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军

作品数:70 被引量:1,152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天文地球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8篇气候
  • 19篇气候变化
  • 17篇年代际
  • 17篇年代际变化
  • 15篇年际
  • 15篇年际和年代际...
  • 9篇突变
  • 9篇气候突变
  • 9篇气温
  • 8篇江流
  • 8篇降水
  • 7篇地温
  • 7篇怒江流域
  • 6篇气候特征
  • 5篇地表
  • 5篇地表湿润指数
  • 5篇影响因素
  • 5篇湿润指数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机构

  • 66篇西藏自治区气...
  • 2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4篇西藏自治区气...
  • 8篇西藏高原大气...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作者

  • 70篇杜军
  • 17篇拉巴
  • 14篇袁雷
  • 11篇路红亚
  • 10篇周刊社
  • 10篇石磊
  • 9篇马鹏飞
  • 8篇刘依兰
  • 5篇杨勇
  • 5篇边多
  • 5篇李春
  • 4篇左慧林
  • 3篇杨志刚
  • 2篇唐小萍
  • 2篇格桑
  • 2篇向毓意
  • 2篇卓嘎
  • 2篇翁海卿
  • 2篇洪健昌
  • 1篇周顺武

传媒

  • 10篇冰川冻土
  • 7篇地理学报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西藏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气象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草业科学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12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 2篇1999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1—2014年西藏0℃界限温度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2
2016年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分析西藏0℃界限温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合理开发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西藏38个站点1981—2014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和距平等统计方法,对西藏≥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4年西藏平均每10年≥0℃初日提早3.1天、终日推迟1.9天、持续日数延长5.0天和积温增加83.2℃·d,这种变化在低海拔地区表现的更明显。大部分站点≥0℃界限温度都表现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0℃初日和积温的突变点出现在21世纪初,终日突变时间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而持续日数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突变。
马鹏飞杜军杜晓辉
关键词:气候突变
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方法的西藏春青稞干旱趋势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基于联合国农粮署(FAO)提供的Penman-Monteith方法,评估了1981—2010年西藏春青稞生育期内的自然水分供需比(PET),以探索利用PET开展针对作物的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不同降水带之间的PET差异比不同温度带之间的差异更大。在各个降水带内,春青稞在生育中前期受旱几率均相对较高,其中干旱和半干旱区的旱情和出现旱灾的概率均更高。从PET的年际变化来看,西藏全区的PET数值在降水、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的共同影响下经历了缓慢下降、快速上升、快速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PET与日均降水的相关性最高。综上,PET可以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综合考虑气象、光照和作物本身属性对春青稞的受旱程度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化评估,适合用于针对作物的旱情评估业务。
高佳佳徐薇边央平措桑旦巴桑杜军
关键词:干旱趋势青稞生育期
近40a西藏怒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西藏怒江流域1971—2010年9个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第99个百分位值确定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对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怒江流域极端降水阈值为20.6~33.8mm,分布与年降水量的走向基本一致。近30a那曲地区大部、八宿和察隅最大日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尤其是察隅,增加了5.2mm.(10a)-1;极端降水频数丁青、八宿和察隅趋于增多,其他各站倾向于减少(-0.06~-0.41 d.(10a)-1;年极端降水量察隅以29.4mm.(10a)-1的速度明显增加,左贡变化不大,其他站点呈减少趋势,为-1.0~-27.2mm.(10a)-1;年极端降水强度那曲、索县、左贡和察隅为增强趋势,为0.6~6.2mm.d-1.(10a)-1,比如、洛隆和八宿无变化,安多和丁青呈减小趋势。极端降水频数、极端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前均存在4~5a的显著周期,在2000年以后均存在2~4a的显著周期。
杨勇杜军罗骕翾石磊
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怒江流域
近25年雅鲁藏布江中游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被引量:26
2008年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中游1981~2005年14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雅江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在流域绝大部分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幅为109.92mm,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2℃/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23℃/10 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少(-0.29℃/10 a)。因此,雅江中游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年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杜军胡军刘依兰鲍建华拉巴
关键词:气候变化蒸发皿蒸发量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
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温度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08年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d/10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杜军胡军廖健拉巴杨勇
关键词:温度负积温气候倾向率
青藏高原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7
2011年
根据1967~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67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汛期(5~9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EOF分解揭示出青藏高原汛期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南北反向型、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向型。南北反向型分布存在着3~5a的年际变化周期和10~12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而全区一致型普遍存在着5~7a的振荡周期。近42年来青藏高原北区降水主要表现为减少的趋势,而南区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汛期降水的南北反向型分布主要受初夏(5~6月)降水的影响,而全区一致型分布主要受盛夏(7~8月)降水的影响。
周顺武王传辉杜军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汛期降水
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降水模拟及预估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流域汛期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推算一定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通过百分位法、Hill图法、年交叉率法选取阈值,借助广义帕累托分布函数(GPD)对流域极端降水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9百分位时的阈值为流域内各站点的最佳阈值,且各站点超阈值序列通过了M-K的平稳性检验,无明显突变。拟合效果通过K-S检验,各站点拟合的极端降水理论频数和实测频数基本相符。尺度参数的大值区位于流域下游,表明该地区的极值波动大;形状参数正值区位于流域中上游地区,说明发生破纪录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拟合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从5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值来看,雅江流域除拉孜站外,其他地区降水极值均超过30mm,日喀则地区的降水极值达50mm;各地区20年一遇和30年一遇的降水极值增长的非常缓慢。通过与实际极端降水值对比分析得出,GPD拟合计算出的重现期水平基本符合实际,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高佳佳杜军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流域广义帕累托分布极端降水重现期
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基于西藏那曲地区6个地面气象站(台)1961-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采用极端最高气温、暖(冷)昼(夜)天数和生长季长度等10个指标,运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藏北牧草生长季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0年藏北牧草生长季的TXx(极端最高气温)、TXn(最高气温极小值)、TNn(极端最低气温)和TNx(最低气温极大值)都表现为升高趋势,其中TNn升幅最大,为0.40℃·10a-1。DTR(气温日较差)以-0.17℃·10a-1的速度显著变小(P<0.01),GSL(生长季长度)以1.8d·10a-1的速度明显延长。牧草生长季的TX90p(暖昼天数)和TN90p(暖夜天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分别增加4.11和11.81d,尤其是近30年TN90p升幅更明显,达23.03d·10a-1;而TX10p(冷昼天数)和TN10p(冷昼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为-3.33和-6.69d·10a-1。在10a年际变化尺度上,极端气温暖指数(TNx、TX90p、TN90p和GSL)呈现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冷指数(TX10p、TN10p)和DTR表现为下降趋势。在时间转折上,TXx突变时间较早,发生在1984年;其他指数的突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有利于藏北牧草的生长。
杜军周刊社袁雷建军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被引量:47
2007年
利用1971-2005年西藏10个站的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0.8m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oC/10a的速率升高;有5个站的1.6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20~0.60oC/10a;3.2m年平均地温6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m处,①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年和1983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者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而林芝1993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前5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世纪前5年,异常偏低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cm/10a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胡军杜军边多左慧林格桑杨勇
关键词:地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青藏高原高寒区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000 kg·hm^-2。3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000 kg·hm^-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弓开元何亮邬定荣吕昌河李俊周文彬杜军于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作物模型气候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