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屠兴勇

屠兴勇

作品数:17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升华
  • 2篇独白
  • 2篇原初状态
  • 2篇哲学
  • 2篇思辩
  • 2篇诺齐克
  • 2篇栖居
  • 2篇向死而在
  • 2篇罗尔斯
  • 2篇空间性
  • 2篇分配正义
  • 1篇德国哲学
  • 1篇形而上学
  • 1篇因缘
  • 1篇有限性
  • 1篇在世
  • 1篇哲学阐释
  • 1篇正义
  • 1篇三个维度
  • 1篇上帝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4篇西南大学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屠兴勇
  • 1篇崔延强
  • 1篇李孝英

传媒

  • 2篇长江论坛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理论界
  • 1篇达县师范高等...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渝西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和诺齐克之辩解被引量:3
2006年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崔延强屠兴勇
关键词:正义原初状态
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被引量:8
2006年
针对正义如何来分配,尽管罗尔斯和诺齐克都赞同正义首要性,但罗尔斯更为强调平等。他通过设定“原初状态”,在此基础上借助正义的两个原则来解除“无知之幕”,使得最少受惠者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平等;诺齐克认为正义的首要问题不在平等,而在于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他借助“持有正义原则”通过“最弱意义的国家”来反驳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尽管二者对如何分配正义分歧很大,但他们都是围绕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展开。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正义观的矛盾虽只反映了西方社会自由与平等观念的矛盾,对于如何达到分配正义的解答也存在相当不足,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他们的正义理论和社会正义原则对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非正义的问题均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屠兴勇
关键词:分配正义罗尔斯诺齐克原初状态
海德格尔“空间性”问题初议被引量:1
2009年
"空间性"是通达海德格尔"存在"意义的又一枢要。早期空间性问题奠基于时间性,但空间性并未作为外在于存在的问题而凸显出来。空间本质上在世界中显示本身,它在缘构性的境域中属于"自身"开启着的展开状态,唯回溯到"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通达对空间性的理解。晚期海德格尔运用"时间-空间"进而将空间(性)诠释为在自身性上与时间(性)相互规定的关联现象。本文通过厘清存在论生存论上的此在、世界和栖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海德格尔对空间性这一生存维度的独特洞见,为人们开启了一条超越的思路:在境域化的周遭世界里,真正学会栖居。
屠兴勇
关键词:空间性栖居
有限性与可能性的交融——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
死亡问题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径直走向“存在”意义的一条通路。尽管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分析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几个简短小节,但其中心课题是通过死亡问题来展开的。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论-存在论的阐释此在的死亡,...
屠兴勇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005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哲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丰富,理论深刻,涉及范围广。对这一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可简单地概括为:马克思是如何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又有什么客观必然性?其内容又包括哪些?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屠兴勇
形而上学、人与自然——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被引量:2
2009年
康德在海德格尔解释策略中不过是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追问旅途中的一根拐杖。一切对存在的追问都必须以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为先导。先验想象力是使对象能够被给予人这样的有限存在者的纯象或发生域,海德格尔以康德的先验想象力为契机绽出存在。在康德根本精神里,由于掺进了先验想象力这种硬性的形式,人在认识上为自然"设立"法度和先天框架;而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因其运行尺度遵循内在的规律,最终不以人的认识活动而受制约。在他试图剥离康德在认识上所凸显出来的人全面统治自然的意愿及追问形而上学进程中,康德"先验想象力"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得以消解与演进。
屠兴勇
关键词:形而上学先验想象力
存在·此在·人--海德格尔“死亡”现象学的三个维度被引量:5
2010年
"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屠兴勇
“空间性”的现象学沉思——另一种生存维度的海德格尔诠释被引量:5
2009年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空间性虽然没有赢得比时间性更高的尊严,但它并未作为外在于存在的问题而出现。空间本质上在一世界中显示本身,唯回溯到"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通达对空间的理解。世界永远是与此在相互构成的周遭境域,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本文通过厘清存在论生存论上的此在、世界和"在之中"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海德格尔对空间性这一生存维度的现象学沉思,为人们开启了一条超越的思路:在境域化的周遭世界里,真正学会栖居。
屠兴勇
关键词:空间性栖居
范畴的“是”与存在的“是”——康德和海德格尔对“sein”的哲学阐释
2009年
"是"具有系词和表存在的双作用义。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当从理解西方哲学精神本身出发,在不同语境中酌情择其Sein的译法。在康德先验逻辑理论中,范畴作为理性思维是判断中联结之统一性的逻辑形式。范畴的"是"是被给予的知识获得普遍性的关系,它只存在于判断本身的执行中,起着联结的作用。而在海德格尔的解释策略中,"是"不能被当做一个最普遍的逻辑性概念来理解,"是"是存在意义上的"生存状态"。"是"作为被给予的东西开显于说出自己的"此在",此在在原发时间视域中诠释纯粹的"是"并追问它的意义。
屠兴勇
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2005年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屠兴勇
关键词:在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