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华

作品数:68 被引量:1,084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经济管理
  • 7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建筑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土地利用
  • 10篇城市
  • 5篇城市化
  • 4篇地城
  • 4篇遥感
  • 4篇人口城市化
  • 4篇土地城市化
  • 4篇城乡
  • 3篇地价
  • 3篇遥感影像
  • 3篇生态
  • 3篇土地利用规划
  • 3篇农用
  • 3篇农用地
  • 3篇住宅
  • 3篇自然资源
  • 3篇耕地
  • 3篇GIS
  • 3篇城乡结合
  • 3篇城乡结合部

机构

  • 56篇南京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南京国图信息...
  • 4篇河海大学
  • 3篇国土资源
  • 3篇南京国图信息...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中国土地勘测...
  • 2篇扬州市职业大...
  • 2篇重庆市勘测院
  • 2篇江苏金宁达不...
  • 2篇南通市国土资...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利兹大学
  • 1篇江苏省城市规...

作者

  • 58篇王亚华
  • 22篇乔伟峰
  • 13篇张小林
  • 10篇袁源
  • 10篇孙在宏
  • 6篇刘彦随
  • 4篇方斌
  • 3篇李红波
  • 2篇王海玫
  • 2篇黄克龙
  • 2篇吴江国
  • 2篇曹天邦
  • 2篇王介勇
  • 2篇吴长彬
  • 2篇李剑波
  • 2篇田志强
  • 2篇周鑫鑫
  • 2篇王丹
  • 2篇阎红
  • 1篇冀亚哲

传媒

  • 7篇中国土地科学
  • 6篇地理研究
  • 5篇南京师大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规划师
  • 2篇中国土地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江苏国土资源
  • 1篇现代测绘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45
2017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也表现为不协调发展的格局,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愈加复杂。以江苏省为例,基于协整理论和自回归模型对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作用关系和程度进行评价。1991-2010年前后十年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对土地城市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土地城市化对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明显增强。针对这一结果,分别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和调控政策,以及耦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集聚、转移和滞后效应等方面对两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化进行了解析,揭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进一步充实了城市化复杂系统理论,也为协调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王亚华袁源王映力张小林乔伟峰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协整理论AR模型
基于GWR的南京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异及演变被引量:56
2013年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蒙特卡罗检验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住宅地价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2003年、2009年住宅地价空间分异的对比,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对住宅地价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揭示住宅地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化关系,以促进地价的科学化管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影响因素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合理均衡分布,区域差异性缩小,一般会减弱其对地价的影响。②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导致影响因素如CBD、主干道、公交等对地价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发生变化。③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居民逐渐注重生活质量、居住品位的提高,公园绿地对地价的影响程度超过其他公用设施。
曹天邦黄克龙李剑波董平王亚华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住宅地价空间分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为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体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1)新时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时代紧密相关,其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国土空间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管制目标则表现为规...
杨壮壮王亚华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村域尺度多功能性评价——以苏州市为例被引量:16
2021年
村域尺度的多功能性评价对于揭示乡村空间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探索乡村空间行为主体的活动变化作为多功能性评价的新思路,基于位置大数据反映的人类活动规律,构建了乡村空间居住、就业和消费三大功能指数,并就苏州市以农业和生态用地为主的陆巷村和众安桥村、建设用地为主的集善村和周泾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似区位条件和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在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表现出不同的主导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农旅结合型、兼业竞争型,以及现代园区型、城镇生活型。作为大数据方法在乡村地理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研究结论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袁源张小林李红波李红波王亚华
关键词:大数据
2000~2010年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变动特征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利用南京市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南京都市区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规律。研究发现,1 10 a间南京都市区各地域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为剧烈的区域;人口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同时人口分布的核心区域有向内收敛的趋势。2根据测定系数、F检验与图像分析的综合判断,对数正态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人口分布的单核心结构,两年份曲线的变化表明郊区化的主体仍然是近郊区,尚未发展到远郊化的程度。多核心模型的拟合表明南京都市区已初步形成多核心结构,且主中心对人口仍具有强大吸引力;而多核心与单核心模型同时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说明多核心结构尚未发育成熟。3南京都市区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越来越高,人口分布趋于复杂,表明都市区正在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
曾文张小林向梨丽王亚华
关键词:郊区化
城乡结合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策略研究
2010年
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港闸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征与问题,分析该区域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困境,结合地方实际与修编要求提出应对策略。
王亚华张小林袁源阎红金晔朱卫华
关键词:规划修编城乡结合部
基于国家耕地质量等别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苏北地区耕地保护分区被引量:7
2023年
掌握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可为苏北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分区与制定差异化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苏北地区2020年度耕地质量三类等别指数作为空间变量,探讨苏北地区市县尺度下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及趋势分布,同时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定量描绘苏北地区各市县耕地质量分异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分区保护模式。结果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自然等别较为集中,自然等别在5~7等之间,以6等地为主。自然等指数在东西方向呈现倒“U”形的变化趋势,利用等指数呈现由北向南逐级递减趋势,经济等指数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南北方向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从苏北地区全局Moran′s I值来看,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的Moran′s I值分别为0.357、0.389、0.349,即国家利用等>国家自然等>国家经济等,表明苏北地区耕地质量在市县尺度呈现较强的聚集趋势。苏北地区耕地质量指数LISA分析中正相关类型高于负相关类型,且正相关类型聚合性较强,负相关类型呈零散分布。高-高型通过组团状集聚分布,低-低型主要以片状、条带状形式分布,低-高和高-低型零星分布。本研究根据LISA多维度集聚类型组合特征,对苏北地区进行耕地保护分区,具体划分为核心保护区、质量提升区、综合改良区、结构调整区4类保护分区,并提出对应的分区保护措施。
林彤高建岗王亚华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构建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
王亚华张小林孙在宏袁源卢宜迅
关键词:土地利用布局规划城乡统筹
文献传递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与体系构建被引量:35
2020年
研究目的: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内涵认知,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经历了空白、雏形、确立、发展、完善到统一的6个阶段变化后,其现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也随之改变,现阶段的管制需求主要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目标主要是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质量。(2)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可从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实施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其中计划管理、空间准入、用途转用是事前计划环节,实施许可是事中管理环节,监督管理是事后监管环节。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作为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应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各层级的实施机制、传导机制。
杨壮壮袁源王亚华乔伟峰乔伟峰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基于LADM的我国自然资源权籍模型研究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权属不清晰、空间交叉重叠等突出问题,对自然资源权属管理与空间规划编制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我国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与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本文对新时期我国自然资源权籍数据管理的新要求...
秦玥珩孙在宏王亚华
关键词:自然资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