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晨昱

作品数:34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10篇血管
  • 10篇肿瘤
  • 9篇癌细胞
  • 7篇肠癌
  • 5篇血管生成
  • 4篇血管性血友病
  • 4篇血管性血友病...
  • 4篇血友病
  • 4篇血友病因子
  • 4篇直肠
  • 4篇直肠癌
  • 4篇结直肠
  • 4篇结直肠癌
  • 4篇肝癌
  • 4篇VWF
  • 3篇血管生成拟态
  • 3篇直肠癌组织
  • 3篇自噬
  • 3篇组织化学

机构

  • 32篇兰州大学
  • 3篇甘肃省人民医...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甘肃省新药临...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甘肃省中医院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甘肃省妇幼保...

作者

  • 32篇王晨昱
  • 28篇李敏
  • 24篇杨爱军
  • 24篇刘伟
  • 3篇王金穗
  • 3篇刘铭
  • 3篇王明娟
  • 3篇蔡玮
  • 3篇刘沨
  • 3篇张芳
  • 3篇邸多隆
  • 3篇王敏
  • 2篇张春雨
  • 2篇张立
  • 2篇牛云霞
  • 2篇田莉
  • 2篇焦宗宪
  • 2篇张强弩
  • 2篇柳军玺
  • 2篇朱艳芳

