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覃林

作品数:49 被引量:500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9篇亚热带
  • 18篇南亚热带
  • 16篇土壤
  • 12篇群落
  • 12篇人工林
  • 7篇混交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微生物
  • 6篇混交林
  • 6篇红椎
  • 6篇纯林
  • 5篇树种
  • 5篇马尾松
  • 4篇土壤细菌
  • 4篇桉树
  • 4篇桉树人工林
  • 4篇物量
  • 4篇物种
  • 4篇乡土树种
  • 4篇次生

机构

  • 49篇广西大学
  • 19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49篇覃林
  • 24篇谭玲
  • 13篇何友均
  • 7篇罗应华
  • 7篇温远光
  • 7篇明安刚
  • 6篇邵梅香
  • 6篇庄嘉
  • 5篇李智勇
  • 5篇梁星云
  • 3篇招礼军
  • 3篇朱宏光
  • 3篇陈超凡
  • 2篇蓝嘉川
  • 2篇林建勇
  • 2篇邓艳
  • 2篇陆晓明
  • 2篇陈绍志
  • 2篇雷丽群
  • 2篇吴水荣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5篇林业科学
  • 4篇广西植物
  • 3篇西部林业科学
  • 3篇绿色科技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土壤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被引量:28
2014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人工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和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内,设立标准地,通过在0—60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其各层土壤养分含量与储量,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林地表层(0—20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明显好于红椎纯林和马尾松纯林(P〈0.05);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各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以及土壤层(0~60cm)养分储量高于马尾松林;但红椎+马尾松混交林与红椎纯林之间在各层养分含量、土壤层养分储量的差别各异。总体而言,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优于马尾松纯林和红椎纯林。
谭玲何友均覃林陈绍志
关键词:红椎马尾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
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
2025年
【目的】构建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为该区域天然次生林实施科学修复和抚育措施进而提高林分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八次(2009年)和第九次(2014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筛选出杉木天然林样地784块,选取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作为协变量,以负二项(NB)模型为基础模型,考虑到进界数据过度离散的特点,引入零膨胀模型和Hurdle模型,构建零膨胀泊松(ZIP)模型、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Hurdle-泊松(HP)模型和Hurdle-负二项(HNB)模型。为解决重复测量和分层导致可能存在的数据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问题,在上述5种模型基础上,引入样地所在县域作为随机效应,构建广义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Bai)、土层厚度(ST)、海拔(EL)和年均降水量(MAP)均显著影响杉木林分进界。负二项复合模型(NB、ZINB和HNB模型)在模拟杉木林分进界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泊松复合模型(ZIP和HP模型);ZINB和HNB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NB模型,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HNB模型;引入县域随机效应后,NB、ZIP、ZINB和HP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显著优于基础模型,其中以ZINB混合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基础模型。【结论】单木所属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土层厚度、海拔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林木进界概率和数量的重要因子,构建的气候敏感的杉木天然林林分进界模型具有一定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可为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天然次生林生态修复和中幼林抚育间伐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何江覃林
关键词:杉木混合效应模型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被引量:3
2024年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肖指柔滕金倩秦佳琪梁泽丽何江覃林
关键词:人工纯林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被引量:51
2011年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19.98%)>根(14.48%~17.72%)>叶(5.55%~8.80%)>干皮(4.19%~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t.hm^-2a^-1)。
覃林何友均李智勇邵梅香梁星云谭玲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混交林生物量
不同年龄阶段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被引量:73
2007年
对马占相思人工林6种营养元素(N、P、K、Ca、Mg、S)的含量、积累、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以及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木不同组分营养元素含量的大小次序为树叶>干皮>活枝>枯枝或树根>干材;各组分和凋落物中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其次是Ca或K,然后是S和Mg,P最低;林地土壤中,以K的含量最高,其次是Ca、Mg、N和P,S最低;随林龄的增加,0~40cm土壤N、P和S含量呈增加趋势;(2)4年、7年生和11年生林分营养元素总积累量分别为1022.08、1997.08和2633.45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占73.64%、82.39%和83.65%,林下植被层依次占13.74%、8.74%和6.20%,地表现存凋落物层依次占12.62%、8.87%和10.16%;乔木层以N积累量最大,占总贮存量的53.90%~60.07%,P最小,仅占0.90%~1.23%;(3)马占相思林中不同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分配随林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由4年生以树叶和树枝占主导,逐渐转移到7年生和11年生以干材和树皮为主导;(4)林分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依次为7年生(235.06kg.hm-.2a-1)>11年生(200.26kg.hm-.2a-1)>4年生(188.16kg.hm-.2a-1);林木各组分营养元素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树干>树叶>树枝>根系>树皮,同一组分各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与各组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变化顺序一致,即为N>Ca>K>S>M>P;(5)林分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382.35、432.04kg.hm-.2a-1和403.15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194.19、196.98kg.hm-.2a-1和202.89kg.hm-.2a-1,营养元素的循环系数分别为0.51、0.46和0.50,利用系数为0.51、0.26和0.18,周转期为3.88、8.35和10.86。可见,马占相思人工林早期营养元素利用率低,归还速率较快,林分生长到近熟期(11a)时营养元素的周转期较长,但其归还速率仍然较快,有利于林地地力的恢复、维持和提高。
何斌秦武明余浩光刘运华覃林覃永华
关键词:马占相思人工林年龄阶段营养元素生物循环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被引量:20
