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平
- 作品数:31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73例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73例CAV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39例;年龄3个月~12.5岁,平均年龄6岁。结果73例CAVB患儿中,先天性CAVB21例,获得性CAVB52例,主要为心肌炎和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先天性CAVB患儿药物治疗无效,19例无临床症状者定期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2例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安装永久起搏器。27例暴发性心肌炎有15例阿斯综合征发作,15例心肌炎后遗症有3例阿斯综合征发作,6例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有2例阿斯综合征发作,另外4例无症状者定期临床随访。获得性CAVB患儿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27例安装临时起搏器,5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均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52例获得性CAVB患儿,治愈31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死亡1例。结论先天性CAVB大部分无症状,药物治疗无效,需临床随访;心肌炎是儿童获得性CAVB的主要病因,暴发性心肌炎引起的CAVB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CAVB经药物治疗无效且临床上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应安装永久起搏器。
- 曹黎明周凯秦玉明杨世伟赵乃铮王凤鸣钱建华龚晓平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预后儿童
- 再发川崎病11例临床特点分析
- 2005年
- 陆海英龚晓平
- 关键词:川崎病
- 平板运动试验评价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32例报告
- 目的评价活动平板试验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T2100活动平板对我院32例诊断为川崎病且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检查、分析。结果32例患儿除2例发生严重面色苍白,体力不支不能耐受外,其余30...
- 曹黎明周凯王凤鸣钱建华赵乃峥龚晓平朱善良
- 文献传递
- 暴发性心肌炎21例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儿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8月-2007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并确诊的2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12例;年龄0.5~8.0岁。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排除先天性或风湿性等其他心脏疾病。分别表现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等。患儿入院后均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等综合治疗。结果暴发性心肌炎21例患儿心电图和酶学检查均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心脏扩大17例。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14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后18例好转,CK-MB降至正常,出院时及出院后1.5个月检查心脏大小恢复正常。3例死亡。结论暴发性心肌炎可致命,如能早期诊断、及时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预后较好。若出现心脑综合征,安置临时起搏器可帮助患儿度过急性期。
- 周凯秦玉明曹黎明杨世伟王凤鸣钱建华朱善良赵乃峥龚晓平
- 关键词:暴发性心肌炎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儿童
-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对患儿心肌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了解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心肌钙蛋白-I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此来评估该治疗方法对患儿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2004-01—2005-06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PBPV的肺动脉瓣狭窄患儿18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免疫抑制法分别测定18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在行球囊扩张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浆心肌钙蛋白-I和CK-MB水平。结果术后心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术后即刻所测心肌钙蛋白-I达到所有时间点的峰值[为(1.34±0.32)μg/L],而1d后绝大多数患儿心肌钙蛋白-I仍维持在术后即刻水平,术后3d已显著下降[为(0.43±0.20)μg/L],与术前[(0.31±0.11)μg/L]相比差异已无显著性。CK-MB于术后即刻也明显升高[为(44.7±8.9)U/L],与术前[为(24.2±7.10)U/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术后1d则明显下降,于术后3d降至术前水平[为(27.2±5.3)U/L]。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存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
- 秦玉明王大为曹黎明杨世伟赵乃铮王凤鸣钱建华龚晓平周凯胡宝珍
-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心肌钙蛋白球囊成形术心肌损害
-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22例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 曹黎明秦玉明王凤鸣龚晓平钱建华赵乃峥周凯杨世伟王大为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 小儿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7例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小儿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10月经静脉安装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器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岁10个月-12岁10个月;体质量12.5 -52.5 kg.基础病因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先天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2例.心电图示心室率38 -72(46.5±7.6)次/min.选择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起搏导线置入路径经锁骨下静脉.术后1、3、6个月及每0.5年参与临床随访,行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起搏参数进行检测.结果 起搏器电极导线均为双极起搏电极;起搏器类型为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VVIR)5例,频率固定心室起搏(ⅤⅥ)2例;起搏器囊袋置于胸大肌下6例,皮下1例;1例术后2周出现囊袋感染,1例术后6年更换起搏器,并由单腔起搏模式变为双腔起搏模式.7例患儿随访1 -7年,心电图示起搏功能良好,心脏超声示心脏大小及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未发现心功能不全及死亡病例.结论 小儿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单腔永久性起搏安全、有效,应注意常规随访.
- 周凯秦玉明曹黎明杨世伟赵乃铮王凤鸣钱建华龚晓平
- 关键词:永久性起搏器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Ⅱ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3年
-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Ⅱ孔型是小儿ASD常见类型.2001年5月至2003年4月,我院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Ⅱ孔型ASD 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龚晓平王大为赵乃铮
- 关键词:AMPLATZER封堵器手术治疗小儿
- 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586例随访
-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演变。方法通过询问病情以及相应胸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对所完成的586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5年的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是28±1...
- 秦玉明曹黎明钱建华赵乃铮龚晓平朱善良周凯杨士伟王凤鸣王大为
- 文献传递
- 呕吐 低热 窦性心动过缓伴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 2007年
- 第一次查房 心内科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半小时。
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6岁9个月。因呕吐、低热2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时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较频繁,每日十余次,与进食无关,伴发热,38℃左右。在当地医院考虑“胃炎”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第二天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 王刚龚晓平
- 关键词: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呕吐低热主治医师查房胃内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