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胜梅

作品数:71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7篇心脏
  • 22篇心脏再同步
  • 22篇再同步
  • 22篇起搏
  • 19篇心肌
  • 18篇血管
  • 17篇心血管
  • 17篇心血管病
  • 17篇心血管病学
  • 17篇血管病
  • 17篇血管病学
  • 15篇衰竭
  • 13篇心肌病
  • 13篇心力衰竭
  • 13篇肌病
  • 12篇心脏再同步治...
  • 12篇型心
  • 12篇再同步治疗
  • 11篇植入
  • 10篇心脏再同步化

机构

  • 71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市心血管...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南通市第三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镇江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国际机场...
  • 1篇三明市中西医...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71篇秦胜梅
  • 55篇葛均波
  • 49篇宿燕岗
  • 24篇柏瑾
  • 19篇王蔚
  • 12篇汪菁峰
  • 10篇王齐兵
  • 9篇巩雪
  • 8篇陈灏珠
  • 8篇陈瑞珍
  • 7篇杨英珍
  • 7篇舒先红
  • 6篇陈学颖
  • 6篇潘文志
  • 5篇潘翠珍
  • 5篇崔洁
  • 5篇梁义秀
  • 4篇程宽
  • 4篇李高平
  • 4篇陈海燕

传媒

  • 19篇中国心脏起搏...
  • 14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4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世界药品信息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术后的随访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比心脏性猝死(SCD)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生存与适当治疗的情况。方法连续入选于本院行ICD或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植入术的患者,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情况、ICD保存的室性心律失常与治疗数据,对比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组间生存与ICD适当治疗,并寻找ICD术后生存和ICD适当治疗的预测因素。结果入选124例患者,一级预防组63例,二级预防组61例,中位随访时间300天。共有12例患者死亡(9.6%),其中一级预防组7例(11.1%),二级预防组5例(8.2%),组间生存曲线无统计学差异(P=0.095)。术前log(NT-proBNP)是术后生存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HR=8.81,P=0.047)。共有24例患者接受过ICD适当治疗(19.4%),组间术后ICD适当治疗曲线存在显著差异(P=0.014)。QRS波时限(QRSd)是术后ICD适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HR=1.24,P=0.020)。QRSd≥120 ms的患者中二级预防组患者更早接受ICD适当治疗(P=0.027),QRSd<120 ms的患者中组间首次ICD适当治疗时间无差异(P=0.242)。结论因SC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植入ICD患者在术后生存无显著差异;二级预防较一级预防患者更早接受ICD适当治疗,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术前QRSd≥120 ms的患者。
梁义秀宿燕岗潘文志柏瑾王蔚秦胜梅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
肺动脉高压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肺动脉高压( PAH )对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 )临床获益的预测价值。方法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植入CRT的16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将其分为SPAP〈50 mmHg(1 mmHg=0.133 kPa,n=107)与SPAP≥50 mmHg (n=58)两组。以全因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为次要终点事件,分析两组生存函数差异,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预测因子。结果 SPAP≥50 mmHg组与SPAP〈50 mmHg组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8例(7.5%),心力衰竭再住院例数分别为25例(43.1%)和21例(19.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SPAP〈50 mmHg组比较, SPAP≥50 mmHg者累积生存率较低( P〈0.05),累积再住院率则较高(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PAP≥50 mmHg者主要终点事件风险比3.089(95%CI 1.117-8.543,P=0.03),次要终点事件风险比2.465(95%CI 1.318-4.611,P=0.005)。结论中-重度PAH患者CRT后临床获益不佳,且是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预测因子。
汪菁峰秦胜梅宿燕岗陈海燕柏瑾王蔚葛均波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肺动脉高压
一种用于心脏起搏的多电极导线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心脏生理性起搏的多电极导线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采用多电极头端的设计,在导线植入心腔时多个电极同时进入心肌组织,术者通过获取电极的导线参数结合腔内心电图,综合判断出电极是否达到希氏束起搏条件,并选择接触位...
李明辉秦胜梅葛均波宿燕岗
文献传递
