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梅香

作品数:8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亚热带
  • 5篇南亚热带
  • 4篇红椎
  • 2篇土壤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人工林
  • 2篇物种
  • 2篇物种多样性
  • 2篇马尾松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1篇大型真菌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器官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化学
  • 1篇生物量

机构

  • 7篇广西大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邵梅香
  • 6篇覃林
  • 5篇谭玲
  • 4篇何友均
  • 4篇李智勇
  • 4篇梁星云
  • 2篇朱炳根
  • 1篇李辉信
  • 1篇李敏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被引量:35
2012年
用乡土树种培育优质大径材已成为南亚热带满足林产品需求和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优化森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对广西凭祥伏波林场13年生西南桦纯林、12年生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素密度、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桦与红椎不同器官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81.11—600.79 g/kg和451.24—543.42 g/kg,与中国南亚热带地区其他树种的碳素密度接近。相同树种不同器官之间以及不同树种相同器官之间的碳素密度差异显著(P<0.05)。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灌木层的平均碳素密度分别为437.15 g/kg和436.98g/kg,混交林草本层平均碳素密度比纯林高,差异性显著(P<0.05)。西南桦纯林土壤各层碳素密度均高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但差异不显著(P>0.05)。(2)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乔木层碳贮量(29.144 t/hm2)略高于西南桦纯林(28.541 t/hm2),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76.486 t/hm2)比纯林生态系统碳储量(305.514 t/hm2)低。西南桦纯林、西南桦×红椎混交林植被层碳贮量分别占其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64%和10.58%,凋落物层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19%和0.56%。(3)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椎混交林土壤碳贮存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西南桦纯林土壤层(0—60cm)碳贮量(275.488 t/hm2)明显高于西南桦×红椎混交林土壤层(0—60cm)碳贮量(245.688 t/hm2),分别占其生态系统碳贮量的90.17%和88.86%。(4)西南桦×红椎混交林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2.428 t.hm-.2a-1)高于西南桦纯林乔木层碳素年净固定量(2.196 t.hm-.2a-1),表明混交林比纯林的碳固定速度快。
何友均覃林李智勇邵梅香梁星云谭玲
关键词:红椎碳贮量南亚热带
白腐真菌在环境保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白腐真菌是生物界中一类引起木质白色腐烂的丝状真菌的总称。其菌丝能够进入树木或木材的木质细胞腔内获取营养,同时释放出酶类物质。重点介绍了:1)白腐真菌与细菌相比在降解环境污染物方面的优势:广谱性、低营养及高适应性;2)白腐真菌降解环境污染物的酶解方式;3)白腐真菌在大气、污水和土壤污染物治理中的广泛应用;4)白腐真菌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测等相关生物技术方面的使用情况;5)白腐真菌今后的研究方向。
邵梅香朱炳根李敏李辉信
关键词:白腐真菌降解大气污染工业污水土壤污染
南亚热带红椎与西南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人工林方面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选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试验中心的珍贵树种一红椎和西南桦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各器官和土壤养分的含量、比较不同器官...
邵梅香
关键词:红椎植物器官土壤营养生态化学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被引量:51
2011年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19.98%)>根(14.48%~17.72%)>叶(5.55%~8.80%)>干皮(4.19%~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t.hm^-2a^-1)。
覃林何友均李智勇邵梅香梁星云谭玲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林生物量
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综述被引量:14
2012年
C、N、P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和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我国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生态化学计量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邵梅香覃林谭玲
关键词:养分循环
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的生态功能及其资源保护被引量:1
2011年
大型真菌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之一,有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它们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有关大型真菌栖息、生长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生态功能以及如何做好资源保护等内容,为进一步做好紫金山大型真菌的保护及领导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邵梅香朱炳根覃林
关键词:南京紫金山大型真菌自然环境生态功能资源保护
南亚热带马尾松红椎人工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被引量:32
2013年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24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cm的林木株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949株·hm-2)>红椎纯林(825株·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383株·hm-2);胸高断面积表现为马尾松纯林(30.05m2·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17.48m2·hm-2)>红椎纯林(12.35m2·hm-2);平均胸径表现为红椎×马尾松混交林(21.7cm)>红椎纯林(9.9cm)>马尾松纯林(9.7cm);除丰富度指数外,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著低于2种纯林(P<0.05);红椎纯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该地区的马尾松纯林,通过林分结构调整,充分依靠林下天然更新,适当补植阔叶树种,最终形成以阔叶树为主的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对于红椎纯林,根据目标树经营体系,通过林分结构调整,补植部分阔叶树种,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阔阔混交林;对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根据目标树经营要求对妨碍目标树生长的林木进行砍伐,促进林下马尾松和红椎更新,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
何友均梁星云覃林李智勇谭玲邵梅香
关键词:马尾松红椎人工林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南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78
2013年
借鉴近自然森林管理理念,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替代南亚热带大面积人工针叶纯林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森林培育方式。1993年,在位于广西凭祥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营造了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为了提高针叶纯林的生产力和维护生态平衡,2007—2008年间,运用近自然森林培育技术,分别在间伐后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中套种等量混合的当地优质乡土树种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gioii)苗木,套种密度均为405株/hm2(以下简称"马尾松近自然林"、"杉木近自然林")。选择邻近地块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未经改造的马尾松、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以下简称"未改造纯林"),研究了马尾松和杉木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近自然林中马尾松和杉木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显著低于各自未改造纯林(P<0.05),但其平均胸径均高于各自未改造纯林,其中马尾松达显著差异(P<0.05)。(2)近自然林成年树(DBH≥10 cm)的林木株数少于未改造纯林,树种仍以马尾松和杉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近自然林小树(5 cm≤DBH<10 cm)和幼树(1 cm≤DBH<5 cm)的物种数、株数均多于未改造纯林,套种的红椎和香梓楠已经成为近自然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幼树物种,红椎和香梓楠在马尾松近自然林中的生长状况优于杉木近自然林。(3)马尾松近自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其未改造纯林均无显著差异;杉木近自然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其他指数则没有显著差异。(4)马尾松和杉木近自然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磷、全氮、全钾和速效钾与各自未改造纯林没有显
何友均梁星云覃林李智勇邵梅香谭玲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性质南亚热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