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贞
- 作品数:30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济南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异基因骨髓细胞在大鼠体内嵌合分布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大鼠异基因骨髓细胞输注后在受者器官的嵌合状态及分布规律。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细胞,用PKH26荧光染色标记,通过下腔静脉或门静脉输注到Wistar大鼠。在手术的0~4d,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在输注标记骨髓细胞术后7、14d,取受者大鼠的血液、骨髓、胸腺、脾脏、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脏,分离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嵌合情况;荧光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标记细胞在移植大鼠淋巴器官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输注的骨髓细胞主要分布在受者的淋巴器官内,进行分化和发育。随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最终在脾脏被清除。FCM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通过门静脉途径输注骨髓细胞,标记骨髓细胞的嵌合率高于下腔静脉途径。结论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骨髓细胞能更有效地诱导大鼠混合性嵌合状态的出现;在受者体内,异基因骨髓细胞的分布有相应的规律。
- 孙佩高庆贞任万军张瑞斌王小平刘子栋
- 关键词:骨髓细胞门静脉免疫耐受嵌合状态
- 联机血液滤过代替传统诱导透析的临床研究
- 朱彬张瑞斌高庆贞任万军王璞
- 米非司酮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及其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MIF)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周期及其调控蛋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1、10、50、100μmol/L MIF作用于PC-3细胞24-120 h的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10、50μmol/L MIF作用PC-3细胞48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10、50μmol/L MIF处理48 h后PC-3细胞cyclin D1、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μmol/L MIF作用24-120 h的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0、100μmol/L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F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MIF作用48 h后使PC-3细胞停滞于G1/G0期,并使此期细胞比例从对照组的27.4%增加到10μmol/L组的50.4%和50μmol/L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PC-3细胞中bcl-2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x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MIF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表达,阻止PC-3细胞G1期向S期的转换,使其停留于G1/G0期;同时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及激活bax蛋白的表达等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
- 张辉高庆贞张捷赵跃然吕家驹
- 关键词:米非司酮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肿瘤细胞凋亡
- 米非司酮诱导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在体外诱导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1,10,50和10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于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24~120h的吸光度(A)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24和48h后DU.145、PC-3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米非司酮作用DU-145、PC.3细胞后bax、bcl-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μmol/L米非司酮组的A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0和100μmol/L米非司酮组的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米非司酮对前列腺癌DU-145、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前列腺癌DU-145细胞24和48h的凋亡率分别为15.3%和30.4%,PC-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2.2%和32.0%。经10μmol/L米非司酮作用后,DU-145、PC-3细胞中VEGF和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而bax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米非司酮以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DU-145和Pc-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蛋白的表达。从而下调bcl-2、激活bax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 张辉吕家驹高庆贞张捷
- 关键词:米非司酮前列腺肿瘤脱噬作用
- 米非司酮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吕家驹张辉高庆贞张捷高聆
- 关键词:细胞凋亡机制前列腺癌米非司酮PC-3类固醇激素肿瘤细胞凋亡
- 尿毒症患者透析间期体重获得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获得量 (IDWG % )与患者营养状况、血压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 8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12周 ,记录患者的营养状况 (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臂肌肉面积、体重指数 )、透析充分性 (Kt/V)、标准蛋白分解率 (nPCR)和血压变化 ,进行生活质量SF - 36问卷调查。分析IDWG %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按不同的IDWG %将患者分组 ,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IDWG %平均值为 (6 .8± 2 .7) %。IDWG %与患者的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臂肌肉面积、体重指数、Kt/V、nPCR、SF - 36体能综合评分、SF - 36精神综合评分呈正相关 ;IDWG %与干体重呈负相关 ;ID WG %透析前平均动脉压、透析血压下降率无相关性。分组比较表明 ,IDWG % >8%的患者 ,透析中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增大。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 ,高水平的IDWG %伴随好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并且对血压影响不大。对透析患者水的限制应该个体化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高庆贞朱彬王小平任万军王璞靖永胜李进刘子栋
-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体重生活质量血压
- MHC-Ⅰ细胞内抗体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
- 2012年
- 目的构建Ⅰ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方法合成内质网滞留型MHC-Ⅰ细胞内抗体的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酶切获取该胞内抗体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SSHG/CMV的EcoR I-BamH I位点构建pSSHG/MHC-Ⅰ。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腺病毒辅助质1粒pFG140、包装质粒pAAV/Ad及已构建的pSSHG/MHC-Ⅰ三质粒在293细胞系中同源重组包装rAAV。采用地高辛标记的斑点杂交方法测定rAAV滴度。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病毒质粒pSSHG/MHC-Ⅰ及人类MHC-Ⅰ胞内抗体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MHCI),经蔗糖梯度离心法获得rAAV组分,梯度稀释测得滴度为6.88×1010PFU/mL。结论通过分子克隆体外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rAAV-MHCI,为下一步人体细胞实验及移植免疫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王小平张瑞斌朱彬高庆贞靖永胜任万军王璞王琪
- 关键词:细胞内抗体内质网腺相关病毒
- 糖尿病肾脏疾病透析患者肌钙蛋白T水平的变异及临床价值分析
- 2025年
- 目的明确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透析患者中的变异情况,评价TnT对DKD透析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8553例透析患者及其TnT值进行筛选,依据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除5692例,排除不符合TnT入选标准者2485例,最后入选376例患者。入选患者根据原发疾病分为DKD透析组和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透析组,比较2组患者TnT基线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阈值,进一步分析DKD透析患者TnT基线的影响因素及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DKD透析组患者TnT基线水平(267.27 ng/L)明显高于NDKD透析组患者(76.09 ng/L),是NDKD透析组的3.51倍;NDKD透析组患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阈值为166.85 ng/L,DKD透析组患者的最佳阈值为367.45 ng/L;DKD透析组中男性的TnT基线水平高于女性,TnT基线水平与年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下肢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负相关。随着TnT基线水平逐级递增,DKD透析组患者心肌梗死率、心因性病死率、糖尿病足部溃疡率、全因死亡率也逐级升高。结论DKD透析组患者的TnT基线水平明显高于NDKD透析组患者,且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更高的阈值。TnT基线水平升高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因素影响,可作为不良事件的预后指标。
- 于瑞程翠翠张珊杨晓霞孙馨宇高庆贞
-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肌钙蛋白T心肌梗死影响因素预后不良
- 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胰岛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有研究表明,供体骨髓细胞输注(bon emarrow cell transfusion)能够诱导受体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1-2]。我们通过大鼠胰岛移植实验,观察输注供体骨髓细胞后移植胰岛存活时间的变化,以及PKH26标记的供体骨髓细胞在受体胸腺和淋巴结的嵌合情况,探讨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
- 高庆贞靖永胜王小平雷强张瑞斌
- 关键词:胰岛骨髓细胞输注免疫耐受西罗莫司
- 同种异体单核细胞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产生IP-10、I-TAC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对异体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活化作用以及产生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型趋化因子(I-TAC)的效果。方法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酶消化法分离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建立单核细胞与VEC共培养系统。用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VEC表面粘附分子CD54、CD62E表达的情况,用RT-PCR检测VEC内I-TAC和IP-10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结果表明,VEC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细胞内IP-10和I-TAC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且在48、72h的表达维持在较高的水平。FACS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培养的VEC少量表达CD54分子,不表达CD62E分子。与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共培养24h后,VEC表面CD62E和CD54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在同种异体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反应中,单核细胞能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表达IP-10、I-TAC等趋化因子和CD54、CD62E等粘附分子,参与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
- 高庆贞王璞王琪姚小美王丽李进王小平徐何
- 关键词:单核细胞粘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