度狭窄90例患者,行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检查,对结果分析、评估基础上,选取合适的颈动脉支架置入。结果:共筛查8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高危患者,其中CTP异常75例。最终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易损斑块(含纤维帽破裂、斑块内出血),行闭环自膨支架治疗,余21例患者行开环自膨支架置入,术中所有患者使用保护伞装置。手术成功率97.6%,围手术期内出现1例脑叶出血、1例下肢静脉血栓,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结论:脑CTP联合颈动脉HR-MRI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成分,为颈动脉支架的选择及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提供重要指导。
郭旭博力杨毕齐刘悦王力锋范承哲
关键词:脑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应用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并研究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方法将100例颈动脉分叉狭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置入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治疗,研究组置入自膨支架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24 h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1年内颈动脉分叉狭窄处血流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自膨支架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有效地缓解血流不畅的症状,整体过程安全可靠。
刘悦范承哲毕齐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显性遗传性色素颗粒型正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附一例报告)
2005年
目的探讨显性遗传性色素颗粒型正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脑、皮肤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查。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痉挛性瘫痪、球麻痹、共济失调及痴呆,其母亲、舅舅及2个哥哥均有类似临床表现。MRI显示脑内多灶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脑组织病理特点为胶质细胞内充满颗粒沉积物,电镜检查显示沉积物为膜性包裹的嗜锇性颗粒、指纹体和板层体。皮肤的光镜和电镜检查无异常。结论临床和病理改变提示本例符合显性遗传性色素颗粒型正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刘悦冯立群张茁
关键词:病理
心脏手术后早期脑血管病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死亡、种类、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0173例心脏手术后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重点统计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和种类,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脏手术后神经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4%,其中脑血管病占59.58%。脑血管病并发症中脑栓塞占39.08%,脑血栓形成占28.74%,脑出血占11.49%,人造瓣膜心内膜感染并发脑血管病占10.34%,其他占10.35%。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死亡44例,其中因并发脑血管病死亡占47.7%。脑血管病并发症组术中心肌血流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合并症以脑血管病为主,且多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脏手术后脑血管病并发症与心肌血流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转机时间过长有关。
毕齐张茁贺建华冯立群李正光高天理王薇张亮杨威刘悦张华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脑血管意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变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该病具有发病急,来势汹的特点,因此在发病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2]。血流变是指血液的流动性与变化规律,即血液流变。通常血液流变包含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全血还原黏度等指标[3]。研究患者的血流变变化规律可有效的预防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监测意义与价值。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临床资料,探讨血流变规律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范承哲刘悦毕齐
关键词:血流变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g/次,2次/d,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治疗后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MMP-9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EPO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MMP-9及EP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于老年TI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通过促进EPO水平,降低CRP、MMP-9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刘悦刘向荣
关键词:依达拉奉短暂性脑缺血血液流变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