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力剑

作品数:31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动脉
  • 26篇主动脉
  • 14篇夹层
  • 13篇手术
  • 13篇主动脉夹层
  • 7篇主动脉瘤
  • 6篇外科
  • 5篇胸腹
  • 5篇胸腹主动脉
  • 5篇替换术
  • 5篇腹主动脉
  • 4篇动脉疾病
  • 4篇心脏
  • 4篇心脏外科
  • 4篇主动脉弓
  • 4篇主动脉疾病
  • 4篇象鼻手术
  • 4篇STANFO...
  • 4篇B型主动脉夹...
  • 3篇动脉弓

机构

  • 30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31篇程力剑
  • 27篇朱俊明
  • 23篇孙立忠
  • 17篇葛翼鹏
  • 14篇里程楠
  • 14篇郑军
  • 13篇刘永民
  • 12篇陈雷
  • 12篇乔志钰
  • 10篇胡海瓯
  • 9篇齐瑞东
  • 8篇刘巍
  • 6篇潘旭东
  • 6篇邢晓燕
  • 6篇郑铁
  • 4篇白涛
  • 4篇胡海鸥
  • 4篇张明
  • 4篇夏瑀
  • 4篇钟永亮

传媒

  • 13篇中华胸心血管...
  • 6篇中国医药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总结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探讨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50例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组(病程〈2周)和慢性组(病程≥2周),各有2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的方式。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检验、方差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均行CTA检查。同期行心脏手术15例次,血管外旁路手术16例次,无手术死亡。术后分别随访(33.76±16.15)个月和(42.44±14.08)个月。共失访2例,两组患者术后发生I型内漏各2例。慢性组3例晚期死亡。两组主动脉事件发生率和晚期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慢性复杂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可靠。需要二期手术以及合并需同期心脏手术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直视支架象鼻手术的最佳指征。预期寿命长且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B型夹层患者也适合做直视支架象鼻手术。患者是否处于急性期并非手术禁忌。
程力剑朱俊明刘巍陈雷里程楠乔志钰胡海瓯葛翼鹏孙立忠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心脏外科手术象鼻手术
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致病基因鉴定及表型特征研究
2016年
目的对两个汉族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查,同时总结家系临床表型特征。方法使用全外显子捕获+高通量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致病基因鉴定。临床表型检查参照马方综合征和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已报道的表型特征,由心外科医师和遗传学专家共同实施。结果TAA01家系检测分析后得到4个已知可能致病的变异位点:FBNl(rs140598),MYH11(rs185661462),MYLK3(rs77620762),TGFBRl(rs111426349)。Sanger法证实TGFBRl(C.1459C〉T)与该家系胸主动脉疾病呈共分离。早发的主动脉窦部扩张是该家系内一显著特征,家系内6位主动脉窦瘤/扩张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3.2岁。TAA02家系致病基因为ACTA2(C.445C〉T),伴皮肤网状青斑改变。结论TGFBRl(C.1459C〉T)和ACTA2(C.445C〉T)分别为两胸主动脉瘤一夹层家系致病基因。对于TGFBRl突变(C.1459C〉T)导致的FTAAD,早发的主动脉窦部扩张较为显著。ACTA2基因突变伴发的网状青斑样改变得到证实。
郑军陆铭杰董松波潘旭东程力剑邢清和孙立忠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非综合征型家族性主动脉瘤及夹层(Ns—FTAAD)是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遗传学特点为:外显率低、基因表达差异大且临床表型不突出,故缺乏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发生主动脉夹层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已发现多种与Ns—FTAAD相关的遗传缺陷。Ns-FTAAD的遗传学研究将有利于明确该病的病因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从而评估该患病家系成员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进行早期的临床干预。
钟永亮董松波程力剑葛翼鹏潘旭东郑军孙立忠朱俊明
关键词:遗传学特点胸主动脉瘤非综合征型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因表达差异
保留自体头臂血管孙氏手术治疗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总结保留自体头臂血管孙氏手术治疗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CTAD)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23例在我院接受保留自体头臂血管孙氏手术治疗的CTAD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在中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男20例,女3例,年龄(49.91±10.05)岁。术前合并马方综合征1例,单发左椎动脉1例,高血压19例,冠心病2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及肺部感染各1例;既往覆膜支架置入术3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Bentall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各1例。结果全组手术时问(6.43±1.03)h,体外循环(167.07±49.62)min,主动脉阻断(80.74±29.00)min,选择性脑灌注(27.35±6.03)min。同期Bentall术6例,升主动脉替换术17例,升主一左股动脉转流术、二尖瓣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各1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8.70%)。术后发生一过性肾功能损伤3例,因肾衰竭行透析治疗1例;低氧血症2例,其中1例行二次气管插管。21例康复出院。术后随访(52.52±9.89)个月,失访1例,随访率95.23%。随访期间1例发生脑栓塞,经治后康复。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对于合适的CTAD患者,应用保留头臂血管孙氏手术简化了弓部手术操作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乔志珏钟永亮齐瑞东葛翼鹏程力剑里程楠刘巍陈雷朱俊明
诱发电位技术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在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对脊髓功能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完成31例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术中应用诱发电位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根据术中诱发电位结果和临床结局及术后随访结果,评价诱发电位技术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脊髓功能保护的价值。本研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诱发电位在主动脉近端阻断后消失,运动诱发电位消失(55.6±18.1)min,体感诱发电位消失(50.3±18.7)min;诱发电位在脊髓节段动脉重建后逐渐恢复。手术结束时所有病例的诱发电位均恢复正常。有2例体感诱发电位始终无变化(假阴性),术后死亡1例,无脊髓缺血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5~14)个月,无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结论主动脉一髂动脉旁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诱发电位可连续监测脊髓功能,指导术中积极采取脊髓保护措施,预防脊髓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段玉印郑军潘旭东朱俊明刘永民葛翼鹏程力剑孙立忠
关键词:诱发电位脊髓缺血
