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男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克林霉素对小鼠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克林霉素对小鼠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的疗效。方法将63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菌量组和低菌量组,分别经鼻滴人等体积的PBS、高浓度CA—MRSA菌液和低浓度CA—MRSA菌液。感染后6h再分别将高菌量组和低菌量组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克林霉素组,分别经腹腔注射双蒸水和克林霉素溶液。观察高菌量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检测低菌量组小鼠的肺部载菌量和病理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的浓度、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感染组小鼠的生存率为33.3%,肺组织中有大量细菌繁殖,肺组织实变,甚至坏死,BALF中TNF—a和MIP-2的浓度、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与感染组比较,克林霉素组小鼠的生存率提高,肺组织的载菌量、病理损伤、炎症指标均明显减轻。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CA—MRSA肺炎模型,克林霉素对CA—MRSA肺炎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 徐若男胡旸刘颖梅张隽焦风伟杨爽利曹彬童朝晖
- 关键词:克林霉素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应用中临床价值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21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机治疗,根据机械通气模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60)和B组(适应性支持通气,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呼吸频率、吸气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第0.1秒气道闭合压、静态肺顺应性),呼吸机撤机时间和撤机成功率,不同时间点(通气前、通气2 h、拔管前)血气分析值(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B组患者呼吸频率、吸气阻力、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均低于A组,第0.1秒气道闭合压、静态肺顺应性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呼吸机撤机时间短于A组,撤机成功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通气前、通气2 h、拔管前的pH值、氧分压呈逐渐上升趋势,二氧化碳分压呈逐渐下降趋势;本组3个时间点的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应用中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减少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安全性较好。
- 赵丽先米崧徐若男
- 关键词:适应性支持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呼吸机
- 隐源性和感染继发机化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机化性肺炎(OP)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本研究旨在探讨隐源性OP(COP)和感染继发O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病理确诊的46例O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28例COP和18例感染继发OP患者。比较COP和感染继发O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肺功能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COP与感染继发OP患者临床特征相似,但感染继发OP患者发热的比例更高(P<0.05)。与COP患者相比,感染继发OP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反应蛋白均升高(P<0.05),肺功能和胸部CT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继发OP患者抗生素应用率较COP患者升高(P<0.05),糖皮质激素应用率和起始剂量均降低(P<0.05)。COP和感染继发OP患者改善率、复发率、进展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以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升高,有助于鉴别COP和感染继发OP。感染继发OP患者应用较COP患者更低起始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能获得和COP患者相似的疗效。
- 徐若男张黎明
- 关键词:机化性肺炎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联合克林霉素对小鼠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疗效比较
-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联合克林霉素对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肺炎的疗效。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菌量组、低菌量组,分别经鼻滴入等体积的PBS、高浓度CA-MRSA菌液、低浓度...
- 徐若男胡旸刘颖梅张隽焦风伟曹彬童朝晖
- 氯胺酮咪达唑仑联合用药在小鼠快速实验的麻醉效果评价
- 2016年
- 目的探讨氯胺酮及咪达唑仑单药及联合用药对于小鼠快速实验的麻醉效果。方法 6周龄雌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氯胺酮单药组120.0 mg/kg(K组)、咪达唑仑单药组75.0 mg/kg(M组)、联合药物组氯胺酮50.0 mg/kg+咪达唑仑2.5 mg/kg(KM1组)、氯胺酮70.0 mg/kg+咪达唑仑3.5 mg/kg(KM2组)、氯胺酮100.0 mg/kg+咪达唑仑5.0 mg/kg(KM3组),每组6只。所有小鼠在腹腔注射药物后记录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及恢复时间。在翻正反射消失后3、5、10 min进行刺激评分,包括夹尾反射、前脚回缩反射、后脚回缩反射和角膜反射。反射存在记0分、反射消失记1分,比较3个时点每只小鼠的4项相加评分。结果与K组和M组相比,KM1组、KM2组、KM3组的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在KM2组、KM3组均显著延长(P<0.01)。与K组相比,KM2、KM3组翻正反射消失后5 min和10 min的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M组相比,KM2组翻正反射消失后5 min和10 min的评分显著增高(P<0.05),KM3组翻正反射消失后3、5、10 min的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麻醉小鼠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其中,氯胺酮100.0 mg/kg联合咪达唑仑5.0 mg/kg剂量组的麻醉起效快,动物耐受疼痛刺激效果好,适用于小鼠快速实验。
- 杨宜南胡旸徐若男吴安石
- 关键词:氯胺酮咪达唑仑小鼠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