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军

作品数:24 被引量:12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早白垩世
  • 12篇白垩世
  • 10篇古地理
  • 8篇恐龙
  • 8篇恐龙足迹
  • 7篇盆地
  • 6篇白垩统
  • 5篇下白垩统
  • 4篇冀西北
  • 4篇古生态
  • 4篇河口群
  • 3篇盆地分析
  • 3篇盆地演化
  • 3篇中生代
  • 3篇兰州-民和盆...
  • 3篇化石
  • 3篇古水流
  • 3篇后城组
  • 3篇沉积环境
  • 3篇沉积相

机构

  • 20篇中国地质大学...
  • 20篇中国地质科学...
  • 16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南冶金地质...

作者

  • 24篇陈军
  • 20篇旷红伟
  • 19篇柳永清
  • 19篇彭楠
  • 18篇许欢
  • 18篇刘海
  • 17篇徐加林
  • 10篇薛沛霖
  • 9篇王宝红
  • 9篇刘燕学
  • 9篇董超
  • 7篇章朋
  • 7篇汪明伟
  • 2篇王西宁
  • 1篇杜冬霞
  • 1篇胡湘瑜

传媒

  • 10篇古地理学报
  • 5篇地质通报
  • 3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4
  • 1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沉积特征及古地理
晚中生代全球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背景的演化期,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中生代盆地,位于祁连山北缘的兰州-民和盆地成为这个时期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之一,因此对其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过程、物源特征及古地理、古生态特征的研究具...
陈军
关键词: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河口群古地理
文献传递
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被引量:13
2013年
物源分析是判断古侵蚀区位置和恢复盆山格局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古流向、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分析北祁连—北山地区下白垩统的物源,进一步探讨早白垩世盆山格局。综合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北祁连-北山地区的沉积物源分别来自南、北两大物源区。南部物源区由奥陶纪北祁连洋火山弧、中-晚志留世—泥盆系中祁连与阿拉善地块碰撞造山花岗岩、新元古代中祁连裂解岩浆岩与变质岩基底、早中生代南祁连岩浆岩组成;北部物源区则主要为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增生造山与后碰撞期花岗岩、塔里木板块东部敦煌-库鲁克塔格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岩和深成变质岩。早白垩世初期,走廊带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物源区,早白垩世早期南、北部物源同时存在,早白垩世中期则逐渐以南部源区为主,早白垩世晚期西北部和南部同时为物源供给区。整个早白垩世期间,北祁连-北山东部为统一的内陆湖盆群。
彭楠柳永清旷红伟陈军薛沛霖徐加林刘海刘燕学许欢董超
关键词:早白垩世沉积物源碎屑锆石
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兰州-民和盆是早白垩世时期中国西部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该时期主要发育的河口群是一套红褐色碎屑岩地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口、盐锅峡、兰州中铺等地河口群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等方面对盆地内的河口群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河口群在沉积相序上经历了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湖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的演化过程。在对大通河组与河口群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通河组的时代宜划归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且河口群地层包括了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结合河口群砾石成分、砂岩组分和古水流等的分析,认为早白垩世盆地周缘的祁连山隆起区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早白垩世时期河口群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并以此进一步建立了兰州-民和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理格局。
陈军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许欢董超刘海薛沛霖徐加林
关键词: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盆地分析
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被引量:15
2013年
阴山—燕山地区的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为巨厚的紫色粗碎屑岩沉积序列,时限为154-137Ma。燕山东部以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燕山西部片麻岩和岩浆岩居多,阴山地区则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沉积物源(砾石)组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岩石组合特点。砂岩Qm-F-Lt图解显示其来源于再旋回造山物源区。不同地区古水流特征显示局地汇聚水流体系特征,暗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北缘发育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中小型盆地。沉积物碎屑锆石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辽西土城子组具有115.2-144.2Ma、199.4-380.3Ma和1522-2629.1Ma 3个年龄区间。阴山地区大青山组时代主要为1685-2325Ma,中侏罗统召沟组为1790.2-2471.2Ma,中上侏罗统长汉沟组为627.7-1971.2Ma和2003.9-2245.4Ma。燕山西部尙义后城组为206.7-371Ma,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阎家窑组为225-364.7Ma和2643.9-2271.9Ma。辽西土城子组的物源主要来自燕山东部的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尚义后城组和阎家窑组物源来自华北北部和兴蒙造山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及前寒武系;阴山地区召沟组—长汉沟组—大青山组物源来自阴山南麓前寒武系。辽西土城子组中发育基性(辉绿岩)岩脉和碱性岩体,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发育西向巨型风成砂(带)沉积(137Ma)等都指示了区域性伸展的构造背景。
许欢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董超薛沛霖徐加林陈军刘海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后城组土城子组碎屑锆石
冀西北尚义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后城组恐龙足迹新发现及生物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陈军徐加林刘海章朋
关键词:后城组恐龙足迹古地理
祁连山北缘旱峡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主要由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等3种类型沉积相、亚相与微相类型组成,发育了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的沉积类型;湖泊沉积主要发育在下沟组底部和中沟组,扇三角洲沉积分布在下沟组中—上部,中沟组发育河流沉积。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期古流向以EN向为主,早白垩世晚期以W向为主,表明沉积沉降中心也由早期的旱峡西移至研究区西南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模式。
刘海旷红伟胡湘瑜柳永清彭楠王西宁徐加林薛沛霖陈军
关键词:祁连山北缘下白垩统沉积相
中国北方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与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纪时期发育着多个重要的陆地生物群。华北北部中侏罗世时期(165Ma)的陆地生物群称之为燕辽生物群,包括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带毛恐龙(早于始祖鸟),以及哺乳类和早期翼龙类与精美昆虫类等;早白垩世中期(...
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许欢陈军董超王西宁徐加林薛沛霖刘海杜东霞王宝红蒋珊章朋
关键词:侏罗-白垩纪古地理古生态
文献传递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沉积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态学意义被引量:20
2013年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许欢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董超薛沛霖徐加林陈军刘海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地理古生态
山东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与古地理背景被引量:19
2013年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旷红伟柳永清吴清资程光锁许克民刘海彭楠许欢陈军王宝红徐加林汪明伟章朋
关键词: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古地理
山东诸城棠棣戈庄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2
2013年
新近野外调查发现,山东诸城西北棠棣戈庄下白垩统大盛群发育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其赋存于大盛群田家楼组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黄绿色粉砂岩韵律层中。研究区共发现29个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23个构成1条半圆形行迹,初步研究确定造迹者为蜥脚类恐龙,个体较小、身长3~4m、处于漫步状态。根据岩层中共生发育的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纹层理、水平层理、雨痕、泥裂等沉积构造,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大盛群为滨浅湖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砂质滩坝、滩坝边缘、沙泥混合滩及泥滩等沉积微相,恐龙足迹化石产在砂质滩坝微相细砂岩、粉砂岩层面上。河湖相细砂岩、粉砂岩有利于恐龙足迹化石赋存,也暗示蜥脚类恐龙喜好在湖岸边活动,表明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王宝红柳永清旷红伟王克柏陈树清张艳霞彭楠许欢陈军刘海徐加林汪明伟
关键词: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沉积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