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怀湘

作品数:25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水利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河床
  • 5篇泥沙
  • 5篇河床结构
  • 4篇山区河流
  • 4篇泥沙工程学
  • 4篇河段
  • 4篇河流
  • 4篇河流泥沙
  • 4篇河流泥沙工程...
  • 3篇地貌
  • 3篇河道
  • 2篇地震
  • 2篇堰塞坝
  • 2篇三峡工程
  • 2篇三峡水库
  • 2篇水库
  • 2篇水流
  • 2篇水流能量
  • 2篇水系
  • 2篇纵剖面

机构

  • 20篇南京水利科学...
  • 16篇清华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泰州市水利局
  • 1篇河海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作者

  • 25篇刘怀湘
  • 16篇王兆印
  • 9篇陆永军
  • 7篇余国安
  • 3篇张康
  • 2篇左利钦
  • 2篇刘乐
  • 2篇张剑
  • 2篇李根
  • 2篇于思洋
  • 1篇李寿千
  • 1篇季荣耀
  • 1篇崔鹏
  • 1篇张长宽
  • 1篇黄廷杰
  • 1篇杨吉山
  • 1篇黄河清
  • 1篇徐成伟
  • 1篇姚姗姗

传媒

  • 4篇水利学报
  • 4篇水科学进展
  • 4篇水力发电学报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水利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水运工程
  • 1篇水利规划与设...
  • 1篇第五届全国水...
  • 1篇第八届全国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裂点发育及其对堰塞坝的稳定性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野外调查及试验对堰塞坝的稳定和裂点的发育进行研究,发现堰塞坝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泄洪道内阶梯-深潭系统的发育程度Sp和坝体上游洪峰的水流能量p。堰塞坝的保存与溃决情况采用保留的坝高比进行定量描述,对于洪峰流量小于30 m3/s山区河流,保留坝高比与Sp呈线性相关;洪峰流量大于30 m3/s(<30 000m3/s)时,河道稳定所需的最小河床结构强度Sp随着单宽水流能量p的增加而增大。堰塞坝泄洪道内不发育阶梯-深潭系统或发育程度较低的坝体,Sp值小于稳定河床最小的阻力强度,将会发生下切、溯源冲刷并引起溃坝。保留的堰塞坝在泥沙淤积和水流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裂点,对河床下切起到控制作用,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风险。大型裂点能改变河床演变和河流地貌,连续堰塞坝形成的裂点能长期保存并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良好的河流生态环境。
张康王兆印刘怀湘余国安
关键词:堰塞坝河床下切汶川地震
三峡变动回水区重点河段演变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在原型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变动回水区重点河段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这些河段均出现累积性的淤积.就空间分布而言,累积性淤积部位主要出现在弯道凹岸缓流区等处,可见水动力影响为淤积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水来沙条件与水库运行是变动回水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坝前水位调整使得各河段常表现为蓄水期淤积,消落期冲刷.同时随着非汛期坝前水位的逐年抬高,累积性淤积区也随之向上游拓展.
刘怀湘陆永军左利钦
关键词:三峡工程河床演变变动回水区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杨家脑河段冲刷及粗化被引量:2
2011年
水库蓄水引发的下游河道再调整,对河流未来演变与人类活动均有重要影响.根据现场实测水文、地形与床沙资料,对三峡蓄水后下游宜昌-杨家脑河段的河床冲刷下切、粗化等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导致宜昌相同来流情况下来沙剧减,这是导致研究河段冲刷的根本原因.2002—2006年间主要冲刷区逐年下移,冲淤幅度逐渐变小.而2006年汛末与2008年汛末三峡水库水位的抬高均导致冲刷量的突增.2002—2006年各河段曼宁糙率值逐步增大,尤其是坝下河段.床沙组成中卵石含量迅速提高,坝下河段河床中值粒径亦明显增大,而枝城以下河段不明显.这种上、下游河段粗化过程的差异性与河道冲淤、糙率变化是一致的.
刘怀湘徐成伟
关键词:三峡水库河床粗化
小江流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侵蚀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
2009年
