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例以杵状指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思路构建
- 2016年
- 目的:对36例以杵状指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予以探讨和分析,构建以杵状指为首发症状的肺癌的诊断和鉴别思路。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以杵状指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杵状指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36例,其中有26例患者有吸烟史,对患者实行杵状指切除手术,手术成功33例,手术切除率为91.7%。结论杵状指可以表现为肺癌的首发症状,在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王强
- 关键词:杵状指首发症状肺癌
-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存活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胸手术,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且术后恢复快。
- 王强
- 关键词:胸腔镜开胸手术非小细胞肺癌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体会
- 2006年
-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 ̄2005年10月所收治的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根据病史、体征、胸片、上消化道造影、CT等多能早期确诊,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路径可经胸或经腹。
- 祁守景王强
- 关键词:创伤膈肌破裂手术修补
- 普通胸外科心血管疾病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被引量:1
- 2008年
- 普通胸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对胸外科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十分重要。除对病变的性质、程度、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外,还要对营养状况、年龄及全身各主要器官的功能进行评估,以决定能否耐受手术和预测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其中对胸外科手术影响最大的是呼吸、循环系统。而且大多数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多处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年龄组,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开胸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呈几何级数增加。因此,有必要在术前对每个患者进行适当的检查,以了解其手术潜在危险。对于开胸手术的患者较之头颈、腹部、四肢手术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更大,术中对心脏及大血管的挤压、牵拉,都有诱发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危险的可能。所以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胸外科患者术前的评估宜更加严格。
- 王强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术前评估围术期处理普通胸外科开胸手术后胸外科患者
- 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对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患者对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1.53±32.78)ml,胸腔引流量为(581.10±31.23)ml,术后拔管时间为(4.71±1.32)d,住院时间为(11.84±2.23)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治疗食管癌患者有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 王强
- 关键词:食管癌胸腔镜腹腔镜围术期
- 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应激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7 d应激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ACTH、C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ACTH、CO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对纵隔肿瘤患者实施胸腔镜手术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王强
-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纵隔肿瘤应激水平
- 残胃与食管直接吻合治疗胃次全切除术后食管癌30例
- 2014年
- 目的探讨残胃代食管在胃次全切除术(BillrothⅡ式)后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0例行胃次全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对本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从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生存情况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研究中,30例患者在术后无死亡病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重建消化道小肠扭转1例,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病例,均明显低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2本组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90.00%、3年存活率为73.33%、5年存活率为43.33%,平均水平为68.89%,均明显高于同期此类文献报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llrothⅡ式术后食管癌患者,将残胃与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主动脉弓下吻合,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远期存活率。
- 王强
- 关键词:吻合口瘘食管癌
- DNA含量和倍体类型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014年
- 目的探讨DNA含量和倍体类型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手术切除的167例食管鳞癌患者新鲜标本进行DNA分析,计算DNA指数并判断倍体类型,分析DNA含量和倍体类型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①食管鳞癌患者异倍体出现率为81.44%,食管鳞癌在早期就已出现了DNA含量和倍体类型的改变;②有淋巴结转移组食管鳞癌DNA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食管鳞癌(t=2.53;P=0.012);③异倍体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二倍体(χ2=4.06;P=0.044和χ2=7.23;P=0.007),且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DNA含量高的食管鳞癌和异倍体食管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
- 胡绍用祁守景王强周永超王子杰李进东
- 关键词:食管淋巴结DNA含量DNA倍体
- 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食管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比较两组免疫功能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7 d,观察组CD4+、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老年食管癌患者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 王强
- 关键词:胸腹腔镜老年食管癌免疫功能
- 探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同期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同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60例,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0,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和开放组(n=30,开放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时间与开放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王强
- 关键词:胸腔镜腹腔镜开放手术食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