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伟
- 作品数:116 被引量:292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73例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73例CAV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39例;年龄3个月~12.5岁,平均年龄6岁。结果73例CAVB患儿中,先天性CAVB21例,获得性CAVB52例,主要为心肌炎和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先天性CAVB患儿药物治疗无效,19例无临床症状者定期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2例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安装永久起搏器。27例暴发性心肌炎有15例阿斯综合征发作,15例心肌炎后遗症有3例阿斯综合征发作,6例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有2例阿斯综合征发作,另外4例无症状者定期临床随访。获得性CAVB患儿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27例安装临时起搏器,5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暴发性心肌炎患儿均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52例获得性CAVB患儿,治愈31例,好转9例,无效11例,死亡1例。结论先天性CAVB大部分无症状,药物治疗无效,需临床随访;心肌炎是儿童获得性CAVB的主要病因,暴发性心肌炎引起的CAVB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CAVB经药物治疗无效且临床上频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应安装永久起搏器。
- 曹黎明周凯秦玉明杨世伟赵乃铮王凤鸣钱建华龚晓平
- 关键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预后儿童
- NKX2.5、GATA4、TBX5基因突变与散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造成婴幼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首要原因。CHD多为散发性、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分子...
- 王佼朱善良杨世伟秦玉明莫绪明
- 一个糖原累积病Ⅱ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 :本研究旨在对1个糖原累积病Ⅱ型(GSDⅡ)家系进行酶学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1例临床考虑为糖原累积病Ⅱ型的患儿及其父母采用用酸性-cα-葡萄糖苷酶特异性水解荧光底物4-甲基伞型酮-α-D-吡喃葡萄糖苷(4-MUG)和阿...
- 杨世伟秦玉明王大为曹黎明周凯钱建华
- 关键词:儿童患者遗传学分析
- 韧粘素-C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中韧粘素-C(Tenascin-C、TN-C)、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分析三者之间的关联,探究TN-C能否作为组织重构的生物学标志物...
- 季鹏李军杨世伟曹黎明秦玉明喻文亮王大为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患者病理诊断生物学标志物
- 血栓调节蛋白在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的变化被引量:1
- 2007年
- 不同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血管收缩、血管重塑及原位血栓形成。血栓调节蛋白(TM)是机体中最重要的抗凝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功能及维持血液的流动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肺高压时血浆TM水平降低,提示TM可能在肺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 王凤鸣王大为杨世伟李军秦玉明赵乃曹黎明
-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野百合碱肺组织肺高压
- NT-proBNP及CA125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功能的价值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及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心功能评价及心力衰竭(心衰)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例CHD患儿分为CHD心衰组(A组,34例)和CHD无心衰组(B组,40例),22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C组),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BNP和血清CA125浓度。结果A组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B、C组(P<0.01);A组患儿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A组患儿血清CA125浓度高于C组(P<0.01)。CHD患儿血浆NT-proBNP和血清CA125浓度分别均与改良ROSS评分呈正相关(r=0.941和r=0.690,P<0.01)。结论 CHD患儿合并心衰时血浆NT-proBNP及血清CA125浓度升高,可用于CHD患儿的心功能评价及心衰的早期诊断。
- 吴利伟王凤鸣杨世伟秦玉明赵乃峥曹黎明
- 关键词:糖类抗原125先天性心脏病
-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对患儿心肌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了解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心肌钙蛋白-I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动态变化,以此来评估该治疗方法对患儿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2004-01—2005-06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PBPV的肺动脉瓣狭窄患儿18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免疫抑制法分别测定18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在行球囊扩张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浆心肌钙蛋白-I和CK-MB水平。结果术后心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术后即刻所测心肌钙蛋白-I达到所有时间点的峰值[为(1.34±0.32)μg/L],而1d后绝大多数患儿心肌钙蛋白-I仍维持在术后即刻水平,术后3d已显著下降[为(0.43±0.20)μg/L],与术前[(0.31±0.11)μg/L]相比差异已无显著性。CK-MB于术后即刻也明显升高[为(44.7±8.9)U/L],与术前[为(24.2±7.10)U/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术后1d则明显下降,于术后3d降至术前水平[为(27.2±5.3)U/L]。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存在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
- 秦玉明王大为曹黎明杨世伟赵乃铮王凤鸣钱建华龚晓平周凯胡宝珍
-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心肌钙蛋白球囊成形术心肌损害
- CD14基因多态性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之间的关系
-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由免疫介导引起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在我国,川崎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最...
- 刘飞李军杨世伟秦玉明王凤鸣王大为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CD14基因基因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22例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09—2006-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 曹黎明秦玉明王凤鸣龚晓平钱建华赵乃峥周凯杨世伟王大为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律失常
- 全反式维A酸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分离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于不同浓度atRA下培养。采用明胶酶谱法测定其MMP-9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MMP-9和TIMP-1蛋白水平;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MMP-9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atRA能在转录水平显著抑制KD患儿急性期单核细胞表达MMP-9和促进TIMP-1表达,引起细胞培养上清MMP-9/TIMP-1蛋白比值和MMP-9活性明显下降(P<0.01),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下降趋势与atRA浓度呈正相关。结论atRA能选择性调节KD患儿急性期单核细胞表达MMP-9和TIMP-1,从而抑制MMP-9活性的过度升高。
- 杨世伟王大为秦玉明曹黎明李军
- 关键词:全反式维A酸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明胶酶B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