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 作品数:211 被引量:94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学更多>>
- 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前不需要P2Y12受体拮抗剂常规预处理被引量:5
- 2019年
- 早期抗栓治疗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既往研究及指南均建议对于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前积极给予P2Y12受体拮抗剂常规预处理以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预后.然而综合近年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缺乏、对以氯吡格雷为代表的P2Y12受体拮抗剂药理学认识的深入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不确定性,本文认为目前不应建议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前予P2Y12受体拮抗剂常规预处理.
- 熊玮珏刘健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处理
- 冠心病的饮食和运动被引量:18
- 2004年
- 1.冠心病的饮食
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 刘健韩雅君王伟民
- 关键词:冠心病饮食疗法运动疗法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指导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21年
-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存在,尤其是严重内膜钙化病变和钙化结节,明显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和风险。钙化病变普遍存在于目前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中重度钙化病变约占30%,其中约5%为重度钙化病变。因此,准确地识别、评估钙化病变,选择恰当的技术,对严重钙化病变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近期/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的手段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估钙化病变的腔内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血管内超声相比,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评估钙化病变的厚度,能更准确地量化钙化病变的容积。因此,本文将综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指导钙化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 曹成富马玉良李琪赵红刘健卢明瑜宋俊贤王伟民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钙化病变
- 吃了降脂药为何血脂还高
- 2020年
- 临床上,经常碰到患者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服了降脂药血脂还高呢?究其原因还真不少,我们来了解一下。血脂“达标”就减药64岁的杜先生血脂异常将近一年了,一直服用降脂药控制血脂,可是最近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之前升高了不少。
- 刘健
- 关键词:降脂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减药LDL-C
- 基于数据驱动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快速计算方法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快速计算方法。方法 构建和优化神经网络对冠状动脉进行截面积特征提取,利用截面积特征、异速标度律和流量分配比例快速计算冠状动脉分支末端的微循环阻力,并基于微循环阻力无创计算血流储备分数。结果 为了验证神经网络的有效性,将40个临床收集的冠状动脉分支测量的截面积特征与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平均绝对误差为1.08 mm^(2)。为了验证微循环阻力值的准确性,将15位患者的临床血流储备分数与利用微循环阻力值计算的血流储备分数进行比较,计算准确性为86.6%。结论 本文提出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快速计算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孙昊李鲍刘金城李娜刘健刘有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 VCS技术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Beckman Coulter LH750血细胞分析仪VCS技术在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12例,经骨髓穿刺符合血液病诊断标准的白血病患者163例,经LH75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获得VCS参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挑选出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的VCS参数及相应的cutoff值。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各亚型组间VCS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于区分正常人群与白血病人群,除去MLV、MLS、MEC、MES-SD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VCS参数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利用ROC曲线可筛选出用于初步区分是否患病的三个参数:当MNC-SD cutoff值选取7.23时,其敏感度为87.7%,特异度为92.3%;当MNV-SD cutoff值选取23.35时,其敏感度为83.4%,特异度为87.6%;当MLC-SD cutoff值选取11.54时,其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97.7%。对于区分CML与AML,WBC、MLV-SD、MMV-SD、MEV、MEV-SD、MNS、MMS、MES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ROC曲线比较后可得WBC、MNS、MEV三个参数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当WBC cutoff值选取34.5时,其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63.9%;当MNS cutoff值选取120.8时,其敏感度为60.4%,特异度为61.1%;当MEV cutoff值选取164.5时,其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0.3%,对于这三个参数,将其联合诊断,即三个参数中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参数大于cutoff值时,区分CML与AML的敏感度为84.9%(45/53),特异度为80.8%(63/78)。AML各亚型间,MNV、MNC-SD、MLC、MMS、MMC-SD存在统计学差异(F值分别为5.24、7.43、4.04、5.48、3.80,P<0.05)。结论 VCS技术方便、快捷,对白血病是较好的筛选试验,并且可对分型做出初步的判断。
- 徐双刘健赵磊贾玫刘宁
- 关键词:白血病VCS技术
- 2021年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进展被引量:3
- 2022年
-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因其较高的分辨率而被用以精确评估动脉壁解剖学特征,在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策略选择、效用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ILUMIEN、iSIGHT、ULTIMATE等研究为腔内影像学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同时,近些年发展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多模态联合的腔内影像学技术在明确病变性质、获取斑块信息等方面初步显示出应用潜力,其价值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机制鉴别中得到证实。造影融合技术的应用使腔内影像与造影图像更具纵向匹配性,可在前述多重腔内影像学优势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支架置入。随着上述进展在临床应用的探索,腔内影像学将被越来越高效且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复杂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
- 聂文畅刘健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并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二次复查的15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CCTA确诊冠心病后是否遵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CTA二次复查结果;根据确诊冠心病后3~5年是否发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即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结果①156例冠心病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他汀组113例(占72.44%),非他汀组43例(占27.56%);两组患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存在差异外,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疾病、吸烟史、首次CCTA冠状动脉病变和斑块特征、两次CCTA间隔时间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他汀组相比,他汀组患者CCTA二次复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整体升高率和MACCE发生率均显著下降〔Gensini评分升高率:25.66%(29/113)比46.51%(20/43),MACCE发生率:9.73%(11/113)比30.23%(13/43),均P<0.05〕。②156例冠心病患者中,有24例(占15.38%)在确诊后3~5年发生MACCE,132例(占84.62%)未发生MACCE。MACCE组确诊后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MACCE组〔45.83%(11/24)比77.27%(102/132),P<0.01〕,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ACCE组〔D-二聚体(μg/L):148.50(101.25,314.75)比88.10(59.03,132.12),HbA1c:6.45%(6.20%,7.93%)比6.10%(5.81%,6.92%),均P<0.05〕;与非MACCE组相比,MACCE组患者首次CCTA结果显示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百分比(PAV)、纤维脂肪PAV、坏死核心PAV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升高〔总PAV:43.05%(29.19%,60.60%)比24.57%
- 孙浩宁刘健
-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病变预后
- 120例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术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条件连续的12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行DES的疗效,将其分为分叉病变组(80例)和非分叉病变组(40例)两组,根据病变特点行单支架术或双支架术,分析其支架术的操作特点,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情况。结果两组间的临床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106(88.3%)例患者完成随访,分叉病变组更多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治疗(但P>0.05),分叉病变组33例行双支架术,非分叉病变组5例行双支架术(P=0.001),住院期间无MACE及支架内血栓(ST)发生,出院随访平均(26.3±14.5)个月,MACE11例(9.2%),总共死亡3例(2.8%),都是SYNTAX积分及EuroSCORE均属高危的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1.9%),靶病变重建(TLR)6例(5.7%),造影再狭窄6例(占造影随访患者的15.8%),两组ST各1例,两组间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比12.5%,χ2=0.801,P=0.503)。结论在选择性患者行DES治疗无保护LMCA病变不论是否分叉病变近远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接受。
- 卢明瑜叶慧明王伟民刘健赵红马玉良李琪刘传芬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闭塞的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 2018年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介入治疗病例的15%~20%,分支闭塞是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主要并发症,其受多重机制、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保护分支血管则是介入手术的主要治疗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闭塞的机制、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旨在进一步了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后对分支血管的影响。
- 董蕾刘健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影响因素预防措施