传媒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肿瘤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癌症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节骨软骨仿生支架浸提液对种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23年
为了观测自制胶原涂层羟基磷灰石纳米晶/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基含“界层结构”仿生一体化关节骨软骨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对种子细胞增殖活性及相关分化功能的影响,采用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体外分化诱导培养,分别检测新型支架材料浸提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增殖活性、凋亡及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诱导后ALP、Osterix、Runx2、COL1A1及COL2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新型支架材料浸提液对hBMSCs及hUCMSCs的增殖活性及凋亡均无显著影响;体外分化诱导后均可呈现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表型,5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支架材料浸提液处理后,其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更明显,5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更显著.提示自制新型仿生一体化支架材料可保持hBMSCs及hUCMSCs种子细胞良好的增殖活性及成骨、成软骨分化功能.
刘伟王晨昱常旭东欧阳成伟董燕戴刚李敏
关键词:关节软骨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体外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黏附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黏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以vWF抗体(vWF Ab)处理;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vWF Ab能够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形态学观察vWF Ab作用对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MTT黏附实验结果显示vWF Ab处理后细胞的黏附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Ⅳ型胶原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细胞黏附率增大(P<0.01)。结论vWF在体外能够影响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形态改变,促进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
王敏张虹杨爱军刘伟王晨昱李敏
关键词:VWF胃癌细胞增殖
前胃泌素在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悬浮肿瘤球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研究人胃癌BGC-823肿瘤细胞系中是否存在悬浮生长的肿瘤球,检测前胃泌素(progastrin,Pro-GRP)在肿瘤球中的表达。方法取贴壁生长的BGC-823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和无血清培养法培养,并利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证实BGC-823中存在悬浮生长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球,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该肿瘤球中ABCG2、CD44、CD166的表达。ELISA、细胞免疫荧光、FCM方法比较血清Pro-GRP分别在肿瘤球和贴壁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有限稀释法和无血清培养法均在BGC-823细胞系中培养出了悬浮生长的肿瘤球;克隆形成能力显示:肿瘤球为(37.63±5.99),贴壁细胞为(10.75±3.37),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FCM显示肿瘤球ABCG2的表达率(57.17±3.49)明显高于贴壁细胞(8.67±0.77)(P<0.01);血清Pro-GRP在肿瘤球中的表达(73.37±9.42)明显高于贴壁细胞(5.11±1.03)(P<0.01)。结论 人胃癌BGC-823细胞系中存在悬浮生长的肿瘤球,Pro-GRP的表达与肿瘤球有关。
牛茜杨爱军王晨昱刘伟李敏
关键词:胃癌细胞系BGC-823FCM
CTGF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PPAR-γ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CCN2)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其与PPAR-γ在肝癌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pG-2细胞中CTGF及PPAR-γ蛋白的表达。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CTGF抗体封闭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后,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博依登小室测定细胞侵袭及迁移特性的改变。经PPAR-γ激动剂(rosiglitazone,罗格列酮)处理HepG-2细胞后,RT-PCR检测CTGF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HepG-2细胞表达CTGF及PPAR-γ蛋白。肝癌细胞经CT-GF抗体处理后,其增殖受抑制,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时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也受到抑制。HepG-2细胞经罗格列酮处理后,其CTGF mRNA的表达下降。结论CTGF可以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PPAR-γ调控肝癌细胞的生长,部分是通过改变CTGF的表达来实现的。
蔡玮张芳刘伟杨爱军王晨昱李敏
关键词:CTGFPPAR-Γ迁移人肝癌细胞
CTGF单克隆抗体对胃腺癌细胞BGC82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单克隆抗体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GC823胃癌细胞,分别经不同浓度的CTGF单抗作用不同时间后,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通过黏附实验观察CTGF单抗对胃癌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Boyden小室法观察BGC823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CTGF单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CTGF单抗处理组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体中和CTGF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的粘附、迁移和侵袭能力。
张芳蔡玮杨爱军王晨昱刘伟李敏
关键词:BGC823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生物学行为
结直肠癌中CD133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CD133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94例结直肠癌标本中CD133、VEGF和CD31的表达。结果:CD133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0.01)密切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接近存在相关性(P=0.05);与VEGF表达及MVD均呈负相关(P<0.01)。MVD按CD133(-)/VEGF(-/+)→CD133(+)/VEGF(-/+)→CD133(+)/VEGF(++/+++)→CD133(-)/VEGF(++/+++)的顺序逐渐增加,后两者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癌干细胞与肿瘤MVD相关,提示前者可能通过VEGF的间接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后者密度增加则促进前者的分化成熟。
尚立娜杨爱军王晨昱刘伟李敏王金穗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肝细胞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三维细胞培养及组织学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存在于恶性肿瘤中的血液供应方式。拟态血管由肿瘤细胞围成,无内皮细胞衬覆的管道样结构,其间有血液通过。目前对拟态血管的研究多局限在高侵袭性、双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对上皮来源的肿瘤很少涉及。本研究通过细胞三维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并探讨其形成过程及结构特点。方法:建立肝癌细胞株HepG2的三维培养模型,并收集15例肝癌石蜡包埋样本进行过碘酸雪夫氏(PAS)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以及PAS与Ferritin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观察肝细胞肝癌中的血管生成拟态。结果:肝癌细胞三维培养两天时伸出细长突起,培养7天时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样、环状结构。15例肝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血管内皮CD31染色均为阳性,肝癌细胞Ferritin染色均为阳性。其中7例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可见CD31阴性Ferritin阳性的肝癌细胞围成管道样结构,一层PAS阳性物质将肿瘤细胞同管腔分隔,肿瘤细胞构成的管腔中可见红细胞存在。并观察到分化良好的肝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少于分化差的肝癌,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肝癌细胞逐渐出现CD31着色阳性倾向。结论:肝癌细胞具有进行自身变形并与胶原蛋白相互作用,形成血管样通道的能力。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获得血液供应。
赵静黄江生杨爱军王晨昱刘伟李敏
关键词:肝肿瘤HEPG2细胞血管生成拟态组织化学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整合素β_3与人肺癌细胞GLC-82黏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整合素β(3integrin β3)在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表达,人肺癌细胞株GLC-82与vWF黏附的关系,及vWF与integrinβ3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vWF及integrin β3在人肺癌细胞株GLC-82的表达;应用黏附实验、抗体抑制实验及MTT法,观察人肺癌细胞株GLC-82与vWF的黏附,及vWF与integrinβ3的相互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LC-82细胞均表达vWF及整合素β3;GLC-82细胞可以与vWF黏附,Anti-integrinβ3抑制后这种黏附降低,降低效果与Anti-vWF抑制黏附相同。结论GLC-82细胞表达vWF及integrinβ3,GLC-82细胞可以与vWF黏附,从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vWF可能通过与integrinβ3结合发挥作用。
张立刘伟杨爱军王晨昱李敏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整合素Β3肿瘤转移
人横纹肌肉瘤拟态血管生成能力及与angiopoietin-2、laminin5γ2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在体内、外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探讨angiopoietin-2(Ang2)和laminin5γ2(LN-5γ2)在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三维培养技术、抗体阻断技术等观察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株RD细胞及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拟态血管的形成能力并检测CD31、Ang2及LN-5γ2在VM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改变。收集13例人横纹肌肉瘤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观察拟态血管的存在,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1、Ang2与LN-5γ2的表达。结果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细胞RD三维培养后能够降解基质,形成空腔、裂隙样结构,在此过程中,LN-5γ2逐渐开始表达,而Ang2与CD31的表达出现不均衡增强,在血管腔样结构的管壁上Ang2、CD31与LN-5γ2均表达阳性。应用anti-Ang2及anti-LN-5γ2均能够抑制瘤细胞网环样结构的形成;anti-Ang2能降低LN-5γ2的表达强度。13例横纹肌肉瘤中VM形成率达69.2%。结论人横纹肌肉瘤在体内外都能够形成拟态血管。Ang2可能通过上调LN-5γ2的表达促进瘤细胞拟态血管的形成。
杨爱军穆继英刘伟王晨昱李敏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血管生成拟态横纹肌肉瘤ANGIOPOIETIN-2
vWF和vWF-CP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已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参与介导血小板对血管和微血管的粘附作用,并且vWF在慢性肾病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明显升高。为了揭示vW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在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以及vWF和vWF-CP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残余胶原蛋白结合试验分别检测紫癜性肾炎患者(HSPN组,n=62)、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MCN组,n=16)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n=10)血浆vWF水平和vWF-CP活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vWF和vWF-CP的表达。另外,应用ELISA检测了紫癜性肾炎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SPN组和MCN组的vW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WF-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逐渐升高。而vWF-CP活性则随着ISKDC分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大量蛋白尿组(≥2.0g/24h)的vWF水平((183.4±27.37)%)显著高于非大量蛋白尿组(<2.0g/24h,(132.64±19.79)%),而大量蛋白尿组的vWF-CP活性((44.47±6.63)%)显著低于非大量蛋白尿组((74.86±11.17)%)。HSPN组和MCN组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紫癜性肾炎患者和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患者中,vWF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vWF-CP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紫癜性肾炎患者的vWF水平与TNF-α水平显著正相关(r=0.452,p=0.010),而vWF-CP活性与TNF-α水平显著负相关(r=-0.496,p=0.006)。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vWF和vWF-CP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并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vWF和vWF-CP的合成和分泌可能受到TNF-α等促炎症因子的调节。
刘沨王荣珍杨爱军王晨昱李敏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