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宇
-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药微球介入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0年
- 药物微球是近年来利用微球化技术发展的药物新剂型,将微球制剂应用于中药可以弥补传统剂型的缺陷,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使用剂量和非靶部位的毒性,使其具有缓释和靶向特性,因此中药微球已成为中药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我们就中药微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 陈红宇王炎李琦
- 关键词:微球中药肿瘤介入
- 中药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就诊时多已属晚期,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检索了建国以来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中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代表性的临床文献共103篇(共涉及病例数...
- 王炎陈红宇李琦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药介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文献传递
- 丹参酮II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介入治疗兔肝癌的研究
-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低氧状态下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制备了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TanshinoneⅡA-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 M...
- 陈红宇
-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
-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百秋李醇纳米颗粒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及机制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百秋李醇(PA)纳米颗粒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利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EGFR靶向肽AA1(DSPE-PEG-AA1)脂质体负载PA,构建靶向EGFR的PA脂质体纳米颗粒(EGFR-PA-NP)。②将人NSCLC A549细胞(2×106个/只)接种于裸鼠腋下,建立肺癌异种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10只模型裸鼠随机分为PA脂质体纳米颗粒(PA-NP)组和EGFR-PA-NP组(n=5),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20 mg·kg^(-1)相应药物,24 h后剥取肿瘤、癌旁、肝、肺、心、脑、肾、脾、胃、小肠等组织,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检测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③20只模型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0μL)、PA组(15 mg·kg^(-1))、PA-NP组(15 mg·kg^(-1))和EGFR-PA-NP组(15 mg·kg^(-1))(n=5),分别尾静脉注射给予相应干预,隔日1次,共28 d。28 d后观察药物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法检测皮下移植瘤中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皮下移植瘤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下移植瘤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p-mTOR表达水平。结果①制备的EGFR-PA-NP粒径为(122±6.90)nm、Zeta电位为(-24.28±3.76)mV、包封率为85.24%、载药量为8.09%,符合纳米颗粒特征。②LC-MS法检测药物组织分布结果显示,EGFR-PA-NP组药物在裸鼠瘤体内的富集量是PA-NP组的3倍,显著高于PA-NP组(P<0.05)。③在裸鼠A549皮下移植瘤模型中,PA组、PA-NP组和EGFR-PA-NP组裸鼠瘤体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而EGFR-PA-NP组瘤体体积明显小于PA-NP组(P<0.05)。与PA-NP组相比,EGFR-PA-NP组肿瘤中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CD3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p-Akt、p-mTOR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EGFR-PA-NP能够通过促进肿瘤细�
- 段振东张欣欣陈红宇杨柳
- 关键词:百秋李醇木防己药物载体中药研究
- 中药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就诊时多己属晚期,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有了明显提高,但中、长期疗效仍不能...
- 王炎陈红宇李琦
- 关键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栓塞剂
- 文献传递
- 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对兔肝动脉的栓塞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在DSA监视下经肝动脉注入丹参酮ⅡA微球,注入后10 min,1、3、7、14、21、30、42 d各取3只再次造影,观察肝动脉栓塞情况,并处死取肝、心、脾、肺、肾和胃组织,观察病理变化,同时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栓塞后10 min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消失。栓塞后第1、3、7、14、21、30 d造影,肝动脉末梢血管均未显影。栓塞后第42 d造影显示肝动脉末梢血管已显影。病理切片显示栓塞部位出现炎性及坏死。常规和生化结果:介入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AST、ALT均在栓塞后第3 d达到最高值,第7 d恢复正常水平(P>0.05)。结论丹参酮ⅡA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效果,栓塞时间在30~42 d,是一种理想的肿瘤介入栓塞剂。
- 陈红宇李琦陈庆华赵泽华韩蕾王之徐嵩森王炎
- 关键词:微球栓塞
- 丹参酮Ⅱ_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体内药物分布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建立测定兔体内丹参酮ⅡA的HPLC方法,并考察丹参酮Ⅱ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TS-PLA-NP)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兔耳缘静脉注射TS-PLA-NP和丹参酮ⅡA溶液,在设定时间点从颈静脉取血制样,以吉非罗齐为内标,采用HPLC-MS法测定丹参酮ⅡA在兔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组织分布,药动学参数采用DAS2.0进行统计。结果:吉非罗齐和丹参酮ⅡA在该条件下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0.5、14.5 min。TS-PLA-NP在家兔体内的t1/2由丹参酮ⅡA的2.573 h延长到4.117 h;MRT0~∞由2.585 h延长到6.033 h,峰浓度由0.21 mg/L减少到0.134 mg/L。静脉给药后2 h,丹参酮ⅡA纳米药物组肝脏和肿瘤中的浓度均高于丹参酮ⅡA组;丹参酮ⅡA以纳米的剂型给药后2 h,肝脏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了5倍以上,肿瘤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了近9倍;心、肾、脾、肺等组织中药物浓度均明显降低;血液中浓度下降了近10倍。结论:丹参酮ⅡA聚乳酸载药纳米粒在兔体内具有良好的缓释和肝靶向特征。
- 王炎冯年平南忆蕾周利红陈红宇范忠泽李琦
- 关键词:聚乳酸纳米粒HPLC-MS内标法药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