左颈位主动脉弓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总结颈位主动脉弓(cervical aortic arch,CAA)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术后早中期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22例CAA动脉瘤患者,均为左位CAA。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34.09±13.14)岁。术前合并主动脉假性狭窄9例,高血压3例,主动脉瓣反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大脑中动脉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血管替换术行主动脉弓重建。4例(4/22,18.18%)经胸骨正中切口,中度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下手术,其中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18例(18/22,81.82%)经左后外侧第4肋间切口手术,其中10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实施手术,8例直接阻断下手术。结果全组平均呼吸机辅助(13.05±4.73) h,ICU停留(19.14±8.08) h。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一过性肝功能不全1例。无院内死亡。术后19例随访平均34.73个月,失访3例。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 CAA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据CAA动脉瘤的位置、类型以及合并的其他近端心血管疾病,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切口、辅助技术及手术方法,一期行主动脉弓重建手术治疗CAA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郑铁钟永亮齐瑞东程力剑葛翼鹏陈雷刘巍里程楠邢晓燕朱俊明孙立忠
关键词:主动脉弓畸形动脉瘤心脏外科手术
左右心房联合切口行复杂型二尖瓣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017年
目的 探讨左右心房联合切口入路在复杂型二尖瓣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经左右心房联合入路实施二尖瓣手术的43例作为观察组,经房间隔入路实施二尖瓣手术的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二次转机。观察组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5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1例;对照组同期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5例,三尖瓣成形术1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1例。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66±67)min、(135±46)min、(101±38)min;对照组分别为(243±63)min、(110±34)min、(76±29)min;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窦性心律25例,术后4例转为结性心律,其中3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术前心房颤动17例,术后6例转为窦性心律。对照组术前窦性心律13例,术后4例转为心房颤动;术前心房颤动29例,术后10例转为窦性心律。2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左右心房联合切口入路行复杂型二尖瓣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它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保证复杂型二尖瓣手术的安全性。
胡海瓯朱俊明刘巍陈雷程力剑孙立忠
关键词:二尖瓣手术入路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分期全主动脉替换术的近中期结果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索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分期全主动脉替换术的近中期结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6年9月,49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中心接受分期的全主动脉替换术,男36例(73.5%),女13例(26.5%);年龄36(27,41)岁;马方综合征30例(61.2%)。结果患者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3(10,57)个月。一期手术弓部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术)45例(91.8%),全主动脉弓替换术2例(4.1%),全主动脉弓替换+经典象鼻术2例(4.1%)。二期手术均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深低温停循环12(24.5%)例,常温手术37(75.5%)例。术后院内7例(14.3%)死亡,3例(6.1%)发生脊髓相关并发症,7例(14.3%)急性肾功能不全,7例(14.3%)呼吸功能不全,3例(6.1%)二次开胸止血,3例(6.1%)消化道出血,2例(4.1%)卒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期手术间隔、手术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及两期手术间隔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78.7%。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全程并且远期远端主动脉扩张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分期全主动脉替换术近中期结果良好。术中阻断支架血管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可显著减少院内死亡。
洪建茂葛翼鹏程力剑胡海瓯齐瑞东乔志钰里程楠郑铁陈雷郑军刘永民朱俊明孙立忠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
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孙立忠程力剑朱俊明刘永民张宏家郑斯宏郑军白涛张明
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的倾向匹配研究
2018年
目的观察未修复的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在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变化过程及研究其对住院结果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8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术前有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择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了得到组间风险矫正后的结局比较,其中的30例患者(96.8%)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与术前无二尖瓣反流且实施了相同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匹配。然后进行组间复合住院结局(院内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主动脉球囊反搏及延迟拔管)及生存率差异的比较。未修复的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术后随时间的变化利用纵向数据分析方法对这些患者术后的超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53%及18%的患者术后缺血性二尖瓣的反流程度分别为中度、轻度、微量,且该比例在术后的随访中无明显变化(P=0.88)。虽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在术后随时间无明显变化(P=0.68),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随时间有增长的趋势(P=0.07)。二尖瓣反流组与无二尖瓣反流组复合住院结局及术后4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15.0%(9/60)、95%比100%](P>0.05)。结论多数术前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反流在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能得到有效且持久的缓解。此外,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增加这些患者住院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不降低生存率。
肖付诚里程楠乔志钰葛翼鹏程力剑胡海瓯朱俊明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缺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