2013年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西南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通过对马山县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和成熟林)5个演替阶段15个样地(20 m×50 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停止人为干扰后岩溶植被的更新、演替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群落各层次的覆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覆盖度以成熟林最大,灌木层覆盖度以小乔林最高,而草本层覆盖度以灌丛最高;重要值≥10.00的科、属、种最大值出现在小乔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不同层次的结构明显不同,乔木层的植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乔林最高;成熟林灌木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小乔林和草丛(P<0.05),与石漠和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森林阶段草本层的植物密度显著低于灌丛、草丛和石漠(P<0.0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随着顺向演替发展而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丰富度变化不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草丛阶段最大,成熟林最小;灌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阶段最大,石漠阶段最小;乔木层的丰富度以小乔林最大,成熟林有所下降;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草本层的生态优势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乔木层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岩溶植被恢复可分为恶劣物理环境阈值和顶极种缺乏的阈值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由不同功能特征的驱动种和关键种决定着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越接近演替后期,顶极种越丰富,群落驱动种和关键种向高级、大型和长寿植物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温远光雷丽群朱宏光刘虹覃林马祖陆王克林庄嘉蓝嘉川龙涛陆晓明邓艳谢益君王家妍
关键词:植被演替群落特征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与关联(英文)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种群空间格局对阐明植物群落构建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面积3.2hm^2的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运用O-ring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8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大小关联和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8个优势树种及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云贵山茉莉和毛狗骨柴的大径级与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罗浮槭的大径级与小径级在0~40m上为负相关;58个种对中有2个种对在小尺度上表现正相关。【结论】种子扩散限制与微生境异质性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共存的原因。但是,有关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覃林温远光梁宏温朱宏光
关键词:点格局分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并用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计7517株,隶属52科108属153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DBH为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而言,群落目前更新状态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姜冬冬罗应华何巧萍覃林覃林林建勇
关键词:物种组成径级结构
南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78
2013年
借鉴近自然森林管理理念,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替代南亚热带大面积人工针叶纯林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森林培育方式。1993年,在位于广西凭祥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营造了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为了提高针叶纯林的生产力和维护生态平衡,2007—2008年间,运用近自然森林培育技术,分别在间伐后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中套种等量混合的当地优质乡土树种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香梓楠(Michelia gioii)苗木,套种密度均为405株/hm2(以下简称"马尾松近自然林"、"杉木近自然林")。选择邻近地块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未经改造的马尾松、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以下简称"未改造纯林"),研究了马尾松和杉木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改造早期对群落特征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近自然林中马尾松和杉木的密度、胸高断面积均显著低于各自未改造纯林(P<0.05),但其平均胸径均高于各自未改造纯林,其中马尾松达显著差异(P<0.05)。(2)近自然林成年树(DBH≥10 cm)的林木株数少于未改造纯林,树种仍以马尾松和杉木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近自然林小树(5 cm≤DBH<10 cm)和幼树(1 cm≤DBH<5 cm)的物种数、株数均多于未改造纯林,套种的红椎和香梓楠已经成为近自然林中重要值最大的幼树物种,红椎和香梓楠在马尾松近自然林中的生长状况优于杉木近自然林。(3)马尾松近自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其未改造纯林均无显著差异;杉木近自然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的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其未改造纯林(P<0.05),其他指数则没有显著差异。(4)马尾松和杉木近自然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全磷、全氮、全钾和速效钾与各自未改造纯林没有显
何友均梁星云覃林李智勇邵梅香谭玲
关键词: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土壤性质南亚热带
广西主要人工林地坡面径流水质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为探讨广西主要人工林对坡面径流水质的影响,通过简易径流场收集水样,分别对种植为2008年4月(08EU)、2006年4月(08EU)和2002年4月(08EU)的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以及2002年4月种植的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AM)和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L)坡面径流色度、浊度、pH、化学需氧量(COD)、总N和总P等进行了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①桉树成熟林坡面径流色度分别为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的3.6~5.6和2.1 ~2.2倍,pH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低于杂交相思林;②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pH值以及COD随林龄增加而显著提高,pH值和COD由幼龄林的4.36和26.8 mg·L-1逐渐升高至成熟林的5.47和388.4 mg·L-1,但总N和总P含量差异不显著;③距上次暴雨间隔时间越长,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COD、总N和总P含量越高,pH值越低,降雨特征对幼龄和中龄按树林水质的影响大于成熟林、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④清除凋落物显著增加桉树人工林坡面径流浊度、总N和总P含量,降低pH值、色度和COD.凋落物是桉树人工林影响地表水色泽、COD的关键因子,桉树凋落物自身特性与易分解性是桉树林区地表水颜色变深的主要原因,而浊度和总N含量主要受土壤侵蚀影响.
杨钙仁蔡德所苏晓琳石贤辉覃林蒋代华
关键词:人工林坡面径流水质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