国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Gly507 Arg和Pro1208fs突变的不同临床表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阐述基因型一表型的关系。方法对21例无血缘关系的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MYBPC3)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家系资料调查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在2例先证者中发现基因突变。其中H12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先证者,为cMYBPC3基因第32号外显子Pro1208fs突变,即在人类基因组第21078处发生了碱基C的缺失。H19为散发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cMYBPC3基因第17号外显子发现Gly507Arg突变,即在人类基因组第10966处发生了碱基G→A互换,使甘氨酸变为精氨酸。H12发病年龄较晚,临床表现轻微。H19为24岁青年男性,超声心动图示肥厚累及部位广泛,室壁较厚,舒张功能减退明显,左心房明显增大。8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异常。结论cMYBPC3基因Gly507Arg和Pro1208fs突变可能致国人肥厚型心肌病。
李敏程宽王齐兵朱文青秦胜梅崔洁舒先红陈瑞珍葛均波陈灏珠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型突变表型
一种希氏束起搏过桥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希氏束起搏过桥线,可在导线植入术中连接起博电极导线、多导心电记录仪和测试仪,包括导线、导线接头、嵌有符合IS‑1标准的接口结构的手柄、所述接口结构内包括环电极弹簧片和头电极弹簧片;所述头电极弹簧片连接...
秦胜梅宿燕岗葛均波刘恩涛
文献传递
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001年
秦胜梅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C反应蛋白
原位心脏移植6年后发生慢快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一例被引量:3
2010年
患者男性,23岁,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6年,发作性心悸、黑矇2个月。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逸搏心律。24h Holter监测显示反复发作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700余次,发作终止时频发结性及室性逸搏(最长间期3.68 s),时呈室性逸搏心律。停搏3 s左右时患者有黑矇感觉。成功植入DDD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症状消失。
宿燕岗柏瑾秦胜梅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原位心脏移植慢快综合征心脏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反应者停止起搏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超反应者停止起搏后,临床症状、心电重构、左心室结构与功能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CRT且非起搏依赖的患者并根据随访资料筛选超反应者,随机分配为停止起搏组和继续起搏组,停止起搏组患者予关闭心房与双心室起搏功能,随访3个月与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OL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D)、体表心电图QRS时限(QRSd)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期容积(LY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停止起搏组与继续起搏组间差异。结果入选超反应者21例,停止起搏组11例,继续起搏组10例,心力衰竭(心衰)症状轻至中度(NYHA分级1.90±0.70),LVEF基本正常0.56±0.09,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起搏后3个月,停止起搏组与继续起搏组患者比较,NYHA分级、QOL评分、6MWD、QRSd、LVESV、LVEDV和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与研究初始状态比较,停止起搏组和继续起搏组各终点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停止起搏后6个月,停止起搏组与继续起搏组患者相比,NYHA分级、QOL评分、6MWD、QRSd、LVESV和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起搏组LVEF显著低于继续起搏组(0.05±0.01对0.06±0.01,P=0.04);与研究初始状态比较,停止起搏组LVEF显著下降(0.49±0.10对0.54+0.06,P=0.04),LVESV临界增加[(49.97±23.41)ml对(43.18±16.87)ml,P=0.05],其他终点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CRT超反应者停止起搏6个月后,LVEF显著下降,但临床症状与左心室结构暂时无显著恶化。CRT超反应者应接受长期双心室起搏。
梁义秀王青青宿燕岗秦胜梅汪菁峰陈学颖王蔚柏瑾葛均波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欠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王蔚秦胜梅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收缩调节器的围手术期程控二例:避免与心脏其他植入器械的相互干扰
2016年
病例1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复律除颤器(CRT-D)术后无反应患者,植入心脏收缩调节器(CCM)后,器械间出现干扰,CRT-D程控发现心房远场感知了CCM信号,从而启动自动模式转换,导致双室起搏比例下降。将心室后心房空白期由100ms延长为200ms后,CCM信号不再被心房感知,CRT-D和CCM均工作正常,未再发生相互干扰。病例2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患者,CCM植入术中调试时发现器械间出现干扰,ICD程控发现CCM序列延迟为100ms时,腔内心电图与原窦性心律模板匹配度为0。将CCM序列延迟调整为40 ms,腔内心电图与原窦性心律模板匹配度为100%,此时ICD和CCM均工作正常,未发现相互干扰。
陈学颖秦胜梅宿燕岗葛均波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力衰竭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