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小江流域不同林龄人工林地的调查,研究了人工林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以桉树(Eucalyptusspp.)、黑荆(Acacia mearnsii)、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及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4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种类、盖度、重要值、香农-维纳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人工林乔木层、次生灌木层、次生草本层植物群落特征变化,讨论了其主要影响因子,并比较了不同人工林对坡面侵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黑荆及银合欢人工林生长迅速,盖度增长快,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强;云南松林及桉树林冠层盖度增长较缓慢,控制侵蚀的能力较弱。云南松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最高,桉树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高,黑荊与银合欢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较低,林下次生植物多样性的发展与乔木层盖度变化关系密切。不同人工林类型在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应该根据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及配置方式,才能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
杨吉山王兆印余国安张康刘怀湘
关键词:人工林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
“街河并行”水系治理规划理念形成与发展思考被引量:2
2022年
泰州市海陵区地处江淮交汇之处,河网密布,全方位水系治理目前已逐步开展,但仍受滨水空间城市发展的制约。因此,亟待探索适用于平原河网城市的先进水-城协调治理方法,并兼顾沿河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本文在总结分析多年来海陵区水系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街河并行”这一特色规划理念的形成脉络。同时,根据相关水利实践工作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了“街河并行”规划理念在具体实施层面的落实方法和相比传统治水理念的优势,以期为包括海陵区在内的类似城市河网治水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剑李根王芃曹燕刘怀湘
关键词:水系
典型山区小流域河床结构分布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选取了长江上游支流吊噶河作为典型小流域,通过详尽的实地现场考察,对吊噶河流域中河床结构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河床演变过程中水流与河床结构相互适应与调整,不断趋向于平衡状态。河床结构越强的河段,消耗水流能量越大,从而接近平衡时能维持的坡降也往往越大。如果河段中坡降过大而河床结构没有充分发育,则河段因此处于不平衡状态,床面将受到冲刷。历史上经历剧烈下切作用的河段如V型深沟段,常常因发育较强的河床结构,维持住了高坡降,从而形成山区河流纵剖面上常见的台阶状突起。
刘怀湘王兆印余国安陆永军
关键词:山区河流河床结构
汶川地震引发的山地灾害以及堰塞湖的管理方略被引量:17
2010年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崩塌与滑坡等山地灾害,形成众多堰塞湖。为分析其风险与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野外考察、卫星影像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后堆积体与堰塞湖的稳定性,以及它们与下切性河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山地灾害在不同程度上释放了潜在势能,其中滑坡释放能量最大,因此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较好,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较差。从长期治理角度看,若能控制河床下切则可避免部分灾害的产生。堰塞湖管理方略包括两种:对于风险高的堰塞湖应以拆除为主,而对于风险很小的堰塞湖则应予以保留。震区大部分河流处于不稳定的下切拓宽阶段。保留堰塞湖可以加大河床阻力,使河流提前达到平衡,降低未来地震中山地灾害发生的风险。
王兆印崔鹏刘怀湘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管理方略
泰州市海陵区河道生态治理实践被引量:3
2022年
海陵为泰州市主城区,地处江苏省腹部、长江三角洲与里下河平原交界处,西邻江都市,北、东与姜堰区接壤,南连高港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需统筹谋划河道系统生态治理和管理保护,形成有指导意义的体系化治水方略。一、工作成效持续推进水系生态治理。
张剑李根王芃刘怀湘
关键词:生态治理水系管控
典型河网形态特征与分布被引量:37
2007年
河流网络系统是地表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随机性、自相似性等特点。不同地区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形成了各种外观上迥然不同的河网形态。本文以卫星地图上的平面拓扑结构为依据,划分了3种典型河网形态:羽状河网、叶状河网和枝状河网,并在Horton定律的基础上对这3种典型河网形态的平均Horton比和流域外型参数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此外,进行了中国大陆范围内各种典型河网形态的分布研究,从而探讨了影响河网形态产生的环境条件。
刘怀湘王兆印
关键词:分支比
山区河道下切负反馈机制及其对纵剖面的影响
河流纵剖面形态及其成因是河流地貌研究中最重要内容之一.除典型的下凹形纵剖面外,一些下切性河流中常出现上凸型或者其他不规则形式的纵剖面.为解释这些特殊现象,本文通过现场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等方式,研究探讨了河道下切在河流地貌演...
刘怀湘王兆印陆永军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