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晓霞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沙市科技局科技项目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制革
  • 3篇降解
  • 2篇制革废水
  • 2篇微紫青霉
  • 2篇响应面
  • 2篇响应面法
  • 2篇响应面法优化
  • 2篇混合菌
  • 2篇降解菌
  • 2篇废水
  • 2篇CR3+
  • 1篇单因素
  • 1篇对叔丁基邻苯...
  • 1篇制革工业
  • 1篇质粒
  • 1篇中铬
  • 1篇生物降解
  • 1篇去除率
  • 1篇邻苯
  • 1篇邻苯二酚

机构

  • 6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彭晓霞
  • 6篇杨海君
  • 5篇贺强礼
  • 3篇黄水娥
  • 3篇关向杰
  • 2篇张海涛
  • 1篇狄准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皮革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制革工业中去Cr^(3+)高效菌的筛选及其鉴定被引量:4
2013年
从长沙金井制革厂的废水中分离得到抗三价铬细菌12株,真菌15株,耐铬试验发现菌株:B2、B5、F2和P1的耐铬能力强,去铬试验表明真菌B5去三价铬率最高,达50%。形态鉴定和IT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表明,菌株B5为微紫青霉菌。研究结果为三价铬的微生物治理提供了新的优势菌种。
黄水娥杨海君关向杰狄准彭晓霞贺强礼
关键词:CR3+菌株筛选
1株对叔丁基邻苯二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被引量:12
2015年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以对叔丁基邻苯二酚(p-tert-Butylcatechol,TBC)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H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YH1为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e).在温度为24~36℃,p H为7.0~10.0的条件下,菌株YH1可使浓度低于500 mg·L-1的TBC降解率达到82%以上.运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TBC降解的最适外加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胰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 H为7.0,最适接种量为2%.为了提高降解率,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评估并筛选出影响TBC降解的3个关键因素:蔗糖、胰蛋白胨、初始p H.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其最优降解条件为蔗糖浓度3%(ρ)、胰蛋白胨浓度1.44%(ρ)、TBC浓度400 mg·L-1、初始p H值8.12、接种量2.97%(φ)、温度30℃、培养时间96 h,在此条件下TBC降解率可达98.21%.TBC降解酶活性及酶定域实验表明,菌株YH1相关降解酶为胞内酶,且TBC可诱导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的合成.通过降解酶特异性引物从菌株YH1扩增得到C12O基因片段,经质粒检测和消除实验发现菌株YH1相关降解基因位于质粒上.此外,菌株YH1能耐受高浓度Na Cl和多种重金属离子,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研究结果为有效处理复杂工业废水提供了理论基础.
贺强礼刘文斌杨海君彭晓霞关向杰黄水娥
关键词:PSEUDOMONAS响应面法
固定化混合菌Z1对制革废水Cr^(3+)和OPnEO的同步去除及其响应面法优化被引量:2
2016年
以微紫青霉菌B5和醋酸钙不动杆H1按照1∶1配置成混合菌Z1,并分别以聚乙二醇、改性秸秆、海藻酸钠对混合菌Z1进行包埋,探究其对Cr^(3+)和OPnEO的同步去除处理情况,结果得到OPnEO的去除率分别为53.42%、46.29%、55.14%;而Cr^(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41%、54.24%、60.95%,确定海藻酸钠为Z1的最佳包埋材料.以Cr^(3+)去除率为响应值,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确定Cr^(3+)的初始浓度、pH值、温度为影响混合菌Z1去除Cr^(3+)的3个主要因素;运用最陡爬坡实验设计,结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海藻酸钠固定化混合菌Z1在初始pH 7.64、Cr^(3+)初始浓度856.34 mg·L^(-1)、温度30.39℃、OPnEO初始浓度950 mg·L^(-1)、外加2 m L胰蛋白胨条件下培养7 d,Cr^(3+)的去除率达到77.69%,比单因素实验条件下Cr^(3+)的去除率提高7%.
张海涛杨海君彭晓霞刘文斌
关键词:混合菌去除率CR3+单因素
混合菌株去除制革废水中铬(Ⅲ)及OPnEO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提高制革废水中有害物质Cr^(3+)及OPn EO(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生物去除效果,以实验室保存的从金井制革污水厂筛选所得的微紫青霉菌B5与醋酸钙不动杆菌H1为研究对象,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着重考察了B5与H1的混合菌株去除Cr^(3+)、OPn EO的效果。结果表明:微紫青霉菌B5与醋酸钙不动杆菌H1混合培养对Cr^(3+)及OPn EO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菌株,两菌株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考察影响混合菌株去除Cr^(3+)及OPn EO的相关因素,发现混合菌株去除Cr^(3+)和OPn EO的适宜温度为20~35℃,p H值为5~9,稍偏碱性环境有利于混合菌株对Cr^(3+)和OPn EO的去除;当混合菌株接种量为2%、p H=7、28℃培养7d,混合菌株对Cr^(3+)和OPn EO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55%和56.8%。
彭晓霞刘文斌杨海君贺强礼
关键词:制革废水CR^3+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被引量:24
2016年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H8.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YH8,鉴定菌株YH8为Acinetobacter guillouiae.在苯酚浓度低于1200 mg·L-1,温度为26~34℃,pH为7.0~10.0时,菌株YH8培养60 h对苯酚的降解率达70%以上.运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苯酚降解的最适外加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NaNO3,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9.0,最适接种量为5%.为了提高菌株YH8的降解率,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评估并筛选出影响苯酚降解的3个关键因素为初始pH、苯酚浓度、山梨醇浓度.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其最优降解条件为初始pH 9.26、苯酚浓度1163.63 mg·L-1、山梨醇浓度7.81%、接种量5%、NaNO3浓度2%、温度30℃、培养时间96 h,在此条件下苯酚降解率可达98.95%.苯酚降解酶活性及酶定域实验表明,菌株YH8相关降解酶为胞内酶,且苯酚可诱导苯酚羟化酶(Lm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的合成.通过降解酶特异性引物从菌株YH8扩增得到LmPH和C12O基因片段,经质粒检测和消除实验发现菌株YH8相关降解基因位于质粒上.此外,菌株YH8能耐受高浓度NaCl和多种重金属离子,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贺强礼刘文斌杨海君彭晓霞关向杰黄水娥
关键词:苯酚ACINETOBACTER响应面法GYRB质粒
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高效降解混合菌L9的固定化及其条件优化被引量:4
2016年
为彻底高效解决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危害,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载体,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高效降解混合菌L9为材料,采用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制备固定化混合菌L9,研究了各固定化混合菌L9颗粒的机械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制得的固定化混合菌L9颗粒具有较高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利用正交实验对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聚乙烯醇浓度8.0%,海藻酸钠浓度1.0%,交联剂2%氯化钙的饱和硼酸溶液,包埋菌量与包埋剂的体积比值2∶1,交联时间24 h为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固定化混合菌L9的最佳条件。考察不同环境条件(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固定化混合菌L9与游离混合菌L9降解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影响,结果显示,固定化混合菌L9对各环境因素(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的耐受范围都比游离混合菌L9宽,在实际环境应用中更能保持稳定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对解决当前制革、洗涤、农药等行业产生的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刘文斌张海涛杨海君贺强礼彭晓霞
关键词:固定化混合菌群生物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