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鹏飞
- 作品数:32 被引量:301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藏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3年
- 近40a(1971—2010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旱季气温显著增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从地区分布来看,藏西北中东部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小,气候呈暖湿化趋势;西部的狮泉河等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近40a藏西北地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提前,结束期推迟,持续日数增多,期间积温和降水量也呈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分地区牲畜抓膘期日数显著增多〔倾向率为2.7 d.(10a)-1〕,掉膘期日数显著减少〔倾向率为6.1 d.(10a)-1〕,气候变化趋势对藏北草地畜牧业十分有利。合理调整畜种结构,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尤其是山羊数量,对遏制藏西北地区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 张核真路红亚洪健昌马鹏飞
- 关键词:高寒草原气候变化降水量蒸发量畜牧业
- 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频率及传输过程被引量:1
- 2023年
- 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至翌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基于转移熵方法构建了沙尘传输矩阵,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交互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山南和日喀则两大宽谷沙源区,具有3~4 h持续性,并具有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白天单峰型、北部上半夜和上午双峰型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沙尘在空间上既有跨行政区传输,又在区内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过程。区域传输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沙尘源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影响。两大宽谷和高海拔区作为沙源区不仅显著影响本区的自身和区内传输贡献,而且在西风带作用下对区外的传输贡献也很强,是沙尘传输空间网中重要节点,也是沙尘治理关键区。
- 拉珍唐叔乙坚参扎西次珍马鹏飞
- 关键词:沙尘日变化
- 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和M-K法等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近50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的年、季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雅江流域近50年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的升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35℃/10a、0.31℃/10a和0.45℃/10a。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各气温呈明显的逐年代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速度极大,尤其是21世纪初增温更加显著。
- 格桑尼玛吉马鹏飞洪建昌
- 关键词:气温变化特征
- 1961-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0
- 2014年
- 采用1961-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气象站近50a降水量的实测数据,统计降水量的年、干季、湿季平均序列;结合流域6个水文站近50a年径流序列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1961-2010年近50a年平均降水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3.3mm·(10a)一,其中干季、湿季分别为1.9mm·(10a)^-1和1.4mm·(10a)^-1,均为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相对偏多,70年代较平稳,而80年代为最少,到90年代有所回升,21世纪前10a降水量处于不显著的增多态势.雅鲁藏布江径流的变差系数C,值在0.15~0.40之间,年际变化较小.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相对的丰水期,70年代减少,80年代达到最小值,之后径流有所回升,进入21世纪前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年、湿季尺度上径流量和降水量的相关显著,湿季作为径流主要形成期,其降水量的多寡直接影响流域径流量的丰枯,湿季降水量的增减影响着流域径流量的增减.由此可见,降水变化是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最主要影响因子,最终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径流量的丰枯.
- 杨志刚卓玛路红亚达瓦次仁马鹏飞周刊社
- 关键词:径流量降水量雅鲁藏布江流域
- 对喜马拉雅山脉中段6个台站的气候变化分析
- 利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北两侧6个气象站1971-2007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异常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北两侧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冬半年升温幅度大于夏半年.年及...
- 张核真边巴次仁唐小萍马鹏飞路红亚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
- 雅鲁藏布江中游不同地表输沙量特征被引量:9
- 2022年
- 雅鲁藏布江河流宽谷区是青藏高原风沙活动最为强烈地区之一。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的最主要指标之一,但目前对该地区输沙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利用旋转多路方口集沙仪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河岸沙地、河漫滩沙地和山麓沙地3种地表类型、6个点2020年9—12月的输沙量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对比不同下垫面的输沙量,分析地表特征对输沙量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量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风沙流结构可以用指数函数表达。观测期间各观测点月平均风速差值变化较小,介于0.31 m·s^(-1)(昌果)到1.19 m·s^(-1)(多颇章),所以沙源和下垫面特征是影响研究区输沙量时空差异的主要因子。昌果沙源最丰富,所以输沙量最大(月平均903.0 g),森布日沙源几乎没有变化且生长植被,所以输沙量最小(月平均43.7 g),说明河岸流沙区的风沙活动最为强烈。近地层1 m高度的输沙量在河漫滩沙地(森布日、桑日)、河岸沙地(昌果、阿扎)和山麓沙地(桑耶寺、多颇章)明显不同,说明输沙量与地表植被特征和沙源密切相关,且沙粒运动过程具有比平原更高、更远的特点。根据近地层风沙流结构、输沙量和累计输沙量频率曲线,研究区的防沙治沙应该以河岸和河漫滩为重点。
- 落桑曲加张焱马鹏飞扎多格多张正偲
- 关键词:风沙活动集沙仪输沙量
- 1981-2014年西藏各时次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利用西藏自治区38个气象站点1981-2014年逐日02:00、08:00、14:00和20:00北京时4个时次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34年来西藏时次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突变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变化率与经纬度、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4年西藏四季各时次气温表现一致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4-0.80℃/10a,以冬季升温最为显著。在各时次中,除夏季08时升温率大之外,其他三季均以14时升温率最大。各站年时次气温最大升温率为0.36~0.94℃/10a(P〈0.001),只有32%的站点出现在08时,主要分布在昌都市大部、阿里地区大部以及那曲、拉萨、日喀则等站点,其余站点都出现在14时。春、秋季时次气温升温率与经度有关,西部大于东部;冬季时次气温升温最大区域主要在高海拔和纬度较高地区,夏季气温升幅最大区域位于较高纬度。20世纪80年代四季和年各时次气温均为负距平,而21世纪最初的10年各时次气温一年四季都为正距平。在时间转折上,34年来西藏年、季绝大部分时次的气温都发生了气候突变,夏季4个时次气温突变时间都发生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冬季02时和08时气温突变点发生20世纪90年代末,14时和20时气温的突变点却出现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影响西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地形、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 杜军马鹏飞潘多
- 安多近40年深层地温的变化特征
- 1966-2008年安多80~32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0年安多深层平均地温的年、季变化特征,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深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出极显著的...
- 路红亚马鹏飞
- 关键词:深层地温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
- 西藏地区1971——2008年台站观测总云量的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09年
- 利用1971—2008年西藏地区22个台站观测的总云量资料,初步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总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藏大部分区域年总云量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其中那曲中西部的减幅最大,达2.32%/10a,而南部边缘年总云量减少的趋势不显著。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呈负相关。总云量的Hurst指数表明,西藏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呈减少的趋势,未来这种减少的趋势将持续,短时期内不会发生逆转。
- 唐小萍张核真路红亚马鹏飞
- 关键词:总云量
-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被引量:15
- 2009年
-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 杜军高荣马鹏飞刘远明周刊社
- 关键词: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