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3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裂点发育及其对堰塞坝的稳定性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对堰塞坝的稳定和裂点的发育进行研究,发现堰塞坝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泄洪道内阶梯-深潭系统的发育程度Sp和坝体上游洪峰的水流能量p。堰塞坝的保存与溃决情况采用保留的坝高比进行定量描述,对于洪峰流量小于30 m3/s山区河流,保留坝高比与Sp呈线性相关;洪峰流量大于30 m3/s(<30 000m3/s)时,河道稳定所需的最小河床结构强度Sp随着单宽水流能量p的增加而增大。堰塞坝泄洪道内不发育阶梯-深潭系统或发育程度较低的坝体,Sp值小于稳定河床最小的阻力强度,将会发生下切、溯源冲刷并引起溃坝。保留的堰塞坝在泥沙淤积和水流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裂点,对河床下切起到控制作用,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风险。大型裂点能改变河床演变和河流地貌,连续堰塞坝形成的裂点能长期保存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 张康王兆印刘怀湘余国安
- 关键词:堰塞坝河床下切汶川地震
- 小江流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小江流域不同林龄人工林地的调查,研究了人工林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以桉树(Eucalyptusspp.)、黑荆(Acacia mearnsii)、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及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4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类、盖度、重要值、香农-维纳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人工林乔木层、次生灌木层、次生草本层植物群落特征变化,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子,并比较了不同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黑荆及银合欢人工林生长迅速,盖度增长快,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强;云南松林及桉树林冠层盖度增长较缓慢,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弱。云南松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最高,桉树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高,黑荊与银合欢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低,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的发展与乔木层盖度变化关系密切。不同人工林类型在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应该根据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及配置方式,才能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
- 杨吉山王兆印余国安张康刘怀湘
- 关键词:人工林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
- 山区河流推移质运动的野外试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山区河流推移质运动与河床结构发育程度之间紧密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有助于揭示山区河流的推移质输沙规律。通过专门设计制作的推移质运动观测-视频采集系统和河床结构发育程度测量装置,对河床结构发育良好、部分发育及无河床结构(平整床面)三种典型床面条件的山区河流推移质颗粒运动进行了观测分析,并初步研究了推移质运动和河床结构发育程度的制约关系。试验发现,河床结构发育良好时,推移质输沙率很低,推移质输沙主要通过跃移运动实现;河床结构部分发育时,颗粒跃移强度上升,并逐渐有颗粒突破结构束缚,在床面滚动(间或滑动);无河床结构条件下,滚动(间或滑动)和跃移输沙均为推移质输沙的重要方式;如果水沙浓度达到一定值,可能发生层移质运动,滚动(滑动)输沙超越跃移输沙成为推移质输沙的主要方式。宏观上看,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和河床结构发育程度之间相互制约。对同一河段,当水流功率不变时,推移质输沙率和河床结构发育程度之间在对数坐标下基本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 余国安王兆印张康黄河清
- 关键词:山区河流推移质运动视频采集系统河床结构发育程度
- 城市泥石流沟的治理启示——以深沟为例被引量:4
- 2011年
- 为研究典型工程措施在泥石流沟治理中的作用及影响,结合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对云南东川城区的深沟泥石流治理进行总结:深沟在一系列坝系群建设和多年植树造林的治理下,发育了一定规模的阶梯—深潭系统,使沟道阻力明显增强(经测河床结构强度Sp达0.3以上),消减了泥石流能量,并保护河床不被侵蚀下切,岸坡稳定;而另一方面林草生长能提高植被覆盖度,抑制坡面侵蚀,使产沙减少,有利于阶梯—深潭系统发育从而维持较好的河流生态,促进了林木生长,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泥石流沟成为秀美的森林公园。应用人工坝系和阶梯—深潭系统的组合是防治泥石流改善生态景观的近自然治理方略,有利于河流长期稳定,为山区河流治理提供了新的探索模式。然而,过度的人工治理有可能破坏自然阶梯—深潭系统,导致河流生态景观的损失。
- 张康王兆印余国安韩鲁杰
- 关键词:泥石流治理山区河流
- 基于图像深度感知中的立体匹配和深度增强算法研究
- 基于图像深度感知,即从图像中恢复深度信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传统的三维建模,机器人导航以及新兴的移动消费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图像深度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体匹配和深度增强,立体匹配研究如何得到图像...
