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正磊

作品数:15 被引量:67H指数:6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食管
  • 3篇疗效
  • 3篇静脉
  • 3篇肠癌
  • 3篇出血
  • 2篇三腔
  • 2篇三腔二囊管
  • 2篇上消化道
  • 2篇上消化道出血
  • 2篇乒乓
  • 2篇乒乓球
  • 2篇曲张
  • 2篇细胞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莫沙比利
  • 2篇内镜
  • 2篇静脉曲张
  • 2篇化道
  • 2篇功能性消化不...

机构

  • 10篇深圳市人民医...
  • 7篇暨南大学第二...
  • 5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作者

  • 15篇徐正磊
  • 10篇张茹
  • 5篇王立生
  • 4篇姚君
  • 3篇师瑞月
  • 2篇宋洋
  • 2篇李迎雪
  • 2篇李银鹏
  • 2篇谭庆红
  • 2篇张茹
  • 2篇宋洋
  • 2篇严健芬
  • 1篇魏道儒
  • 1篇张定国
  • 1篇梅毅
  • 1篇廖碧红
  • 1篇王建尧
  • 1篇李思珍
  • 1篇叶丽娟
  • 1篇张海洋

传媒

  • 3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外医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预防性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预防性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肝硬化患者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126例进行预防性套扎治疗,80例不进行套扎治疗,依照肝功能Child-pugh分成A、B、C三级观察疗效。结果预防性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可有效预防再出血,提高生存率,手术操作安全可靠,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预防性套扎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肝硬化患者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治疗肝硬化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一种创伤小、疗效高、安全可靠的介入手段。
徐正磊张茹叶丽娟张海洋
关键词: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出血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对照组单用奥曲肽,疗程为3d,观察临床疗效及止血时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7.8%)与总有效率(9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0%和80.0%),平均止血时间(14.3±6.2h)显著小于对照组(20.1±5.4h)(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具有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正磊徐正磊
关键词:奥美拉唑奥曲肽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改良乒乓球法固定三腔二囊管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改良乒乓球法固定三腔二囊管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分为传统组(55例)和改良组(58例)。传统组采用沙氏导丝法插入三腔二囊管后用250 g重物悬吊牵引固定;改良组置管方法同传统组,用改良乒乓球法固定。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止血效果相似,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0.9%和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胸闷、胸痛程度较传统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乒乓球法固定三腔二囊管具有止血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简单易行的优点,值得推广。
宋洋徐正磊徐正磊严健芬
关键词:三腔二囊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改良乒乓球法固定三腔二囊管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改良乒乓球固定法三腔二囊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按不同的固定胃管方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滑轮装置牵引方法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良乒乓球法固定。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耐受程度。[结果]所有病人均一次性成功置管,对照组与观察组止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病人耐受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改良乒乓球法固定三腔二囊管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
严健芬谭庆红魏道儒师瑞月徐正磊张定国宋洋
关键词:三腔二囊管上消化道出血止血并发症耐受程度
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我院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治疗有效率77.50%,观察组患者显效24例,治疗有效率92.50%,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χ2=8.665,P=0.012);对照组患者发生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50%,观察组患者发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69)。结论使用莫沙必利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优先考虑使用。
张茹徐正磊姚君
关键词:雷贝拉唑莫沙比利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阿魏酸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NF-kB表达和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 SF)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可能相关机制。方法:小鼠随机分4成组空白对照(NC)组、模型(MD)组、低剂量(SFLD)、高剂量(SFHD)阿魏酸钠治疗组,NC组采用正常饮用水饲养,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制作UC小鼠模型,造模7 d成模后分为MD组、SFLD组和SFHD组,予药物干预治疗后续7 d。记录分析疾病活动指数(DAI)及脾脏指数(Spleen Index SI),取结肠组织行HE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肠NF-KB表达水平;ELISA法测小鼠肠粘膜NF-kB活性。结果:SFLD组、SFHD组小鼠第8~14 d DAI明显低于MD组(P<0.05);SFLD组、SFHD组小鼠第14 d SI明显低于MD组(P<0.05);MD组SI明显高于NC组(P<0.05);SFLD组、SFHD组结肠NF-kB表达和活性明显低于MD组;MD组结肠NF-kB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NC组(P<0.05);MD组NF-kB表达和活性明显高于NC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可以通过降低结肠NF-kB表达及活性;抑制脾脏代偿性增大,从而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及抑制脾脏的免疫反应,改善UC全身炎症状态及免疫应答,对UC发挥治疗作用。
姚君王建尧王建尧王立生李迎雪张茹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阿魏酸钠NF-KB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与FD的相关性及FD可能的发病机制。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FD患者作为FD研究组。选择到我院进行胃镜体检,排除所有器质性疾病的20例...
徐正磊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介质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超声内镜对胃微小间质瘤的诊疗价值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胃微小间质瘤(MGST)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GST3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常规内镜、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将EUS的诊断结果与内镜治疗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微小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表面均无溃疡形成。好发于胃底(21/30,70%),其次位于胃体8例(8/30,26.7%)。EUS图像特征均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均质低回声,向腔内生长。28例边界与浆膜层分界清晰(93.3%),2例边界与浆膜层关系密切(6.7%)。平均直径(7.0±1.6)mm。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切除瘤体,其中28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2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是判断胃微小间质瘤范围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
张茹王立生李银鹏姚君师瑞月徐正磊宋洋
关键词: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PI3K/Ak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研究发现新的靶点。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大肠癌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正常组和大肠癌组小鼠的大肠粘膜上皮组织的蛋白免疫荧光标记物进行测定。结果正常组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有5例FI<1.0,阳性表达率为75.0%;大肠癌组20例均FI>1.0,阳性表达率为100.0%,且FI均比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平均FI=1.1±0.3,大肠癌组平均FI=1.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PI3K蛋白的异常表达,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宋洋徐正磊张茹王立生
关键词:大肠癌
CADM1与DAL-1/4.1B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ADM1)和肿瘤差异表达基因(DAL-1)/4.1B在结直肠癌(CR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35例CRC组织,15例结直肠癌腺瘤组织和3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的CADM1和DAL-1/4.1B的表达进行分析,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进行检测,结果使用HMIAS-2000型全自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做半定量测定。结果 CADM1与DAL-1在CRC组织、结直肠癌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具有差异(均P<0.05)。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的Western印迹条带中CRC组织中的CADM1与DAL-1/4.1B吸光度与β-actin比值明显低于结直肠腺瘤组和正常结直肠组(P<0.05)。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ADM1与DAL-1/4.1B的表达位置和染色强度相近,两者呈正相关(r=0.795,P<0.05)。CADM1和DAL-1/4.1B蛋白仅与Dukes分期C+D中的表达阳性率相关(P<0.05)。结论 CRC发病中CADM1和DAL-1/4.1B存在失活或表达下调,通过相互作用参与CRC的发生发展。
张茹徐正磊谭庆红
关键词:结直肠癌细胞黏附分子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