- 张康
- 冲积河流中沙洲形态统计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基于Google Earth卫星图像,选取长江、汉江、西江、湘江、黑龙江、密西西比河及额尔齐斯河中共计655个沙洲作为统计样本,分析了沙洲的面积与周长及最大长度与平均宽度的定量关系,探讨了沙洲形态与分汊比及沙洲平均宽度、面积、周长与河道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沙洲面积与周长、河道宽度均呈幂函数关系,沙洲最大长度与平均宽度及沙洲平均宽度、周长与河道宽度均保持较强的线性相关,沙洲所处河道的分汊比一般保持在0.09~0.97之间。
- 李志威王兆印张康
- 关键词:冲积河流沙洲统计分析
- 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耦合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底栖动物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反应比较敏感、迅速,当河流水生态发生变化时,底栖动物能够首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从水生栖息地面积着手,通过采集、鉴定、分析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底栖动物样本,研究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并分析了调水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动物与水生栖息地面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物种数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并趋于稳定;当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减少,但减少速度缓慢;当水面面积继续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10%时,底栖动物物种数开始急剧下降;为保持底栖动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水不应使坝址下游水面面积减小至原水面面积的45%以下。
- 田世民王兆印徐梦珍张康
- 关键词:河流生态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水面面积南水北调
- 人工阶梯-深潭改善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被引量:43
- 2008年
- 本文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人工阶梯-深潭对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试验河段位于西南山区的吊嘎河上150m侵蚀下切严重的河段,布置15级人工阶梯,对水流(水深、流速、水面宽、流量)、河床底质、河床微地貌和水生底栖动物物种及数量变化进行了5个月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阶梯-深潭能有效控制河床冲刷下切,维持较为稳定的河床环境,塑造多样性的水生栖息地。采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评价河流生态显示,人工阶梯-深潭布置后,随水生栖息地多样性上升,单位面积水生生物密度、物种丰度及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河流生态得到改善。
- 余国安王兆印张康王费新
- 关键词:生态
- 应用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治理泥石流沟的尝试被引量:10
- 2012年
- 泥石流的主要破坏性在于其能量巨大,输送大量物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消耗泥石流的起动及运动能量能防止泥石流发生或使泥石流的破坏性大大降低,为泥石流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甘肃西汉水流域的泥石流支沟拦山沟进行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试验,2009~2010年汛期观测发现阶梯-深潭系统能增强沟道阻力,抬高侵蚀基准面,从而控制侵蚀下切,且多级的阶梯-深潭系统通过跌水和水跃能有效消散水流能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泥石流的起动和加速,使得泥石流在阶梯上游停留堆积,淤满的阶梯在河床纵剖面仍能保持阶梯形态,起到增强阻力消能的作用,减小了拦山沟泥石流对下游的破坏。消能结构对大坡度山区河流起重要作用,不论是人工消能结构还是自然消能结构,都能起到增阻消能的作用,对山区河流治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 张康王兆印贾艳红李志威
- 关键词:泥石流消能山区河流
- 来沙条件对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为研究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规律,在西南山区吊嘎河进行推移质运动野外观测和人工加沙试验。观测发现,推移质输沙与水流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关系,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明显受到来沙量、来沙强度、级配等条件的影响。在同样的水流条件下,推移质输沙率在汛前和第一次洪水后可能相差数百到上千倍,推移质输沙率-水流强度关系呈顺时针"绳套型"。试验表明,粒径较小的推移质颗粒(D<20mm)运动主要决定于来沙条件,而粗颗粒泥沙的运动则主要依赖于水流条件。
- 余国安王兆印杨吉山张康
- 关键词:山区河流推移质输沙水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